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聽了表哥的話,開始“取”自己失敗的經驗:
1.選址錯了:他把店開在了小區門口,但小區裡的人很少喝奶茶,而學校、商場附近的奶茶店都很火——下次要選“年輕人多的地方”;
2.產品錯了:他隻賣原味奶茶,而彆人都在賣“水果茶、芝士茶”,沒競爭力——下次要“跟著市場需求做產品”;
3.營銷錯了:他沒做任何宣傳,隻靠“客人自己來”,而彆人都在發朋友圈、做抖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店——下次要“主動做營銷”。
半年後,小吳用剩下的2萬積蓄,開了一家“社區水果店”——這次他“取”了上次的經驗:選在年輕人多的公寓樓下,賣“網紅水果”比如晴王葡萄、丹東草莓),還建了客戶群,每天發“水果優惠”“水果吃法”。
沒想到,水果店生意很好,第一個月就賺了1萬,第三個月就月賺10萬。小吳說:“第一次創業賠的10萬,不是‘損失’,而是‘買經驗的學費’——我‘取’到了這些經驗,才敢第二次創業。”
關鍵啟示:對創業者來說,“取”不僅是“取成功的經驗”,更是“取失敗的教訓”——成功的經驗能讓你“走得快”,失敗的教訓能讓你“走得穩”。隻有“取”到了教訓,下次才不會犯同樣的錯。
四、近:正向的靠近,是成長的“指南針”
斷舍離幫我們“離了負麵的執念”,但如果不“近”上正向的目標,我們還是會迷失;斷舍離幫我們“離了消耗的環境”,但如果不“近”上滋養的氛圍,我們還是會焦慮。“近”不是“強行改變”,而是“在靠近中慢慢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們做第四個比喻:“近”就像“植物向光生長”。
植物不會“強迫自己長高”,而是會“主動向有陽光的方向生長”——陽光正向能量)在哪裡,植物的枝葉就會往哪裡伸;沒有陽光,植物就會長得瘦弱、歪歪扭扭。人也是一樣,靠近正向的能量,就會像“向光的植物”一樣,慢慢長得挺拔、茂盛;遠離正向的能量,就會像“陰暗裡的植物”一樣,慢慢變得消沉、頹廢。
案例1:減肥者小陳的“習慣靠近”——從“管不住嘴”到“瘦了20斤”
小陳減肥了很多次,都失敗了——每次都是“剛開始能管住嘴,過幾天就忍不住吃炸雞、喝奶茶”。他說:“我也想瘦,但看到彆人吃,我就忍不住。”這就是“離了‘吃垃圾食品’的習慣,卻沒‘近’上‘健康飲食’的習慣”的狀態。
後來,小陳的朋友給他提了個建議:“你彆總待在‘大家都吃垃圾食品’的環境裡,去‘近’上‘喜歡健康飲食的人’。”
小陳聽了朋友的話,開始“近”正向的習慣:
1.近健康圈子:他加入了一個“健身打卡群”,群裡的人每天都會分享“自己做的減脂餐”“今天跑了多少公裡”,沒人說“吃炸雞沒關係”,隻會說“再堅持一下,就能瘦了”;
2.近健康環境:他不再去便利店買零食,而是去超市買蔬菜、雞胸肉;不再刷“吃播視頻”,而是刷“減脂餐做法”的視頻;
3.近健康目標:他不再說“我想瘦”,而是說“我想在3個月內瘦10斤,穿上去年的牛仔褲”——這個具體的目標,讓他更有動力。
慢慢的,小陳的習慣變了:他開始自己做減脂餐,每天跑3公裡,甚至覺得“炸雞沒那麼好吃了”。3個月後,他瘦了12斤;6個月後,他瘦了20斤,真的穿上了去年的牛仔褲。
小陳說:“不是我變自律了,而是我‘近’對了環境——在健康的環境裡,減肥沒那麼難。”
關鍵啟示:對想改變習慣的人來說,“近”的核心是“讓正向的習慣‘變容易’”——你想減肥,就去近“健康飲食的環境”;你想早起,就去近“早睡的習慣”;你想讀書,就去近“安靜的圖書館”。環境對了,習慣就容易養成了。
案例2:稻盛和夫的“理念靠近”——從“企業虧損”到“世界500強”
稻盛和夫創辦京瓷時,一開始遇到了很多困難:產品賣不出去,員工流失嚴重,公司甚至到了“發不出工資”的地步。當時,很多員工都想辭職,有人說:“咱們彆做了,找份穩定的工作吧。”
稻盛和夫沒有放棄,而是選擇“近”“利他”的理念——他認為“企業不是為了老板賺錢,而是為了員工幸福、為社會創造價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做了三件“近”理念的事:
1.近員工需求:他把員工叫到一起,說“我會儘最大努力讓公司活下去,讓大家有飯吃、有尊嚴”——這讓員工覺得“老板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們”,很多人都留下了;
2.近產品質量:他要求員工“做產品要像做給自己用的一樣”,哪怕成本高,也要保證質量——這讓京瓷的產品慢慢有了口碑,開始有客戶主動找上門;
3.近社會價值:他提出“京瓷要做‘對社會有用的產品’”,比如研發用於醫療設備的陶瓷零件,幫助醫生更好地治病——這讓京瓷不僅賺了錢,還獲得了社會的認可。
正是因為“近”了“利他”的理念,京瓷才能從“虧損企業”走到“世界500強”,稻盛和夫也成了“經營之聖”。
稻盛和夫曾說:“利他之心,是企業經營的原點。”這句話正是“近”的精髓——靠近“對彆人、對社會有價值”的理念,企業才能走得遠;人也是一樣,靠近“利他”的心態,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可和支持。
案例3:普通人小李的“心態靠近”——從“焦慮內耗”到“從容生活”
小李是一名互聯網公司的職員,每天都很焦慮:擔心“自己做不好工作被開除”,擔心“同齡人比自己賺得多”,擔心“父母催自己結婚”——他“離”了“躺平”的心態,卻沒“近”上“從容”的心態,所以陷入了內耗。
後來,小李讀了一本叫《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裡說“焦慮是因為你太在意彆人的評價,想讓所有人都滿意”。這句話點醒了小李,他開始“近”正向的心態:
1.近“接受不完美”的心態:他不再要求自己“必須把工作做到100分”,而是“做到80分就可以,剩下的20分慢慢改進”;
2.近“專注自己”的心態:他不再刷“同齡人炫富”的朋友圈,而是“每天記錄自己的小進步”,比如“今天比昨天多完成了一個任務”;
3.近“慢慢來”的心態:他不再急著“找對象結婚”,而是“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比如學做飯、練瑜伽,讓自己變得更開心。
慢慢的,小李不焦慮了——他不再因為“沒做到100分”而自責,不再因為“彆人比自己好”而自卑,不再因為“沒結婚”而恐慌。他說:“不是生活變容易了,而是我‘近’對了心態——心態從容了,日子就順了。”
關鍵啟示:對普通人來說,“近”的本質是“找到能讓你‘和自己和解’的心態”——你不需要“變得完美”,隻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不需要“超過所有人”,隻需要“比昨天的自己好一點”;你不需要“急著完成所有事”,隻需要“慢慢來,一步一步走”。心態對了,生活就對了。
五、“連取近”的3個實踐方法:從“知道”到“做到”
“連取近”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能落地的行動”。接下來,我們分享3個簡單可操作的方法,幫你從“知道該連什麼、取什麼、近什麼”,變成“真正去做”:
方法1:列“連取近清單”——明確“該和誰連、該取什麼、該近哪裡”
很多人不知道“該連什麼”,是因為“沒梳理清楚自己的需求”。這時候,你可以列一張“連取近清單”,分三欄寫:
連連接什麼)取汲取什麼)近靠近什麼)
1.考研上岸學長群需要有人指導複習)2.公司裡做過類似項目的前輩需要學做項目的方法)1.《考研英語閱讀技巧》需要提升英語成績)2.前輩做項目的經驗需要避免踩坑)1.每天早上6點的自習室需要專注的環境)2.“我能考上”的信心需要正向心態)
比如,如果你是想減肥的人,清單可以這樣寫:
連連接什麼)取汲取什麼)近靠近什麼)
1.小區的健身群需要有人監督)2.會做減脂餐的朋友需要學做減脂餐)1.《減脂餐食譜》需要知道吃什麼)2.健身博主的訓練方法需要知道怎麼練)1.每天晚上7點的公園需要運動的環境)2.“我能瘦下來”的心態需要正向動力)
這張清單會幫你把“模糊的願望”變成“具體的行動”——你知道“明天該加哪個群”“該讀哪本書”“該去哪個地方”,就不會再迷茫。
方法2:做“每日三問”——檢查“今天有沒有連、取、近”
很多人“想做連取近,卻忘了做”,是因為“沒養成習慣”。這時候,你可以每天晚上花3分鐘,問自己三個問題:
1.今天我“連”了嗎?比如“我加了考研群嗎?”“我和前輩聊了嗎?”)
2.今天我“取”了嗎?比如“我讀了《考研英語》嗎?”“我學了減脂餐做法嗎?”)
3.今天我“近”了嗎?比如“我去自習室了嗎?”“我練瑜伽了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答案是“是”,就給自己打個勾;如果答案是“否”,就想想“明天怎麼改進”。比如,你今天沒“連”考研群,明天就“花5分鐘加群”;你今天沒“取”減脂餐做法,明天就“刷10分鐘相關視頻”。
慢慢的,“連取近”會變成你的“日常習慣”——不需要刻意提醒,你就會主動去做。
方法3:找“連取近搭檔”——和彆人一起“做加法”
很多人“做連取近,堅持不下來”,是因為“一個人沒動力”。這時候,你可以找一個“連取近搭檔”——和你有同樣目標的人,一起做連取近:
如果你想考研,就找一個“也在考研的同學”,一起連考研群、一起取複習資料、一起近自習室;
如果你想減肥,就找一個“也在減肥的朋友”,一起連健身群、一起取減脂經驗、一起近公園運動;
如果你想創業,就找一個“也在創業的夥伴”,一起連客戶資源、一起取行業經驗、一起近優質圈子。
比如,你和搭檔可以每天互相打卡:“我今天加了考研群,你呢?”“我今天學了減脂餐做法,你學了嗎?”——有了搭檔的監督和鼓勵,你會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六、“連取近”的3個常見誤區:彆把“盲目連”當“滋養”,彆把“貪多取”當“成長”
在實踐“連取近”的過程中,很多人會走進誤區——把“盲目社交”當“連”,把“囤積知識”當“取”,把“強行改變”當“近”。接下來,我們澄清3個常見誤區:
誤區1:把“認識的人多”當“連得好”
比如,一個人加了100個微信群,認識了很多“大佬”,卻從來沒和他們深入交流,也沒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這不是“連得好”,而是“盲目社交”。
“連”的核心是“有滋養的連接”,而不是“認識的人多”。區分兩者的關鍵是:“這個連接能給你帶來什麼?”——能給你鼓勵、幫你成長的,是好的連接;隻是“躺在通訊錄裡”的,不是好的連接。
比如,你加了一個考研群,群裡的學長能幫你解答問題,這是好的連接;你加了一個“大佬群”,卻從來沒和大佬聊過,這不是好的連接。
誤區2:把“學的東西多”當“取得好”
比如,一個人每天刷10個學習視頻,讀5本書,卻從來沒把學到的知識用在生活裡,過幾天就忘了——這不是“取得好”,而是“囤積知識”。
“取”的核心是“能轉化的汲取”,而不是“學的東西多”。區分兩者的關鍵是:“這個知識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能幫你減肥、考研、工作的,是好的汲取;隻是“記在本子上”的,不是好的汲取。
比如,你學了“減脂餐做法”,並且真的做了減脂餐,這是好的汲取;你學了“考研技巧”,卻從來沒用到複習裡,這不是好的汲取。
誤區3:把“強迫自己改變”當“近得好”
比如,一個人不喜歡跑步,卻強迫自己每天跑5公裡,結果跑了幾天就受傷了,再也不想跑了——這不是“近得好”,而是“強行改變”。
“近”的核心是“自願的靠近”,而不是“強迫自己”。區分兩者的關鍵是:“這個改變讓你覺得開心嗎?”——讓你覺得“有動力、不痛苦”的,是好的靠近;讓你覺得“很煎熬、想放棄”的,不是好的靠近。
比如,你不喜歡跑步,卻喜歡跳繩,就“近”跳繩的習慣,而不是強迫自己跑步——這樣你才會堅持下去。
結語:連取近,是給生活“裝上新的齒輪”
斷舍離幫我們“卸下了包袱”,而連取近幫我們“裝上了齒輪”——這些齒輪,就是你連接的優質圈子、汲取的有用知識、靠近的正向能量。它們會帶動你“向前走”:圈子拉著你,知識推著你,能量照著你。
你不需要“一下子做好所有事”——今天加一個好的群,是“連”;明天讀一頁有用的書,是“取”;後天去一次自習室,是“近”。這些小小的行動,會像“齒輪的轉動”一樣,慢慢帶動你整個生活的改變。
就像詩人裡爾克說的:“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而“連取近”就是“讓你能挺住的力量”——它讓你在孤獨時有人陪伴,在迷茫時有人指導,在焦慮時有人鼓勵;它讓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讓你相信“隻要慢慢走,就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願你能學會“連取近”,在斷舍離之後,給生活裝上“向上的齒輪”——連對的人,取對的養分,近對的方向,讓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走得從容。
畢竟,最好的生活不是“空無一物”,而是“裝滿了自己喜歡、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最好的成長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擁有了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一切”。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