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日益求學需每日積累——如積土成山,合“學進”之律);
為道日損求規律需每日減損——如去偽存真,合“道簡”之律)。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減損到極致,達到“不強行”的狀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無為而無不為不強行,卻無所不成——如庖丁解牛,順其肌理)。
取天下常以無事治理天下常靠“不折騰”——如天地不言,萬物自榮),
及其有事若刻意折騰),不足以取天下就不配治理天下——違社會自安之律)。
第四十九章
聚焦“治理者心術界域”:治理者需順民心,棄己意,觀“眾心”而應之)
聖人無常心聖人沒有固定的私心——如明鏡不存己影),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的心願為心願——如醫者以病人痛為痛)。
善者,吾善之對善者,善待之——順其善性);
不善者,吾亦善之對不善者,亦善待之——導其向善,合“人性可化”之律);
德善這是“善”的規律:善待能生善)。
信者,吾信之對信者,信任之——順其信性);
不信者,吾亦信之對不信者,亦信任之——導其向信,合“人心可安”之律);
德信這是“信”的規律:信任能生信)。
聖人在天下聖人治理天下),歙歙焉收斂己意,如春風入林,不擾其靜),為天下渾其心讓天下人的心歸於本真——不被妄念分擾)。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專注於自己的視聽——各順其性),聖人皆孩之聖人視他們如嬰兒——不加苛責,任其自長)。
第五十章
聚焦“生命界域”:生死是自然循環,不貪生、不懼死,順其規律則安)
出生入死人從生到死——如草木從榮到枯,自然之律)。
生之徒生的同類),十有三占十分之三——順應生之規律者);
死之徒死的同類),十有三占十分之三——違逆生之規律者);
人之生人活著),動之於死地卻因妄動走向死亡),亦十有三也占十分之三——不知“生需靜”之律)。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為什麼?因過分追求“生”的豐厚——如貪食、貪色,耗竭生機)。
蓋聞善攝生者聽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陸行不遇兕虎在陸地走不遇猛獸——非避之,乃與物無爭,合“獸不犯靜”之律),入軍不被甲兵參軍不被兵器傷——非躲之,乃與人為善,合“人不害和”之律)。
兕無所投其角猛獸用不上角——因不觸其怒),虎無所措其爪猛虎用不上爪——因不激其凶),兵無所容其刃兵器用不上刃——因不招其害)。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為什麼?因他沒有“必死之地”——順生命規律,不違逆,故無危)。
第五十一章
聚焦“養育界域”:規律生養萬物卻不主宰,觀其“不居功”而知養育之律)
道生之規律生萬物),德畜之德性養萬物),物形之物質成其形),勢成之時勢成其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故萬物都尊崇規律、珍視德性——如草木尊陽光、貴雨露)。
道之尊,德之貴規律的尊崇,德性的珍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是誰命令的,而是自然如此——如四季輪轉,本然規律)。
故道生之,德畜之規律生養,德性培育):
長之育之成長它、養育它),亭之毒之安定它、成熟它),養之覆之滋養它、庇護它)。
生而不有生養不占有),為而不恃施為不倚仗),長而不宰引領不主宰),是謂玄德這是深藏的養育規律——不居功,故功久)。
第五十二章
聚焦“本源認知界域”:把握萬物本源,即可知其末梢,循“始”而知“終”)
天下有始天下有本源——如樹有根,水有源),以為天下母作為天下的根源)。
既得其母把握了根源),以知其子就可知其末梢——如知根性,可知樹形);
既知其子知其末梢),複守其母再守住根源),沒身不殆終身無危險——如樹守根,不被風拔)。
塞其兌堵住感官的孔竅——如閉目不貪色),閉其門關上欲望的門戶——如閉口不貪味),終身不勤終身不勞累——不被外境擾)。
開其兌打開感官),濟其事強做其事),終身不救終身不可救——被外境牽,違本源之律)。
見小曰明見細微處叫明——如見葉落知根枯);
守柔曰強守柔弱叫強——如見草韌知其能抗風)。
用其光用它的光明——如用規律照物),複歸其明回歸它的明慧),無遺身殃不給自身留禍——循本源,故無危),是為襲常這是承襲常態規律)。
第五十三章
聚焦“路徑選擇界域”:正道平易,邪路誘人,觀其“順逆”而知取舍)
使我介然有知若我稍有智慧),行於大道走在大路上——順規律之路),唯施是畏隻怕走邪路——違規律之路)。
大道甚夷大路很平坦——如四季循環,不偏不倚),而民好徑人卻喜歡小路——如貪捷徑,反繞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朝甚除朝廷很整潔——卻藏腐敗,如表麵光鮮),田甚蕪農田很荒蕪——失本業),倉甚虛倉庫很空虛——失儲備);
服文彩穿華麗衣),帶利劍佩鋒利劍),厭飲食飽食美味),財貨有餘財物有餘),
是謂盜誇這叫強盜的誇耀——奪民之利,違“社會共生”之律)。
非道也哉不符合規律啊)!
第五十四章
聚焦“根基穩固界域”:善建者根基深,善抱者紐帶牢,觀其“固”而知久)
善建者不拔善於建樹的,根基拔不掉——如樹根深,風不搖);
善抱者不脫善於抱持的,紐帶脫不開——如繩結牢,力不散);
子孫以祭祀不輟子孫祭祀不斷——根基牢,故傳承久)。
修之於身在自身踐行規律),其德乃真德性就真實——如人守本分,不妄為);
修之於家在家庭踐行規律),其德乃餘德性就充裕——如家和,福自生);
修之於鄉在鄉裡踐行規律),其德乃長德性就長久——如鄉睦,譽自遠);
修之於國在國家踐行規律),其德乃豐德性就豐厚——如國泰,民自安);
修之於天下在天下踐行規律),其德乃普德性就普及——如道貫萬物,無不及)。
故以身觀身以自身規律觀他人),以家觀家以自家規律觀他家),以鄉觀鄉以本鄉規律觀他鄉),以國觀國以本國規律觀他國),以天下觀天下以天下規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怎麼知天下如此)?以此憑這“各觀其界、各循其律”的方法)。
第五十五章
聚焦“德性修養界域”:德性深厚者如嬰兒,合“本真”之律,不傷於外)
含德之厚德性深厚的人),比於赤子好比嬰兒——本真無偽,如璞玉未雕)。
毒蟲不螫毒蟲不刺他——因無威脅之態,合“獸不犯純”之律),猛獸不據猛獸不撲他——因無爭鬥之氣,合“獸不犯柔”之律),攫鳥不搏猛禽不抓他——因無驚恐之狀,合“禽不犯靜”之律)。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卻握得緊——本真之力,不刻意而強);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精氣充足的極致);
終日號而不嗄整天哭而嗓子不啞——元氣淳厚,不耗散而足),和之至也和諧的極致)。
知和曰常知和諧叫常態),知常曰明知常態叫明慧);
益生曰祥刻意增益生機叫不祥——如過補則病),心使氣曰強用心迫使精氣叫逞強——如妄動則竭)。
物壯則老事物強壯到極點就衰老),謂之不道這叫違規律),不道早已違規律就早亡)。
第五十六章
聚焦“言語與實踐界域”:知規律者不妄言,合“行勝於言”之律,言多必失)
知者不言懂規律的人不妄言——如大地無言,實載萬物),言者不知妄言的人不懂規律——如空談者,不務實)。
塞其兌堵住言路),閉其門關上辯口),挫其銳磨去鋒芒),解其紛化解紛擾),和其光與光相融),同其塵與塵相混),是謂玄同這叫深藏的同一——不炫己,不斥人,合“和而不同”之律)。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因親疏而分),不可得而疏不可因遠近而彆);
不可得而利不可因利而近),不可得而害不可因害而遠);
不可得而貴不可因貴而敬),不可得而賤不可因賤而輕)。
故為天下貴故被天下人尊崇——因循“平等無彆”的規律,不偏不倚)。
第五十七章
聚焦“治理正道界域”:治理者不折騰、不擾民,順社會自化之律,治則安)
以正治國用正道治理國家——如循“民心需安”之律),以奇用兵用奇術用兵——如循“兵貴出其不意”之律),以無事取天下用“不折騰”獲取天下信任——如循“社會自安”之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怎麼知是這樣)?以此憑這些):
天下多忌諱天下禁忌多),而民彌貧百姓越窮——如縛住手腳,難謀生);
民多利器百姓多利器),國家滋昏國家越亂——如利器在握,易生爭);
人多伎巧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怪事越多——如投機取巧,失本真);
法令滋彰法令越繁),盜賊多有盜賊越多——如法網過密,逼民犯)。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不強行,百姓自然發展);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好清靜,百姓自然端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不折騰,百姓自然富足);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欲望,百姓自然質樸)。”
第五十八章
聚焦“治理效果界域”:治理寬鬆則民淳,嚴苛則民怨,觀其“寬嚴”而知治亂)
其政悶悶治理寬鬆——如春風拂麵,不察其跡),其民淳淳百姓淳厚——如草木自在,不失本真);
其政察察治理嚴苛——如法網密布,處處受限),其民缺缺百姓狡黠——如遇捕獸夾,學避之)。
禍兮,福之所倚禍是福的依托——如遭災而思改,反得安);
福兮,禍之所伏福是禍的潛伏——如得福而貪多,反招禍)。
孰知其極誰知終極?)?其無正也沒有固定的“正”——循環往複,福禍相依)。
正複為奇正會變成邪——如寬政過鬆生亂),善複為妖善會變成惡——如慈善過濫養奸)。
人之迷人的迷惑),其日固久日子已很久——不知“循環”之律)。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聖人方正卻不傷人——如規矩立而不苛),廉而不劌清廉卻不刺人——如棱角有而不銳),直而不肆正直卻不放肆——如繩直而不僵),光而不耀光明卻不刺眼——如日月照而不灼)。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