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論:天命的本質——造化沒有意誌,軌則自然形成
少年問道:“昨日讀《老子》見‘天地不仁’,又看《淮南子》說‘陰陽化育’,但‘天命’究竟是什麼?世人有的說有鬼神掌管,有的說是氣數循環,您曾說‘天命不是幽冥之物’,請問正確的解釋是什麼?”
園叟放下汲水的木桶,指著台階下的幽蘭說:“你看這蘭花:生長在深穀之中,不因為有人種植才芬芳,遇到春天就萌發,不等待神諭才茂盛,這不是有靈物主宰,而是四季更替、地氣蒸騰的自然定數。所謂‘天命’,並非上蒼有喜怒之情,而是陰陽相互推動、物理自然相生的軌則。比如河水必定向東流淌,不是水貪戀大海,是地勢高低使它這樣;星辰必定環繞北極,不是星辰依戀天樞,是天度運轉使它這樣。《莊子·天道》說‘天地本來就有恒定的規律,日月本來就有光輝,星辰本來就有排列’,這裡的‘恒定規律’就是天命,就像草木有根莖,山川有脈絡,不是虛無的空談。”比喻:幽蘭生長、河水東流、星辰環極)
又指著菜圃中的禾苗說:“這稻種來自吳越,移栽到北方就稻穗短小,種植在南方就穀粒飽滿,不是有神靈厚待南方薄待北方,是土壤性質和水溫不同。從前張騫開辟西域,帶回苜蓿種子,漢地才知道畜牧的資源;哥倫布航海,將番薯帶入中國,中原才具備防備荒年的策略:這都是天地蘊藏萬物,等待時機出現,並非鬼神私下授予。《管子·形勢》說‘天不改變它的常規,地不改變它的法則’,因為天命就像洪大的熔爐,鑄造萬物,各依其材質,如同工匠冶煉鑄造器物,金銅鐵錫,各成形狀。”比喻:禾苗南北差異、苜蓿入漢、番薯來華)
於是帶少年登上亭子眺望原野,指著遠山說:“那終南山高聳千仞,積雪經過夏天也不消融,這是山的天命;它的南坡多竹,北坡多鬆,這是樹的天命。秦蜀一帶的人,依山坡建房屋,憑樹木做器具,這叫‘知曉天命’;如果想讓南坡生長鬆樹、北坡長出竹子,即使是能工巧匠也做不到,因為天命不可違背。從前李冰修建都江堰,壅堵江水築堤,開鑿河道作渠,使岷江旱澇有時,不是祈求神佑,而是遵循水性向下、地勢蜿蜒的規律,所以能平定水患。《韓非子·解老》說‘萬物各有不同的理,而道完全考察萬物的理’,這裡的‘理’就是天命的顯現。”比喻:終南積雪、坡竹鬆分布、都江堰治水)
第二論:天命的顯現——在人事興衰中見勢理的必然性
少年問:“如果天命是物理軌則,如何解釋桀紂失國、湯武得民?難道軌則中包含善惡嗎?而且《老子》說‘天道沒有偏愛’,這‘無親’指的是什麼?”
園叟撫摸欄杆長歎道:“問得好!天命的顯現,常在物情相互感應,就像草木的榮枯,根本在於土壤肥瘠,與善惡無關。桀紂之時,賦稅徭役無度,百姓如同乾旱的禾苗盼望雨水,湯武吊民伐罪,如同春風解凍,不是湯武能改變天命,而是桀紂自己違背物理——就像秋深樹葉飄落,不是風的摧殘,而是陰氣到來葉子必然凋零;冬儘冰雪融化,不是太陽炙烤,而是陽氣上升冰凍必然消解。《商君書·畫策》說‘世事變化,施行的道就不同’,世勢就是天命的痕跡,民心就是天命的鏡子。”比喻:旱苗盼雨、秋木落葉、冬冰融化)
指著亭下石渠說:“這條水渠開鑿於漢代,曆代修整,水流暢通則百姓得利,淤塞則百姓遭災。王莽篡漢,托古改製,如同堵塞水渠卻求水流通暢;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如同決堤卻希望農田豐收:都是違背物理的行為。唐太宗疏浚漕運、減輕徭役,如同疏通水渠導流;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如同加固堤防防止潰決:都是順應物理的舉措。所以‘天道無親’不是說天沒有情感,而是物理不偏私,就像行船的人遇到狂風必然翻船,渡河的人踏入深淵必然溺亡,不是風淵與人有仇,是勢理使然。”比喻:石渠通塞、壅渠求通、浚渠導流)
於是講述史事:“從前周文王在羑裡推演《周易》,觀察天文以考察時勢變化,知道天命在‘勢’不在‘鼎’;諸葛亮治理蜀地,依據《禹貢》籌劃農業與戰爭,知道天命在人不在神。秦朝修築長城,憑借陰山的險要,是順應天命;隋朝開鑿運河,沿著淮泗的流向,是順應天命;明朝修建故宮,模仿紫微垣的星象,是順應天命。如果秦始皇尋求仙藥、梁武帝信奉佛教,這是用個人欲望乾擾物理,如同讓石渠逆流、南山北走,怎麼可能做到?《淮南子·覽冥》說‘順風呼喊,聲音沒有加大,但是聽的人卻聽得清楚’,順應天命就是這樣。”比喻:文王演《易》、武侯治蜀、曆代築城)
第三論:天命與人力——可逆之辨:非不能也,實難也
少年反駁道:“您曾說‘天命如同江河不可逆轉’,但大禹疏浚九河,築堤堵塞黃河,使洪波馴服;如今的水利工程,築壩截流,變水害為水利,這不是改變天命嗎?而且聽說西方人計劃引尼羅河水灌溉撒哈拉,雖然沒有成功,也可見人力有所作為。難道天命真的不可改變嗎?”
園叟放下鋤頭久坐,指著階下石渠說:“你以黃河為例,可知改變天命的艱難,難如熔化山嶽、鑄造大海。從前大禹治水,並非憑空讓水流改道,而是因勢利導:疏浚兗州的濟水、漯水,開鑿冀州的黃河、漳水,這不是改變水的天命,而是依循水性引導。但看《史記·河渠書》記載,大禹之後,黃河決堤泛濫兩千年,漢武帝在瓠子堵口,動用數萬人,背負柴薪堵塞黃河,功成後天子親自祭祀;明朝潘季馴修築高家堰,耗費白銀二十萬兩,用‘束水攻沙’的方法,也僅得百年安寧——這都是以傾國之力,乘著天命的縫隙如河床淤積、地勢高下),才得小成,並非真的改變了天命。”比喻:熔山鑄海、瓠子堵口、高家堰築堤)
於是拿輿圖指著撒哈拉說:“這片沙漠廣袤九百萬裡,北接地中海,南連蘇丹草原,但終年赤日如火,降雨不足一寸。西方人計劃引尼羅河水,需要開鑿數千公裡渠道,跨越撒哈拉斷層,而且尼羅河自身還需灌溉埃及,這不是技術難題,而是天命的限製:沙漠的天命在於乾燥,如同草木的天命在於生死,強行改變,猶如用一杯水去解一車薪火的燃燒。從前秦朝修築靈渠,溝通湘江、漓江,耗費五年功夫,役使十萬士卒;隋朝開鑿永濟渠,北抵涿郡,死者相枕——這都是順應地勢的微傾、借助水源的細流,才能成渠,如果違背天命的大勢,如同用人力填塞東海、移走昆侖,徒勞無功。”比喻:杯水解薪、靈渠開鑿、隋渠役卒)
又取來陶瓶注水說:“看這個瓶子,水滿就會溢出,這是水的天命。如果想讓水不溢出,可以擴大瓶身、加深瓶腹,這叫‘順應天命而擴展其邊界’;如果想讓水倒流,必須借助泵機的力量,但泵機需要鐵石為骨架、水火為動力,這又需要順應鐵石水火的天命。所以改變天命的人,並非與天命為敵,而是借助其他天命來製約此天命。比如李冰修建都江堰,借助岷江的天命水勢)來製約成都平原的天命旱澇),但必須等待玉壘山的岩石、岷江的河灣,這樣的機緣,千年難遇。《淮南子·主術》說‘大禹決江疏河,是順應水的流向’,‘順應’二字是改變天命的關鍵,而非‘違背’。”比喻:陶瓶注水、泵機倒流、都江堰因勢)
少年沉吟道:“那麼改變天命需要兩件事:一是乘著天命的縫隙,二是聚集萬力?”
園叟拍手道:“正是!黃河改道,必須等待泥沙淤積、堤岸坍塌天命之隙),然後用薪土、石籠、丁壩萬力之聚),才能約束水流;撒哈拉如果成為綠洲,需要等待冰河期再現、地軸偏轉天命之隙),再輔以跨洲調水、氣候工程萬力之聚),但這樣的機緣,不是人力可以等待的。所以改變天命的人,如同駕船過三峽:偶爾有險灘可以疏浚,終究難以讓江水西流;又如醫生治療絕症:或許逢元氣未竭、藥材巧遇,可以暫時延長性命,終究難以讓枯木回春。《莊子·秋水》說‘用渺小的認知去窮儘極大的領域,所以會迷亂而無法自得’,這就是改變天命的艱難。”比喻:三峽疏浚、絕症延命、操舟治醫)
補充銜接)“……所以人力的可貴,在於知曉天命的所在,而輔助它的不足,就像良醫知曉寒暑的變化,而製作方藥來調和陰陽。但調和陰陽容易,改變天命困難:商湯在桑林祈禱降雨,不是改變乾旱的天命,而是順應民心的虔誠而致雨;漢武帝在瓠子堵塞黃河,不是改變水的天命,而是乘著天時的變化而堵決。這都是‘知曉天命的縫隙而使用人力的聚集’,並非世人所說的‘人定勝天’。《韓非子·觀行》說‘良醫不能救無命之人,巧匠不能造無源之器’,命與源,是天命的根本,根本不可拔除,而枝葉可以修剪。”比喻:桑林禱雨、瓠子塞河、剪枝固本)
第四論:天命的變化——從寒暑迭代中見陰陽循環
少年問:“您說天命如同軌則,然而軌則應該恒定,可四季輪回、王朝興替,似乎存在循環,這又如何解釋?”
園叟指著簷下的日晷說:“你看這日晷,正午時影子短,午後影子長,不是影子有盈虧,是太陽運行的軌道循環。天命的變化,如同日晷影子的移動,不是天道無常,而是陰陽運行的次序。春生夏長,秋斂冬藏,這是天的常命;但有時春寒、秋熱,這是天的變命。商湯遭遇七年大旱,不是天拋棄商朝,是變命;周宣王迎來中興,不是天獨厚周朝,是常命恢複。《莊子·秋水》說‘萬物的生長,如同急馳快跑,沒有不動不變的,沒有不隨時遷移的’,知曉常命容易,知曉變命困難。”比喻:日晷影移、四季輪回、商湯旱情)
帶少年到藥畦說:“這裡人參生長在背陰的山崖,枸杞生長在向陽的山坡,這是常命;但有時人參生長在向陽坡而不枯萎,枸杞生長在背陰崖而依然茂盛,這是變命。醫者用藥,知曉常命的能辨彆寒熱,知曉變命的能治療奇疾。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本為練習水戰,反而得到水利,這是變命中的常;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本為巡遊江都,反而成就漕運,這是常命中的變。所以觀察天命的人,如同相馬,知曉良馬駑馬的常性,也知曉它們的變異性,然後才能物儘其用。《淮南子·汜論》說‘所以聖人製定法度,萬物被製約;賢者設立禮儀,不肖者被拘束’,法度禮儀也是天命的變化。”比喻:藥畦參杞、醫者用藥、漢唐水利)
於是曆數典故:“堯禪讓給舜,是常命,因為舜有聖德;宋朝禪位給元朝,是變命,因為宋朝失去勢運。周文王推演《周易》,知曉常命應當變革;諸葛亮出師北伐,知曉變命可以爭取。秦朝兼並六國,常命在於統一;陳涉起義抗秦,變命在於動亂。唐太宗納諫,常命因此延長;唐明皇怠政,變命由此萌發。所以《老子》說‘返回是道的運動’,返回,是天命循環的驗證,就像禾苗抽穗結果,驗證土壤的肥瘠,與鬼神喜怒無關。”比喻:堯舜禪讓、文王演《易》、太宗納諫)
第五論:天命的驗證——在器物人事中見微知著
少年問:“天命既然是軌則,如何驗證它?難道一定要等到王朝興替、山川改易嗎?”
園叟指著手中的茶盞說:“這個茶盞由陶土製成,它的裂痕在釉麵,破損在底部,不是窯工的過錯,是土性與火性相互激撞使然,這是小天命。農夫觀察雲彩知曉雨晴,漁夫聆聽潮汐知曉漲落,這都是在細微處驗證天命。扁鵲觀察齊侯的麵色,知曉疾病在皮膚、在骨髓,這是驗證人的天命;公輸班觀察木材的紋理,知曉它可以做梁、可以做柱,這是驗證木的天命。《淮南子·說山》說‘看見一片葉子落下就知道歲暮將至’,天命的驗證,在於見微知著,不必借助祥瑞讖緯。”比喻:茶盞裂敗、耕漁觀象、扁鵲望診)
帶少年到織房說:“這織機的經緯線相互交錯,經線緊密則布料堅韌,緯線稀疏則布料粗敝,這是絲帛的天命。齊地的細絹、魯地的白繒,經緯得當,所以能名滿天下;蜀地的錦緞、吳地的綾羅,組織合度,所以能流傳後世。從前公輸班製作木鳶,能飛三天不落,不是有仙術,是知曉木材的天命在於輕;蒙恬製造毛筆,剛柔相濟,不是有神助,是知曉毫毛的天命在於韌。所以巧匠造物,必定先在材料中驗證天命,如同明君治國,必定先在民心中驗證天命——民心,是物理的聚集。”比喻:織機經緯、齊紈蜀錦、公輸木鳶)
於是列舉史例:“夏桀時期,女樂有三萬人,清晨就開始演奏,這驗證了他的天命將儘,因為物力必定窮儘;商湯時期,網開三麵,德澤惠及禽獸,這驗證了他的天命將興,因為物情必定順暢。周成王時期,越裳氏輾轉翻譯前來朝貢,驗證天命在於文治,因為聲教遠播;漢武帝時期,天馬從西方而來,驗證天命在於武功,因為威德遠揚。唐太宗貞觀年間,麥子長出三穗,驗證天命在於豐饒,因為地力充沛;宋太宗雍熙年間,黃河清澈三日,驗證天命在於治理,因為水性得宜。這並非祥瑞虛假應驗,而是天命顯現在事物上,就像禾苗抽穗結果,驗證土壤的肥瘠,與鬼神示兆無關。”比喻:桀時女樂、湯網開三麵、貞觀麥穗)
第六論:天命的領悟——改命邊界與天人合真
少年再次下拜說:“如今才知道改變天命如同雕琢朽木、煮沸滄海,然而您說‘枝葉可以修剪’,請問邊界在哪裡?”
園叟指著庭中的古柏說:“這棵柏樹種植於百年前,如今老乾盤曲,但每年修剪枯枝、培育新土,可以讓它花繁葉茂,這是改變‘柏樹天命的枝葉’;如果想讓柏樹生長鬆針、結出桃實,這是改變‘柏樹天命的根本’,即使是神工也做不到。所以改變天命的人,可以改變其表象,難以改變其本質;可以改變其時機,難以改變其趨勢。比如秦朝修築長城,改變‘邊防的天命’變遊牧為屏障),但終究不能改變‘胡漢的風俗天命’;隋朝開鑿運河,改變‘漕運的天命’變陸運為水運),但終究不能改變‘南北的經濟天命’。《管子·輕重》說‘明白天道的人,不與天爭時;明白地理的人,不與地爭利’,不是不爭,是知曉爭的邊界。”比喻:老梅剪枝、長城屏障、運河漕運)
於是作結道:“天命如同巨大的熔爐,人力如同爐中的火焰:火焰可以熔化金屬,卻不能改變金屬的性質;火焰可以鑄造器物,卻不能超越冶煉的規則。善於改變天命的人,如同鑄劍師:知曉鐵的天命在於剛硬,所以淬火成利器,並非讓鐵變成金;知曉水的天命在於柔和,所以導流灌溉良田,並非讓水登上高山。這不是天命可以逆轉,而是知曉天命可以改變的部分去改變,如同《淮南子·覽冥》說‘順風呼喊,聲音沒有加大,但是聽的人卻聽得清楚’——順風,就是知曉天命的縫隙;呼喊而清晰,就是借助人力的聚集。”比喻:熔爐火焰、鑄劍淬火、順風呼聲)
少年聽聞,如同撥雲見日,再次下拜說:“您用花園蔬菜、器物工具作為教導,引用《老子》《莊子》《管子》《韓非子》作為佐證,讓我知道天命如同梁柱有紋理,舟車有軌轍,改變天命如同疏浚三峽,需要乘隙聚勢。從今往後應當像您澆灌花園一樣,順應事物的道理,等待時機作為,希望不違背天命。”
此時夕陽落在山上,鬆影灑滿庭院,園叟撫掌而笑,又拿起汲水桶澆灌菊花,水聲潺潺,如同與物理相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