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聚焦“積累與節儉界域”:萬事成於積累,儉是積累的根基,循“嗇”則久)
治人事天治理人事、養護天性),莫若嗇不如節儉——如草木秋冬蓄養,春夏生長,合“蓄而後發”之律)。
夫唯嗇正因為節儉),是謂早服這叫早做準備——如農夫春耕前備種,不待時慌);
早服謂之重積德早準備叫重視積累德性——德性如糧,積之愈多,用之愈足);
重積德則無不克積累深厚則無不可勝——如堤高則水不潰);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無不可勝則力量無儘);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力量無儘可以保有國家——如根基深則國不傾);
有國之母保有國家的根基),可以長久可以長久——合“積則固”的規律)。
是謂深根固柢這叫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長久生存、長久視物的規律——如樹根深則壽長)。
第六十章
聚焦“治理尺度界域”:大國治理如烹魚,不妄動則安,循“穩”則順)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如煮小魚——小魚嬌嫩,多翻則碎;百姓脆弱,多擾則亂)。
以道蒞天下用規律治理天下),其鬼不神鬼怪不顯神通——規律明則邪妄息);
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顯神通),其神不傷人是神通不傷人——規律在則邪不侵正);
非其神不傷人不是神通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是聖人不傷人——不違規律則民自安)。
夫兩不相傷兩者互不傷害),故德交歸焉故德性交彙歸於一處——如天地和則萬物生)。
第六十一章
聚焦“國家相處界域”:大國處下能容,小國歸附則安,循“下則聚”之律)
大國者下流大國如江河下遊——處下而能容),天下之交是天下交彙之處),天下之牝是天下的雌性——柔而能納)。
牝常以靜勝牡雌性常以安靜勝雄性——柔能克剛,如大地靜而載萬物),以靜為下因安靜而處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大國對小國謙下),則取小國能贏得小國歸附——如江海下溪流,溪流歸之);
小國以下大國小國對大國謙下),則取大國能贏得大國容納——如溪流歸江海,江海容之)。
故或下以取或謙下而贏得歸附),或下而取或謙下而被容納)。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大國不過想兼容眾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小國不過想加入侍奉)。
兩者各得其所欲兩者各得所願),大者宜為下大國更應處下——合“大則需容”的規律)。
第六十二章
聚焦“道的價值界域”:道是萬物根本,無論善惡皆需依道,循“道為基”之律)
道者,萬物之奧規律是萬物的深藏——如根是樹之奧,源是水之奧),善人之寶是善人的珍寶——循道則善成),不善人之所保是不善人的依靠——循道則過改)。
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可換尊重——如順耳之言易被接受),美行可以加人美行可超他人——如行善之舉易被推崇)。
人之不善人有不善),何棄之有何必拋棄?——如病樹可治,不善可化)?
故立天子,置三公立天子、設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雖有玉璧在前、駟馬在後的重禮),不如坐進此道不如獻上這規律——道為禮之本,無本則禮虛)。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古時重視這規律的原因)?
不曰:求以得不是說“求則得”——如求仁得仁,循道則應),有罪以免邪有罪可免——如改邪歸正,循道則安)?
故為天下貴故被天下尊崇——道能應求、能免過,合“價值本源”之律)。
第六十三章
聚焦“行事尺度界域”:大事成於小事,難事成於易事,循“漸進而成”之律)
為無為做“不強行”的事——如農夫播種不催苗),事無事做“不生事”的事——如匠人順木不違性),味無味品“無滋味”的味——如飲水知甘,不貪濃味)。
大小多少大從小來,多從少來——如堆土成山,始於一抔),報怨以德用德性回應怨恨——如春風化冰,不與寒爭)。
圖難於其易解決難事從易處入手——如拆屋先拆椽,不貪全功),為大於其細做大事從細處入手——如織錦先理絲,不忽微末)。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難事必從易處開始);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大事必從細處開始)。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聖人始終不做“大”的樣子),故能成其大反而成就大——如積小成大,不貪速則久)。
夫輕諾必寡信輕易許諾必少誠信——如空言無實,違“信需實”之律),多易必多難看得太易必多困難——如輕敵必敗,違“事需慎”之律)。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聖人視事為難),故終無難矣故終究無難——合“慎則易”的規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六十四章
聚焦“穩定與變化界域”:事物穩定時易持,萌芽時易除,循“防微杜漸”之律)
其安易持事物安定時易保持——如靜水易平,不擾則穩),其未兆易謀未顯征兆時易謀劃——如見蟻洞易堵,不待潰堤);
其脆易泮脆弱時易破碎——如脆冰易裂,不待強擊),其微易散細微時易消散——如微煙易散,不待風大)。
為之於未有在未發生時行動),治之於未亂在未混亂時治理)。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合抱的大樹,始於細芽——如積微成著);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九層的高台,始於一筐土——如積少成多);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千裡的行程,始於腳下——如循序漸進)。
為者敗之強行作為會失敗——如拔苗助長),執者失之強行掌控會失去——如握沙過緊)。
是以聖人無為故聖人不強行),故無敗故無失敗);無執不掌控),故無失故無失去)。
民之從事人做事),常於幾成而敗之常在接近成功時失敗——如功虧一簣,違“慎終如始”之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謹慎到最後如開始,就無失敗——合“恒慎”的規律)。
是以聖人欲不欲聖人想要“不想要的”——如不貪名利),不貴難得之貨不珍視難得之物——如不貪奇珍);
學不學學“不學的”——如不學巧偽),複眾人之所過補救眾人的過錯——如導迷歸正),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輔助萬物自然發展,不強行——合“輔而不擾”之律)。
第六十五章
聚焦“教化界域”:教化不貴智巧,而貴質樸,循“本真則安”之律)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善於循規律的人),非以明民不是讓百姓聰明——如不教投機取巧),將以愚之而是讓他們質樸——如保持本真不詐)。
民之難治百姓難治理),以其智多因他們智巧多——如用智鑽空子,違“樸則易治”之律)。
故以智治國用智巧治理國家),國之賊是國家的禍害——如巧法擾民);
不以智治國不用智巧治理),國之福是國家的福分——如質樸則民安)。
知此兩者亦稽式知這兩種情況是準則)。
常知稽式常知這準則),是謂玄德這叫深藏的德性)。
玄德深矣,遠矣深藏的德性深遠啊),與物反矣與外物相反——不隨智巧,反歸質樸),然後乃至大順然後達到最大的順——合“返樸歸真”的規律)。
第六十六章
聚焦“引領者品質界域”:領導者處下能容,故能聚人,循“下則眾歸”之律)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江海能成為百川首領),以其善下之因它善於處下——如低處能容,不拒細流),故能為百穀王故能成為首領)。
是以聖人欲上民聖人想在百姓之上),必以言下之必用言語謙下——如自稱“孤、寡”);
欲先民想在百姓之前),必以身後之必把自身放在後麵——如不爭先,反得眾推)。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聖人在上麵,百姓不覺得沉重——如天在上,不壓萬物),處前而民不害在前麵,百姓不覺得有害——如向導在前,不迷方向)。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故天下人樂於推崇而不厭惡)。
以其不爭因他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沒人能和他爭——合“處下得眾”的規律)。
第六十七章
聚焦“立身三寶界域”:慈、儉、不敢為先,是立身久存的根基,循“柔則固”之律)
天下皆謂我道大天下都說我的規律廣大),似不肖好像不像任何事物——如道無形,不類一物)。
夫唯大正因為廣大),故似不肖故不像任何事物——若像一物,則囿於一物,不成其大)。
若肖若像某物),久矣其細也夫早就渺小了——如像溪則非海,像樹則非林)!
我有三寶我有三件珍寶),持而保之持守而保全):
一曰慈一叫慈愛——如天地養萬物,不偏不私);
二曰儉二叫節儉——如草木蓄養分,不妄耗);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三叫不敢在天下人之前——如江海處下,不爭先)。
慈,故能勇慈愛,故能勇敢——如父母護子,無畏艱險);
儉,故能廣節儉,故能廣大——如積少成多,由小至大);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爭先,故能成為眾人首領——如江海為百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