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止嗔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05章 止嗔(1 / 1)

止嗔

時值初夏,庭院裡蟬鳴聒噪。我與先生對坐南窗之下,見他案頭放著一卷殘破的《金剛經》,紙頁泛黃,留有蟲蛀的痕跡。忽然想起前日途中遇見街市之人爭鬥的事,心中疑惑叢生,於是整了整衣襟問道:“先生曾說‘嗔火焚心’,前日見兩個男子互相辱罵,臉紅目瞪,如同猛獸相搏,旁觀的人都為此嚇得發抖。當嗔念生起時,人為何會變成這樣呢?”

先生撫摸著書卷微笑,目光注視著庭院中的芭蕉,許久才說:“你看見那芭蕉了嗎?風吹過則葉片搖動,雨打來則葉聲細碎,但它的根株始終安穩。人的心性,也如同這樣。嗔念並非心性的本然狀態,而是外境不順時,虛妄之心所產生的妄動罷了。《尚書》說‘自滿會招致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但世人大多忽略了‘抑製憤怒、戒除欲望’的古訓。從前孔子見子路性格剛猛,常常告誡他‘因一時的憤怒,忘記了自身乃至雙親’,這並非僅僅告誡血氣之勇,實則是告誡心性失去控製的危害。”

我說道:“先生的話確實正確。但人活在世間,怎能事事順心?如果遇到橫暴無理的對待,倘若沉默忍受,豈不是顯得怯懦?若是奮起相爭,又擔心被嗔念驅使。請問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如何自處?”

先生取過茶盞,注入清冽的泉水,見水波微微蕩漾,便說:“你看這水,投入石頭就會生起波紋,但石頭離去波紋也隨之消失,水的本性何曾改變?嗔念的生起,就像向水中投石,過錯不在於石頭的投擲,而在於水未能平靜。《莊子》說‘至人用心如同明鏡,不主動迎接也不刻意拒絕,如實反映而不滯留痕跡’,大概是說心若能澄澈明了,那麼外境縱然變化,自然能應對而不隨之流轉。從前藺相如回車躲避廉頗,並非畏懼他的權勢,而是知道將相和睦則趙國安定,私怨生起則國家危殆,這不是忍耐,而是智慧。”

我問:“先生以水比喻心性,極為精妙。但弟子曾聽聞‘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豈能沉默?又聽說世人常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如果見到不義之事,應當坐視不理嗎?”

先生點頭道:“你能如此質疑,可謂善於學習。‘止嗔’並非‘忍辱’的意思,而是‘不隨外境轉變’的意思。從前達摩麵壁九年,心不動搖,並非逃避世事,而是錘煉心性;諸葛孔明七次擒獲孟獲,最終使南人歸化,並非縱容他們叛亂,而是感化其心。大抵嗔念的生起,有三個源頭:一是‘我執’,認為自己正確,他人錯誤;二是‘境執’,把順境當作歡喜,把逆境當作憤怒;三是‘念執’,把先入為主的見解當作事實,把當下的情境當作阻礙。你看見街市之人爭鬥,試想想最初,或許因為一點微小的損失,或許因為一句不合意的話,但到了擼起袖子互相搏鬥的地步,難道不是‘我執’日益深重、‘念執’日益堅固,才使涓涓細流最終成為江河決堤之勢嗎?”

我肅然起敬,說:“先生分析義理細致入微,弟子茅塞頓開。但世人多被嗔念困擾,往往明知其害卻不能止息,請問有什麼方便法門可以製伏此心?”

先生指著案頭的《金剛經》說:“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執著的意思。嗔念的生起,都是因為心有所執著。你試看小孩爭餅,得到就歡喜,失去就哭泣,但不久後看見糖果,就忘了餅的事。孩子心中沒有對‘餅’的執著,所以喜怒不被外物牽絆。成人的嗔念,竟比小孩更甚,因為他們的心執著於‘自我’、執著於‘道理’、執著於‘權勢’,念頭連續不斷,於是結成堅冰。如果能在嗔念初起時,如同貓捕捉老鼠般專注,猛然提起覺察,觀照這念頭從何處來、向何處去,就會知道這念頭本無自性,如同夢幻泡影,倏忽生滅。《楞嚴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都因為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誤用各種妄想,這些妄想不真實,所以才有輪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說:“觀照心性的方法,弟子雖然聽聞過,但麵臨事情時,往往被外境牽製,不能觀照,這該怎麼辦?”

先生起身憑靠欄杆,見庭院中兩隻蝴蝶相互追逐,便說:“你看見蝴蝶了嗎?它們飛起來沒有固定軌跡,但張網的人等待它們停歇時捕捉。觀心的關鍵,在於‘預先修持’與‘臨事觀照’。未遇到境界時,應當像農夫整治田地,先除去荊棘——即日常中省察自身,觀照自己的心對什麼容易起嗔念,對什麼容易動搖,知道其根源所在,麵臨事情時就容易著力,如同善於治病的醫生,知道病症所在,才能用藥。又應當像良將訓練士兵,平日用紀律約束,臨陣時才能不亂。《朱子家訓》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並非隻是治家,實則是整治心性,使心常清醒,不讓塵埃堆積。”

稍作停頓,先生繼續說:“等到麵臨境界時,應當像燧人取火,一觸即發,不可遲疑。當嗔念生起時,急忙提醒自己‘這是嗔火,能燒毀自家的功德林’,如同冷水澆頭,讓熱惱頓時熄滅。從前憨山大師住在曹溪時,有僧人來辱罵,大師隻是合掌默默傾聽,罵完後問‘還有話說嗎’,僧人驚愕退去。這並非大師沒有口才,而是知道嗔罵如同逆風揚塵,反而汙染自身,不接話頭,嗔念自然熄滅,如同有人把珠子投入深淵,不可與深淵爭珠,唯有守住淵水的平靜,珠子自然沉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問:“先生說‘遠離挑動憤怒之人’,請問什麼樣的人是挑動憤怒的人?又該如何遠離?”

先生撫摸胡須道:“挑動憤怒的人,大約有三類:一是‘好訟之人’,這類人性喜爭鬥,無論是非曲直,必定想要勝過他人,如同蒼蠅追逐臭味,聽到辯論就歡喜;二是‘挾私之人’,有的因為舊怨,有的因為利欲,所以用言語相激,想讓他人為自己所用,如同獵人設置陷阱,把人當作野獸;三是‘無智之人’,他們並非有意為惡,但言語粗鄙,動輒傷人,如同醉漢手持棍棒,逢人便打。這三類人,如同膏火遇見乾柴,靠近就會被焚燒。《周易》說‘君子以遠離小人,不厭惡但保持嚴肅的距離’,‘不惡’是不與他們計較,‘嚴’是自守界限。並非一定要把他們隔絕千裡,隻是讓心不隨他們流轉,身不與他們糾纏,如同蓮花處於淤泥中,雖在其中,自性卻清淨無染。”

我問:“如果遇到至親或君上挑動憤怒,又不能遠離,該怎麼辦?”

先生歎息道:“這確實困難,但並非沒有辦法。從前閔子騫侍奉父親,後母虐待他,給他穿蘆花填充的衣服,父親想休棄後母,子騫說‘母親在隻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離去則三個孩子都孤單’,父親於是作罷,後母也被感化。這並非強忍嗔怨,而是用仁心感化。又比如唐太宗接納魏徵的進諫,雖然惱怒他的直率,最終卻讚賞他的忠誠,這並非沒有嗔念,而是用君主的德行克製。大抵麵對至親或君上時,應當知道‘愛之深,責之切’,他們的激烈言語,或許出於期望過深,或許出於憂慮過重,應當體察他們內心的本意,而非追逐言語的表麵。如同醫生切脈,不看麵色的嚴厲,而察氣血的阻滯,然後用柔和調和剛猛,用舒緩治療急迫,就像調琴,過急則弦斷,過緩則無聲,唯有中和才能成調。”

庭院中的日影向西移動,竹影漸漸變長。先生取筆在紙上寫下“止”字,說:“你看這個‘止’字,上部如同樹杈,下部如同樹根,意味著心應當像樹有根,不被風吹動搖。《大學》說‘知道應止之處而後才能安定’,‘止’並非止息事情,而是止息心的妄動。世人多求在事情上止息,卻不知事情無窮無儘,唯有在心上止息,才能萬境皆定。從前王右軍看見鵝頸婉轉,於是領悟書法的‘轉’法;你如今觀察萬物的生滅,應當領悟心性的‘止’法。嗔念生起時,如同鵝頸遇見水波,雖映照萬種波瀾,脖頸卻自不轉動,這就叫做‘止嗔’。”

我再次拜謝說:“先生用片言隻語破除我的愚蒙,用精妙比喻開啟我的心智,使弟子知道嗔念如同虛幻,止息心性最為重要;遠離挑動憤怒的人並非逃避世事,而是守護心性。從今往後,我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念頭生起處觀照,在與人相處時謹慎選擇,不敢再讓嗔火焚燒此身心了。”

先生點頭,又取過《金剛經》展開誦讀,聲音清朗:“‘須菩提,你怎麼看?可以通過形相見到如來嗎?’‘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過形相見到如來。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形相,就不是真實的形相。’”此時清風入窗,吹落案上的茶沫,如同雪點灑在蒼苔上,寂然無跡。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關於男配變成男主這件事 惡毒女修太誘,四個絕色道侶搶 長生獵戶,從趕山開始 阿克薩大洪水 陰差陽錯,我成了少爺的貼身女仆 仙破天穹 泥土 半夜和女鬼搶影子,她紅溫了 開局茅屋:我的宗門全無敵 今天也在努力做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