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順勢而變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雜論對話 > 第153章 順勢而變

第153章 順勢而變(1 / 1)

桑榆機變錄:四老論終始調變之道

序章穀場夜話

時逢戊申年農曆十月,寒霜初降。陳留郡外的穀場上,草垛旁圍坐著四位老人:東邊的王老是鄉裡老農,精通農桑種植;西邊的李老曾行商多年,走遍各地商道;南邊的張老熟悉天文曆法;北邊的趙老曾任史官,深諳古今興衰。穀場中堆著新收的粟米,旁邊有一株棗樹苗,新抽的枝條還很細嫩。

少年鄭生抱著農具路過,見四位老人圍著火堆論道,便停下腳步長揖行禮:“晚生見諸位老丈談笑得宜,冒昧請教。就像我家這株棗樹苗,大家都知道三年後必定結果,但從幼苗到結果的過程中,會經曆風雨旱澇、蟲獸攀爬,如何根據‘必定結果的預期’來謀劃生長的機遇?又比如商道、世事,明知終局必定會到來,應當如何調整應對?”

王老指著棗苗笑道:“你這問題正好契合老夫生平所悟。從前後稷教導百姓耕種,並非隻知道‘春種秋收’,而是明白了‘禾苗必定長成穀物’的道理後,在過程中做好各種準備。諸位既然各有閱曆,何不以實事為例談談?”

第一章王老論農桑:以終始之期,定耕稼之節

“你看這株棗苗,今年栽種,明年生枝,後年丙戌年)必定結果,這不是老夫妄言——我種棗四十年,知道‘樹木生長三年便會開花結果’是自然規律。《齊民要術》說:‘順應天時,度量地利,就會用力少而收獲多。’今年霜降前,應當為棗苗培土三尺,如同《周易》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先穩固根本;明年驚蟄時節,見到‘雷水解’的天象春雷響動,冰雪消融),應當剪去旁枝,如同‘夬卦’所說‘在王庭上決斷’,除去冗餘枝杈;到後年立夏,觀察到‘風天小畜’的天象風在天上聚集,預示水汽將聚),必須開挖渠道引水,這是‘需卦’所說‘心懷誠信,前景光明’,為乾旱做好準備。

“如果不做調整:去年鄰居栽桃樹,春旱不灌溉,夏蟲不治理,今年開花少、結果小,這難道符合‘不耕種就想收獲,不開墾就想豐收,這樣也能獲利’的道理嗎?當然不是!《周易·係辭》說‘窮理儘性’,明白道理卻不行動,和不明白有什麼區彆?我曾見過野生棗樹長在河邊,無人打理,雖然也結果,但十有八九被蟲蛀。反觀園圃裡的棗樹,春分施農家肥,如同‘地天泰’卦陰陽調和;夏至覆蓋雜草保持墒情,如同‘地火明夷’卦將陽氣藏於地下——這是主動調整的結果,所以果實大而核小。不調整的代價,不僅是減產,更需要伐樹重栽,白白浪費三年光陰。”

第二章李老論商道:以預果之智,謀通變之利

“王老談農事,其實和商道相通。我早年在塞北販茶,見洪武年間‘開中製’明朝鼓勵商人運輸糧食到邊疆換取鹽引的製度)剛剛推行,就知道‘官府需要邊疆糧食,商人需要鹽引’是必然結果,於是在山西設莊收購粟米。當時有人笑我‘放著江南茶葉的厚利不取,反而囤積北方糙糧’,卻不知‘需卦’說‘雲在天上聚集,象征等待’——糧食和鹽,就像雲和雨,最終必定相互接濟。到永樂元年,邊軍缺糧,朝廷急需征購粟米換鹽,我家囤積的粟米價格漲了十倍,這就是‘提前謀劃三日,便能富貴十年’。

“反觀宣德年間,我的一位同行死守‘瓷器必定昂貴’的看法,萬曆年間海運大開,西洋瓷器湧入,他仍不肯轉售本土瓷器,最終破產。《史記·貨殖列傳》說‘物價貴到極點就會下跌,賤到極點就會上漲’,這不僅是價格的變化,更是事物終始的規律。如今如果見到某貨物尚處‘幼苗期’初入市場),應當像栽種棗苗一樣:先穩固渠道就像陶朱公說‘務必保證貨物完好,不使資金停滯’),再等待時機變化。去年我見嶺南新出現‘番椒’辣椒),知道其味道辛辣必定風行天下,已派人收購種子育苗,等後年推廣種植,這就是‘見微知著,根據終局來端正開始’。”

第三章趙老論史鑒:以興亡之果,明更化之要

“諸位談農事、論商道,應當貫通古今變化。從前秦孝公時,商鞅見‘周王室衰微,諸侯以武力相爭’,知道‘強國必定需要變法’是必然結果,於是製定‘墾草令’:廢除井田製如同‘天雷無妄’卦破除舊製,開墾阡陌如同‘地風升’卦建立新基。當時甘龍、杜摯進諫‘效法古法沒有過錯’,商鞅說‘治理天下不必遵循一種方法,有利於國家就不必效法古人’——這不僅是預知結果,更明白過程中‘變革’的必要。到孝公二十四年,秦地‘家家富足,百姓勇於為國作戰’,這是調整變革的利益。

“如果不調整變革,看南宋嘉定年間,韓侂胄知道‘金朝勢力日漸衰落,北伐可以圖謀’,但兵器甲胄未修整,糧餉未備足,倉促出兵導致‘開禧北伐’失敗。更有明末崇禎皇帝,明知‘流寇四起,邊患日益嚴重’,卻忌諱招撫李自成,懷疑誅殺袁崇煥自毀長城,最終導致甲申之變1644年明朝滅亡)。《尚書》說‘上天的視聽說白了就是百姓的視聽說’,民心就是‘必然結果的因’,不調整就像朽木遇到狂風,雖然知道必定會倒卻不加固,隻留下‘景山之歎’崇禎在景山自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四章張老論天工:以成器之果,定造物之程

“剛才見鄭生抱著農具,忽然想起永樂年間,工部建造寶船下西洋的事。當時匠人知道‘寶船必定要入海’,先測算水勢:觀察‘水地比’卦知道船需要的吃水深度,驗證‘火澤睽’卦知道帆索需要抵抗的風力。更巧妙的是‘變通’之法:船底用鐵力木,如同‘乾卦為金’般堅不可摧;桅杆設置活榫,如同‘巽卦為風’般隨勢俯仰。到宣德年間,劉大夏焚燒寶船圖紙,說‘耗費錢財人力’,卻不知寶船建成後‘海外諸國朝貢,貨物貿易流通’,這結果不僅在於船本身,更在於變革調整的利益。

“如今看萬曆年間,徐光啟翻譯《泰西水法》,知道‘機械必定會代替人力’,於是製造風車灌溉。當時鄉老笑他‘用木頭代替牛力,違背天道’,但三年後遭遇蝗災,風車拯救了千頃農田。《周易·係辭》說‘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的便利,在於解決交通不暢的問題’——舟楫的結果,在於解決不通的問題;調整變革的關鍵,在於順應自然規律。如果固守‘農具必定要用人力’,等到河堤決口時,才知道‘不革新的人,必定會被自然規律拋棄’。”

終章四老合論:機變之道,存乎一心

王老扶膝起身:“鄭生所問,其實包含四層道理:農桑的‘時節’,商道的‘趨勢’,曆史的‘變革’,工藝的‘巧妙’。這四者,都以‘必然結果’為錨點,在過程中調整變革。就像棗苗到丙戌年必定結果,其間培土、剪枝、灌溉,缺一不可——這就是‘時中’之道,《中庸》稱之為‘達到中和的境界’。

李老接著說:“我販茶時,曾遇到波斯商人說‘想求百年的利益,先種十年的樹’。如今看諸位所論,農事需要三年,商道需要十年,治國需要百年,道理是一樣的:知道結果的期限,必定要明白過程中的‘契機’。比如漢初知道‘秦朝因苛政滅亡’,所以推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這是調整的利益;隋煬帝明知‘南北需要貫通’,卻急功近利修運河導致民怨,這是不調整的災禍。”

趙老指著棗苗說:“這株苗如果任其生長,或許三年也能結果,但味道苦澀、果肉少;如果按照王老的方法,丙戌年果實必定豐碩。天下事的‘必然結果’有兩種:一是‘天定的結果’,如棗苗必定生棗;二是‘人為的結果’,如調整後棗子更美味。不調整的人,不僅付出代價,更失去了‘儘性’的能力——《中庸》說‘能儘人之性,就能儘物之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張老拿起火筷在地上畫道:“我們論農事、論商道、論曆史、論工藝,最終歸於‘三時’:‘知時’明白終局)、‘應時’調整過程)、‘用時’獲取利益)。就像棗苗今年是‘潛龍’,明年是‘見龍’,後年是‘飛龍’,這是《乾卦》六爻的順序。不按爻變調整,就像‘亢龍有悔’,棗子雖結而樹必定衰敗。”

鄭生聽後,拜倒在地:“諸位老丈以農桑、商道、曆史、工藝為喻,闡明‘以結果導向調整’的道理,如同撥雲見日。晚生如今知道:丙戌年棗子結果的日期,不僅是天定,更在於每日培土的功夫;天下事的成功,不是等待結果到來,而是修養調整的過程。願將這些道理寫在竹簡上,作為終身的行為準則。”

當夜月亮升起,穀場上霜華如銀,四位老人相視而笑,又談論起漢相桑弘羊“明智的人順應時機而變化”、宋相王安石“天象變化不足畏懼”的典故,直到三更時分才散去。棗苗在火光中,新枝輕輕搖動,仿佛已蘊含著丙戌年碩果累累的預兆。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轉職神廚,隨身斬仙飛刀很合理吧? 重生之我在樹人傳小說 最後一個武林 在線鑒寵,大哥這狗認為在訓你啊 死神也有KPI 超級神武道 求生在末日之下 狂戰天尊 冰雪與狐蘿卜 曆史我亂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