時值初夏,濕熱的暑氣剛剛降臨。太丘先生正在南軒晾曬書籍,看見庭院中兩棵槐樹交疊成蔭,忽然有客人登門。一看,是鄉裡的少年陳生,麵色愁悶,手捧經書走上前。先生將他請入屋內,沏茶相問。
陳生行拜禮說:"我從小研習經史,曾仰慕古代聖賢,但屢次應試都未中第,家道中落,常常缺衣少食。每當看到世上顯達的人,有的從卑微中崛起而獲得千金財富,有的曆經百次失敗終獲成功,心裡實在困惑。天道的盈虧,果真有定數嗎?為何困厄之中,反而能興起發跡?希望先生賜教。"
先生拍手笑道:"你的問題,正是古代哲人共同困惑的啊。我聽說《周易》說:"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所謂困窘,並非永遠困窘,而是亨通的開始。從前孔子在陳蔡之地受困,仍彈琴歌誦不停,作《春秋》來匡正萬世;屈原被放逐,於是創作《離騷》,讓文辭流傳於史冊。這難道不是困厄中生出顯達的例子嗎?"
陳生皺著眉說:"先生所說聖賢的事跡,固然是這樣。但常人處於困厄中,大多自棄於塵埃之中,怎能像聖賢那樣誌向遠大?而且我見鄉裡的貧民,終年辛勤勞作,仍不免饑寒,難道貧窮反而能招致財富嗎?這是我所不明白的。"
先生挽起袖子指向庭院中的老槐樹說:"你看見這棵樹了嗎?它的根在石縫中盤曲生長,起初被瓦礫困住,如今卻亭亭如傘蓋。我聽說《道德經》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從前陶朱公三次獲得千金,又三次散儘,才知道貧富並非定數。更有計然的策略說:"物價貴到極點就會返賤,賤到極點就會返貴。"貧窮的人,並非永遠貧窮,隻是尚未得到方法罷了。從前百裡奚在道路上乞討,後來成為秦國宰相,使秦穆公稱霸;漢初的蕭何,起初是沛縣的小吏,後來輔佐漢高祖平定天下,這難道不是從卑微中崛起而獲得富貴的人嗎?"
陳生說:"先生所說的,都是豪傑的事跡。但豪傑是上天賦予的才能,並非可以強求。像我這樣的凡人,處於屢次失敗之後,應當如何自處?"
先生正色道:"你錯了。《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謂失敗,並非僅僅是失敗,而是上天用來成就其人的方式。從前勾踐棲身於會稽,向吳國稱臣,臥薪嘗膽,最終報了會稽之恥,滅掉吳國而稱霸。這難道不是屢次失敗而最終成功的例子嗎?又聽說《史記》記載,韓信受胯下之辱,後來成為漢將,平定三秦,擊破強楚,這難道不是因受辱而磨礪誌向的人嗎?"
陳生擊掌道:"先生的話,如同撥開了蒙昧。但我曾經營小生意,三次嘗試三次失敗,資財耗儘,如今負債累累,每次想到這裡,就灰心喪氣,敢問先生,失敗後的振興,方法在哪裡?"
先生取來案上的《周易》展開,指著"乾卦"說:"乾道變化,萬物各正性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失敗而能振興的人,不靠技巧,靠的是誌向。從前孫臏被砍去雙腳,卻著成《兵法》;左丘明失明,才有《國語》。這難道不是以誌向戰勝外物的人嗎?又聽說《商君書》說:"人之本性,饑餓時求食,勞累時求安逸,痛苦時求快樂,受辱時求榮耀,這是人之常情。"貧窮,是求榮耀的基礎;失敗,是求勝利的開始。從前蘇秦遊說秦王未遇賞識,黑貂皮衣破舊,百斤黃金用儘,回到家,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於是他連夜翻書,打開數十個書箱,找到太公的《陰符》謀略,伏在地上誦讀,精心研究揣摩。讀書困倦想睡時,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腳上。後來佩戴六國相印,這難道不是因受辱而奮起的人嗎?"
陳生起身深深作揖:"先生用聖賢的經典,印證古今的事跡,我如今才知道困辱不是災禍,實在是福氣的階梯。但聽說《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果處於困厄之時,應當用什麼方法自守?"
先生撫須道:"你能想到這點,可以說是知曉根本了。《禮記》說:"君子居處平易以等待天命,小人行險道以圖僥幸。"身處困厄的方法,在於堅守正道而等待時機。從前顏回住在陋巷,一簞飯,一瓢飲,彆人不能忍受那樣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自有的快樂,這是堅守正道。又聽說《淮南子》說:"順風呼喊,聲音並未加強,而聽的人卻更清楚;登高招手,手臂並未加長,而看見的人卻更遠。"等待時機,並非坐著等待,而是修養自身以等待時運。從前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常常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不認同,等到遇見先主劉備,才成就三分天下的功業,這是等待時機而行動的人吧?"
陳生感歎道:"先生的論述,窮究事理、儘顯本性,但我聽說《史記·貨殖列傳》說:"沒有財富時靠體力,稍有財富時靠智謀,財富充裕時爭時機。"如今我無財少力,應當用什麼方法求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先生笑道:"你聽說過計然的七條策略嗎?他說:"懂得爭鬥就會修治防備,知道時用就會了解事物,這兩方麵顯現,那麼萬種貨物的情況就可以掌握觀察了。"貧窮的人,應當用體力興起;體力不足的人,應當用智慧取勝。從前雍伯販賣胭脂,滋潤自身而致富;張氏售賣醬品,聲名顯赫而富貴。這難道不是用小技巧達成大成就的人嗎?又聽說《鹽鐵論》說:"明智的人因時而變,智慧的人隨事而製。"財富並非隻在田畝金玉之中,而在智識與機變。從前頓丘有位愚公,起初以挑擔販賣為業,後來看到桑麻的利益,於是鑿池養魚,種桑養蠶,三年後家中積累千金,這難道不是因時機而改變的人嗎?"
陳生跪坐請求道:"先生博引經傳,燭照幽微,我如今豁然開朗。但聽說《尚書》說:"自滿招致損害,謙虛獲得益處。"如果僥幸有所成就,應當如何守住成果?"
先生點頭道:"你的考慮,很好。《周易·謙卦》說:"謙虛尊貴而有光輝,卑下而不可逾越。"守住成果的關鍵,在於以謙虛修養自身,以節儉培養德行。從前石崇因奢靡而招致災禍,疏廣因散金而保全名聲,這是教訓。又聽說《說苑》說:"俸祿豐厚的人百姓怨恨他,地位尊貴的人君主忌恨他,才高的人彆人妒忌他。"所以成湯攻克夏朝,卻說"我擔心來世以我為戒";武王戰勝殷商,卻為比乾修墓。這難道不是以謙虛謹慎守住成果的人嗎?"
話未說完,忽然有童子稟報:"門外有客人持《史記》求見。"先生回頭對陳生說:"你就留在這裡,共同印證古今成敗的事。"陳生再次拜謝說:"今日的教誨,如同撥雲見日,我應當書寫在衣帶上來銘記,把困辱當作磨礪,把經史當作舟楫,即使九死也不後悔。"於是整理衣襟侍立一旁,聽先生與客人論說"淮陰侯成敗"的事情。
這一天,槐影移過牆頭,茶煙繞著床榻,先生引用《周易》《論語》《史記》《道德經》等經典,與兩位後生論及午夜才結束。陳生回去後,采用先生所授的各種策略,經營桑麻產業,三年後竟成為鄉裡的富戶,常常對人說:"困窘,是上天用來開啟我智慧的;貧窮,是上天用來磨礪我誌向的。假使我早早獲得富貴,怎能知曉創業的艱難呢?"
太史公說:觀覽古今成敗的事跡,沒有不是從困辱開始而以顯榮終結的。從前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這是天道屈伸的道理,人事盈虛的定數。所以君子處於困厄,如同蟄龍在深淵,含藏美德等待時機;遭遇失敗,如同良金曆經烈火,煉儘渣滓。至於那些怨天尤人、自甘暴棄的人,就像腐草的熒光,怎能比得上朝陽的光輝呢?因此困厄並非真的困厄,而是亨通的開始;貧窮並非真的貧窮,而是財富的根基。知曉這個道理的人,即使踏過荊棘也心向坦途,身處乾涸的車轍卻誌向在滄海,這本來就是聖賢不同於常人的原因啊。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