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學子、哲翁、達士)
第一章叩問欲望的界限
學子手持書卷立於庭院中,眉宇間滿是困惑:“晚生讀《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又見世人紛紛攘攘追逐欲望,終生不得滿足,如同用瓢舀海水,瓢漏而海不儘。敢問二位先生:世人所求,果真如銀河般遙不可及嗎?還是說我輩應當斷絕欲望以守身?”
哲翁撫石而坐,蒼蒼胡須微微顫動:“你問‘欲望能否滿足’,首先應當明白‘欲望是什麼’。《禮記·樂記》說:‘外物感動人心是無窮儘的,而人的好惡沒有節製,那麼外物到來人就會被物化。’外物誘惑人心,欲望如同藤蔓,遇見縫隙就會生長。從前愚公移山,並非沒有欲望,欲望在於打通道路;誇父逐日,並非沒有追求,追求在於突破界限——欲望本是生民的動力,但其界限在哪裡?”
達士倚著欄杆輕笑,衣袂隨風飄動:“哲翁說‘欲望是動力’,但《莊子·齊物論》有雲:‘人一旦稟受成形,就一直到死都在等待耗儘,與外物相互摩擦,行動如同奔馳,卻無法停止,這不悲哀嗎!’人自降生起,欲望如奔馬,眼睛貪愛五色就追逐華服,耳朵沉溺五音就尋求絲竹,口舌嗜好五味就窮儘珍饈,心被外物役使,到死方休,這難道不是‘欲壑難填’的明證嗎?”
第二章欲海迷航
學子皺眉道:“但看商鞅變法,激發民眾欲望以強盛秦國;衛鞅立木為信,許諾千金而成就信譽,這難道不是‘欲望可以滿足’的例證嗎?如果說欲望不可滿足,為何世人前赴後繼,如同飛蛾投火?”
哲翁擊節讚歎:“商鞅的權術,乃是‘用欲望釣取欲望’罷了!《韓非子·難二》說:‘好利惡害,是人人都有的本性。’但《管子·牧民》早已告誡:‘糧倉充實百姓才知曉禮節,衣食豐足百姓才懂得榮辱。’滿足小的欲望,才能明白大欲望的不當。試看李斯,起於上蔡小吏,官至丞相,仍貪戀權柄,最終受五刑而死;石崇富甲天下,仍在金穀園炫富,最終橫遭殺戮——這類人並非不想滿足欲望,而是欲望如同連環,解開一環,又生二環。”
達士指向庭院中的流泉:“你看見這泉水了嗎?乾旱時盼它湧流,湧流時又憂它泛濫,人的欲念,何異於此?從前秦始皇吞並六國,修築長城,尋求仙藥,欲望包舉天下,然而‘戍卒呐喊,函穀關被攻克’,身死而國分;漢武帝窮兵黷武,封禪泰山,欲望德行超過三皇,然而巫蠱之禍興起,太子蒙冤而死。《史記·滑稽列傳》說:‘貪夫為財而死,烈士為名獻身,浮誇者為權送命,百姓貪生而活。’徇,就是沉迷,沉迷於欲望就不知休止。”
學子追問:“既然如此,欲望的滿足,果真如同海市蜃樓嗎?”
第三章知足知止
哲翁捋須長歎:“並非不可滿足,是不知滿足啊!《道德經》說:‘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過失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嚴重的。所以懂得知足的滿足,才是永恒的滿足。’知足的人,並非沒有欲望,是知道‘休止’。鷦鷯在林中築巢,不過占據一根樹枝;偃鼠到河邊飲水,不過喝滿一肚子《莊子·逍遙遊》)。陶淵明‘房屋簡陋,不能遮蔽風雨日光’,仍作《歸去來兮辭》,以內心的滿足戰勝物質的匱乏;顏回‘一簞飯,一瓢飲’,住在陋巷卻不改變其樂,這就是‘知足者富有’《老子》)。”
達士撫掌稱善:“哲翁道破玄機!世人誤以為‘滿足’是‘得儘天下萬物’,卻不知《列子·天瑞》說:‘天地沒有完備的功能,聖人沒有全能的本事,萬物沒有完全的用處。’宋榮子‘舉世讚譽他也不更努力,舉世非議他也不更沮喪’《莊子·逍遙遊》),並非對聲名沒有欲望,是知道聲名的界限;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並非不追求安逸,是追求‘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境界——欲望的滿足,在於‘適合本性’而非‘窮儘外物’。”
學子疑惑道:“敢問哲翁,如何做到‘知足’?”
哲翁肅然道:“首先在於‘明了天命’。《論語·顏淵》說:‘死生有命運主宰,富貴由天意安排。’並非說聽天由命,是分辨‘可得’與‘不可得’。孔子‘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知道權勢不可強奪,所以向自己求道;屈原‘早晨飲用木蘭上的露珠,傍晚咀嚼秋菊的花瓣’,知道俗世不可苟合,所以在本性中守貞。其次在於‘反求自身’,《孟子·離婁上》說:‘行為有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求之於自身,欲望就在自己掌控中;求之於外物,欲望就會奴役自己。”
學子又問達士:“先生認為什麼方法可以止息欲望?”
達士望著雲卷雲舒,悠然道:“應當學習‘水的自止’。《莊子·德充符》說:‘平靜,是水停留時最美的狀態。它可以作為準則,內心保持平靜而外物不能搖蕩。’水靜止就清明,欲望止息就安定。謝靈運‘尋山陟嶺,必定到幽深險峻之處’,並非對仕途沒有欲望,是放情山水來止息權欲;王維‘晚年隻喜好清靜,萬事不掛心’,並非滅除欲望,是歸心禪悅來止息俗欲。止息欲望如同止水,並非不流動,是流動而有歸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四章古今鏡鑒
哲翁忽然指向案上殘卷:“看這《史記·貨殖列傳》,子貢‘車馬相連,帶著束帛重禮去聘問諸侯’,富可敵國,卻‘常常在魯國、衛國擔任國相’,是欲望在於經緯天下,並非僅僅積累財富;而鄧通得到漢文帝賞賜銅山,富甲天下,最終餓死街頭,為什麼?前者用欲望輔助誌向,後者用誌向殉葬欲望。《鹽鐵論·錯幣》說:‘明智的人根據時勢變化,智慧的人隨著事情製定法則。’製約欲望而非被欲望製約,才是智者。”
達士搖頭歎息:“更有甚者,把欲望當作溝壑,最終導致滅頂之災。隋煬帝開鑿運河,修築東都,欲望窮奢極欲,然而‘用儘南山的竹子,書寫罪惡也寫不完;決開東海的波濤,流淌惡行也流不儘’;宋徽宗嗜好花石,修築艮嶽,欲望攬儘天下奇珍,最終導致‘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尚書·周書》說:‘玩弄人會喪失德行,玩弄物會喪失誌向。’玩,就是沉溺,沉溺於欲望就如同抱薪救火,柴不儘,火不滅。”
學子慨然道:“今日聽聞二位先生之言,如臨深淵。世人追逐欲望,恰似用瓢舀海水,海未枯竭而瓢先毀壞;用繩係風,風未停止而繩先斷裂。然而當此世風浮躁,物欲橫流,我輩應當如何自處?”
第五章止欲歸心
哲翁與達士相視頷首,前者說:“《周易·艮卦》說:‘艮卦所昭示的止,是止於應當止的地方。’止息欲望並非止於無,而是止於應當止的地方。嵇康‘非議商湯、周武王,輕視周公、孔子’,並非對天下沒有欲望,是止息偽欲而保存真欲;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並非止息生計之欲,是止息諂媚之欲。應當如同《大學》所言‘知道休止而後能安定’,知曉欲望的歸宿,才能得到身心的安定。”
達士接著說:“也應當領悟‘化欲望為誌向’。《墨子·修身》說:‘誌向不強者智慧不達。’張載‘為天地確立心,為生民確立命’,並非對溫飽沒有欲望,是化小我的欲望為大我的誌向;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並非沒有求生之欲,是欲望在於‘殺身成仁’。欲望如同礦石,冶煉就能成鋼,舍棄就是頑石。”
哲翁撫案感歎:“世人多把‘滿足欲望’當作獲得,卻不知《莊子·至樂》說:‘最大的快樂是沒有快樂,最高的榮譽是沒有榮譽。’真正的滿足,在於‘忘記欲望’。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並非對解牛沒有欲望,是欲望與道合一,忘記了欲望;顏回‘不改變其樂’,並非對貧賤沒有感覺,是快樂在道中,忘記了貧窮。忘記欲望的人,並非沒有欲望,是欲望化於胸中,不待向外尋求而自足。”
達士閉目吟誦:“《道德經》有雲:‘塞住嗜欲的孔竅,關閉嗜欲的門戶,終身不疲勞;打開嗜欲的孔竅,成全所求的事,終身不可救藥。’塞孔閉戶,並非閉目塞聽,是收斂視覺聽覺,向內心尋求欲望。諸葛亮‘淡泊以明誌’,淡泊,並非滅除欲望,是欲望不駁雜;陶淵明‘心遠地自偏’,心遠,並非離開塵世,是欲望不遷移。如此,欲望雖在,如同月在江中,江自流淌,月自皎潔。”
學子長揖到地,神色豁然開朗:“感謝二位先生點化!晚輩如今知曉:欲望本無盈滿與空虛,隻在人心自有寬窄。能夠滿足的欲望,不在於外物的多少,而在於本心的止息與安定。應當效法鷦鷯安於一枝,偃鼠飲於一河,以‘知足’為舟,渡過這欲望之海,才能得到‘永恒滿足’的境界!”
庭院中暮色漸濃,哲翁輕敲石幾,達士漫卷衣襟,鬆影與燈燭交相輝映,恰似天地間一幅“止欲歸心圖”,亙古未變。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