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撫一陣。
欽差一行有禮有節,對村民秋毫無犯。
加上張二狗等人竭力宣揚,灶戶們終於相信,這位秦大人,是來給他們解決問題的。
張家三叔公趕忙領著崇禎,參觀海邊多個鹽池。
不得不說,華夏人民智慧令人驚歎,一連串池子,組成由海水變成食用鹽的完美工序。
大明曬鹽法與蒸煮法相結合,於海灘設置圍堰,漲潮前將閘門打開,海水湧入蓄水池,退潮時關上,便將海水留住。
而後通過水車,將其抽入蒸發池,二者連接的溝渠中布有砂礫層及蘆葦,如此可大量過濾雜質,再通過長時間日曬蒸發,形成較高濃度鹵水。
下一步將鹵水抽入結晶池鹽田),經過充分暴曬,形成結晶體。
倘若工序到此就結束,那麼所得之物便乃粗鹽。
為得到更純正生成物,也就是所謂精鹽,還得用水進一步稀釋,再度篩除雜質,形成精鹵水,加以鐵鍋燒煮,從而獲取精鹽。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有詳細記載,這下總算親眼看到實物。
“老丈,不知於正常情形下,每人一年大致可產出精鹽幾何?”
崇禎想了解較為精確的工作量,便隨口問道。
“啟稟大人,鹽池乃本村人共建,平日曬鹽全村集體勞作,之後各家自取粗鹽煎煮,如此一口鍋一年下來,最多可產1000斤上下。”
“是否不分晝夜,男女老幼齊上陣?”
“正是!”
天子心中默算,鹽課司讓每丁口繳鹽一引作為鹽稅,完全掐準了命門,已將勞動力榨到極限。
本想發問為何每戶不多製幾口鐵鍋,如此產出豈不更高。
想想倘若這般提,那就成了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必將締造千古笑話。
大明除了鹽,對鐵器管控同樣嚴格,加上產量不高,南方鐵礦稀缺,價格極貴,一把菜刀最少都得200文,說不定還是幾戶人家換著用。
鐵鍋對於平常百姓而言,屬於奢侈品,全家齊上陣,有的負責煮鹽,其餘人還需去砍柴。
視線周圍光禿禿,幾乎沒有植被,砍柴不知要走多遠,這也為天然氣與電力係統未形成前,為何華夏人民聚集區,到處山頭都光禿禿的主要原因。
而這群灶戶,能攢下些許食鹽私賣,不知耗費全村多少勞動力,還需時刻提防被鹽吏查出來,可謂心力交瘁。
“老丈,下沙鹽課司給灶戶工本費幾何?”
“回大人,每引500文,收鹽時還百般刁難,鄉親們苦啊......”
這與張二狗所言絲毫不差,三叔公神情激動,可見平日被欺壓得有多慘,怨氣該有多深。
方才聽到同村青壯死傷,都沒有如此激烈,後生們去了另一個世界,或許還是一種解脫,免得像他這樣,留在世間繼續遭罪。
“其它鹽場呢?”
崇禎接著發問。
“回大人,與本村一致。”
“那其餘村子,是否也積攢私鹽販賣?”
“大人,這......這......”
三叔公支支吾吾,灶戶們微垂腦袋,顯得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