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文物保護,太注重技術,卻少了人情味。”趙老師傅歎道,“文物不隻是擺在展櫃裡的標本,它們是活的,有呼吸的。”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蘇明遠。當晚回家後,他徹夜未眠,在書房奮筆疾書。
一周後,蘇明遠向故宮提交了他的第一個企劃:“地磚日記”。
“我們要辦一個地磚展覽?”李院長看著企劃書,難掩驚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不是地磚本身,而是它們的拓片。”蘇明遠解釋,“每一塊地磚的磨損痕跡都是獨特的,記錄著不同時空的故事。我們可以為這些拓片配以短詩,讓觀眾通過地磚的‘日記’,感受曆史的足跡。”
會議室裡一陣竊竊私語。這個想法太過特彆,與往常的展覽大相徑庭。
“我覺得可以一試。”趙老師傅突然開口,“文物保護不隻是修複物質本身,更是傳承其中的精神。這個企劃很有創意。”
有了老修複師的支持,項目得以推進。蘇明遠親自帶隊,在故宮各個區域挑選有代表性的地磚,製作拓片。過程中,他發現太和殿前的一塊地磚上有深深的凹痕,像是被什麼重物長期壓迫所致。
“那是皇帝禦座曾經放置的位置。”趙老師傅解釋道,“明朝時,太和殿曾遭雷擊起火,重建時禦座位置略有移動,但這塊地磚保留了下來。”
蘇明遠撫摸著那道凹痕,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重量。
展覽籌備期間,蘇明遠又提出了“文物對話”項目:將古代文物與現代創作並列展出,展現文明的延續與創新。
最引人注目的是慶朝青花瓷與現代景德鎮瓷器的對話展。蘇明遠特意請來兩地的匠人,錄製他們交流技藝的視頻。在視頻中,老匠人演示傳統畫法,年輕匠人則展示現代創新,彼此借鑒,相互啟發。
“蘇顧問的想法很特彆。”一位年輕策展人在布展時私下對同事說,“不像那些隻會空談理論的專家,他的每個創意都紮根於實際。”
展覽開幕那天,蘇明遠站在人群中,看著觀眾們低頭細讀地磚拓片旁的短詩,在太和殿前那塊地磚的拓片前,許多人駐足良久。配詩寫道:“太和殿前的磚說我見過明成祖的詔書也見過今天孩子的風箏線”。
一位老太太指著詩句,對身邊的小孫女說:“看,曆史就在我們腳下。”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點頭,卻認真地看著每一塊地磚拓片。
讓蘇明遠沒想到的是,故宮決定讓他嘗試一次網絡直播。
“現在博物館都通過直播吸引年輕人,”李院長解釋道,“蘇顧問的氣質和知識,很適合做文化普及。”
麵對攝像頭,蘇明遠起初十分不適應。但當他開始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時,那份不自在漸漸消失了。他講慶朝工匠如何製作青花瓷,講《千裡江山圖》的配色奧秘,講故宮地磚的百年記憶。
直播意外地受歡迎,觀眾們被他淵博的知識和獨特的氣質吸引。直到某次直播中,一隻故宮的流浪貓突然闖入鏡頭,慵懶地趴在一件清代瓷枕上打盹。
工作人員正要驅趕,蘇明遠卻擺手製止:“讓它睡吧。這瓷枕本就是給人用的,如今有貓眷顧,倒也不失其本分。”
彈幕瞬間沸騰:“文物守護喵!”“貓主子臨幸文物啦!”“這位老師好溫柔!”
直播結束後,這隻貓意外走紅,被網友稱為“故宮守護喵”。更讓人驚喜的是,這次意外事件讓更多人開始關注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
“蘇顧問,您的‘無科技活化’理念成功了。”李院長在總結會上說,“我們一直想吸引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沒想到最後是靠最傳統的方式實現了。”
蘇明遠微笑不語。他想起在慶朝時,老師曾教導他:“真正的文化,不在炫目的形式,而在觸動人心的內涵。”跨越千年,這句話依然適用。
傍晚,蘇明遠獨自走在故宮即將閉館的回廊上。夕陽西下,為古老的宮牆鍍上一層金邊。他停在一處偏殿前,再次蹲下身撫摸那些被歲月打磨的地磚。
“你想家嗎?”林婉兒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她不知何時也來了故宮,站在暮色中望著他。
蘇明遠站起身,望向妻子:“曾經想。但現在明白了,文明無分古今,文化不論新舊。隻要還有人願意傾聽文物的聲音,曆史的血脈就不會斷絕。”
林婉兒走近,握住他的手:“爸媽剛才看了你的直播錄屏,很是驕傲。”
蘇明遠微微一愣。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眼中,他終於不再是那個“古怪”的女婿了。
兩人並肩走出故宮,身後是六百年的宮牆,麵前是現代都市的車水馬龍。蘇明遠回頭望了一眼暮色中的紫禁城,忽然覺得,自己或許真的在這個時代找到了位置——一個連接古今的橋梁,一個文明的傳譯人。
夜色漸濃,北京華燈初上。蘇明遠握緊妻子的手,步伐堅定地走向這個屬於他也不屬於他的世界。
喜歡我來現代當明星請大家收藏:()我來現代當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