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定賦勸農安民生
洛陽皇宮德陽殿的晨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案幾上,攤開的《洛陽農事冊》與《全國賦稅總目》泛著墨香。薑維身著青色朝服,取代了往日的鎏金戰甲,身旁立著新任命的戶部尚書張緝與司農卿陳泰——自劉禪定都洛陽後,朝堂官職重新厘定,昔日曹魏舊吏與蜀漢老臣各展所長,新政的第一步,便從關乎百姓生計的賦稅與農耕開始。
“陛下昨日在朝會上叮囑,‘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如今洛陽雖定,但各州郡曆經戰亂,百姓多有饑饉,賦稅若定得苛刻,恐再失民心。”薑維指尖劃過《全國賦稅總目》上曹魏遺留的條目,眉頭微蹙,“你們看,曹魏舊製中,‘算緡錢’按戶征收,無論貧富皆繳三百錢,貧苦之家本就無餘糧,還要湊錢完稅,這便是昔日流民四起的根源之一。”
張緝捧著一卷泛黃的《潁川農事記》,躬身道:“將軍所言極是。老臣在曹魏為官時,便知潁川、河東等地百姓,每年要繳納‘畝租五鬥’,遇上災年還要加征‘義倉糧’,實則多被地方官吏私吞。如今歸漢,當廢除此類苛稅,方能讓百姓安心耕作。”
陳泰補充道:“不僅如此,洛陽周邊的良田,有三成被曹魏舊勳與世家豪強占據,百姓隻能佃耕,收獲的糧食半數要繳租,自己卻食不果腹。若不厘清田畝,即便免了苛稅,百姓仍無田可種,勸農亦是空談。”
薑維聞言,起身走到殿中懸掛的《大漢疆域圖》前,手指從洛陽劃向潁川、河東、關中:“我意分三步改革賦稅與農耕:其一,定新賦——廢除曹魏‘算緡錢’‘義倉糧’等苛捐,實行‘什一稅’,即百姓每畝田收獲十鬥,僅繳一鬥給官府,且災年全免;其二,清田畝——派官員前往各州郡,丈量豪強侵占的良田,登記造冊後,一半歸還給原主百姓,一半保留給世家,但需按新賦繳納租稅,若豪強抗拒,以‘謀逆’論處;其三,勸農桑——官府向無糧種、無耕牛的農戶發放糧種與耕牛,由裡正登記,待秋收後償還三成,其餘七成作為朝廷補貼,同時在各州郡設立‘農稷官’,專門指導百姓改良農具、防治蟲害。”
張緝與陳泰對視一眼,齊聲應道:“將軍此策兼顧民生與世家,既解百姓之急,又不激化與世家的矛盾,臣等願全力推行!”
三日後,洛陽城朱雀大街張貼出《大漢新政·賦農令》,百姓圍聚觀看,識字的先生逐字念出,人群中不時爆發出歡呼。南城流民王二柱,去年被曹魏征去修城防,妻子餓死,兒子小豆子跟著他四處乞討,如今聽聞新賦僅繳什一,還能領糧種耕牛,當即拉著小豆子到裡正處登記。
“裡正大人,俺也想種地,俺有力氣,能把地種好!”王二柱搓著滿是老繭的手,聲音發顫。裡正笑著遞給他一張《農戶登記冊》:“彆急,按上麵的格子填,姓名、籍貫、家裡有幾口人,填好後就能去府衙領三鬥麥種,要是需要耕牛,再登記個‘借牛券’,秋收還三成糧食就行。”
小豆子拉著王二柱的衣角,小聲問:“爹,咱們真的能有自己的地嗎?”王二柱蹲下身,摸了摸兒子的頭:“能,咱們不僅有地,還能吃上自己種的饅頭,再也不用乞討了。”
與此同時,河東衛氏府邸內,衛瓘看著手中的《清田冊》,臉色沉了下來。衛氏在河東有良田兩千畝,其中八百畝是早年強占百姓的,如今新政要清退四百畝還給百姓,他心中頗有不滿,便召集族中長老商議。
“薑維這是明著削我們世家的地!”衛氏大長老拍著桌子,“咱們衛氏為蜀漢捐糧捐物,如今卻要我們還地,這口氣咽不下!”
衛瓘卻搖了搖頭,拿起《賦農令》仔細翻看:“長老息怒,你看這新賦,咱們保留的一千六百畝田,隻繳什一稅,比曹魏時的‘畝租五鬥’少了一半還多。而且薑維說了,世家子弟可入太學讀書,畢業後能入朝為官,咱們衛氏若抗拒清田,不僅會失去當官的機會,還可能被安上‘謀逆’的罪名,得不償失。”
族中另一位長老沉吟道:“那四百畝地,本就是咱們強占的,如今還給百姓,還能落個‘仁善’的名聲,讓百姓對咱們衛氏多些好感,日後族中子弟為官,也能得到百姓支持。”
衛瓘點頭:“正是如此。明日我便親自去府衙,按《清田冊》清退良田,再捐兩百石糧種給周邊農戶,既遵新政,又顯世家擔當。”
不出半月,洛陽周邊各州郡的清田與勸農工作便順利推進。張緝率領戶部官員巡查潁川時,見農戶們在農稷官的指導下翻耕土地,田埂上堆放著新領的糧種,孩童們在田邊追逐嬉戲,不由感慨道:“昔日曹魏治下,潁川千裡無雞鳴,如今不過半月,便有了生機,薑將軍的新政,真是救民於水火啊!”
陳泰則在河東看到,衛氏清退的良田被分給了三十多戶流民,農戶們自發在田邊立了一塊“衛氏還田碑”,雖無過多修飾,卻滿是百姓的感激。他將此事稟報給薑維,薑維笑道:“世家與百姓本非對立,隻要讓他們看到新政的好處,他們自然會支持。待秋收之後,百姓有了存糧,各州郡安定,咱們便有精力籌備南征東吳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日傍晚,薑維在銅駝街巡查,見商鋪裡的糧食逐漸充足,價格也比月初降了三成,百姓們提著糧袋走出商鋪,臉上滿是笑容。他走到一家饅頭鋪前,店主見是薑維,連忙遞上一個熱乎的饅頭:“薑將軍,您嘗嘗,這是用新磨的麥粉做的,比以前的好吃多了!”
薑維接過饅頭,咬了一口,麥香四溢。他看著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聽著孩童的笑聲、商販的吆喝聲,心中明白,新政的根基已在洛陽紮下,而這,正是興複漢室、統一全國的最大底氣。
第二折整飭吏治明法度
洛陽府衙的議事廳內,氣氛肅穆。二十餘名各州郡的刺史、太守齊聚一堂,案前都擺著一本《大漢吏治律》,封麵上的“清正廉明”四個大字,在燭火下格外醒目。薑維坐在主位,身旁是禦史大夫諸葛瞻——諸葛瞻自成都隨劉禪遷都洛陽後,便被任命為禦史大夫,專司監察百官,此次整飭吏治,便是由他與薑維共同主持。
“諸位皆是大漢的地方父母官,掌一方民生、軍政,若官吏貪腐、執法不公,百姓便會怨聲載道,新政也難以推行。”薑維的目光掃過眾人,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昨日禦史台接到舉報,豫州刺史劉達,在清田時收受豪強賄賂,將兩百畝良田私自判給豪強,卻讓十戶流民無田可種;還有荊州太守王謙,借發放糧種之機,克扣三成,中飽私囊。今日召集諸位,便是要將這兩人依法處置,以儆效尤。”
話音剛落,兩名侍衛押著劉達與王謙走進議事廳,兩人渾身顫抖,跪地求饒:“薑將軍、諸葛大人,求您饒了我們這一次,我們再也不敢了!”
諸葛瞻拿起案上的舉報信與證據,沉聲道:“劉達,你收受豪強黃金五十兩,有書信為證;王謙,你克扣糧種三百石,有農戶的口供與府衙的賬簿為憑,證據確鑿,還敢狡辯?”
劉達臉色慘白,嘴唇哆嗦著說不出話;王謙則趴在地上,不停地磕頭,額頭滲出血來。薑維站起身,走到兩人麵前,緩緩道:“昔日諸葛亮丞相在時,曾立下‘為官貪腐者,斬無赦’的規矩,如今大漢複興,更需堅守此法。傳我命令,將劉達、王謙押至朱雀大街,當眾斬首,其家產抄沒,分給受害百姓!”
侍衛應聲上前,押著兩人向外走去。議事廳內的官員們無不凜然,不少人悄悄攥緊了手,心中暗忖:日後為官,絕不敢貪腐半分。
處置完劉達與王謙,薑維回到主位,翻開《大漢吏治律》:“接下來,我們要確立‘三查三報’製度,規範官吏行為。其一,查貪腐,每月由禦史台派官員巡查各州郡,核查府衙賬簿,若發現貪腐跡象,立即上報;其二,查政績,每季度考核地方官勸農、治水、治安等政績,政績優異者提拔,平庸者降職,無能者罷免;其三,查民情,每年由地方官收集百姓對官府的意見,彙總後上報朝廷,若百姓對某官員不滿者超過半數,立即調查處置。”
諸葛瞻補充道:“除了‘三查三報’,朝廷還會在各州郡設立‘鳴冤鼓’,百姓若有冤情,可直接擊鼓申訴,地方官必須在三日內受理,若推諉拖延,將按《吏治律》嚴懲。此外,所有新上任的官員,都要在府衙前立下‘廉政誓約’,公開承諾不貪腐、不徇私,接受百姓監督。”
冀州刺史趙昂起身拱手:“將軍與大人所定製度,既嚴明又周全,臣回去後定當嚴格執行,絕不讓貪腐之風在冀州蔓延。”
“不僅要執行,還要以身作則。”薑維看著趙昂,“你在冀州任上,曾在曹魏時抵禦過鮮卑入侵,有勇有謀,如今歸漢,更要守住為官的本心。若冀州吏治清明,百姓安定,朝廷定會對你委以重任。”
趙昂重重點頭:“臣定不負將軍所望!”
會後,各州郡官員陸續返回屬地,開始推行“三查三報”製度。諸葛瞻率領禦史台官員,先從洛陽周邊的河南郡、滎陽郡開始巡查。在河南郡府衙,他仔細核對清田賬簿,發現裡正李忠將一塊肥沃的水田判給了自己的侄子,卻把一塊貧瘠的旱地分給了流民張老栓。
諸葛瞻當即傳召李忠,李忠起初還想狡辯,說水田是侄子“早就租種的”,但在諸葛瞻拿出的《田畝登記冊》與張老栓的證詞麵前,最終低頭認罪。諸葛瞻按《吏治律》,將李忠杖責三十,罷免官職,水田還給張老栓,並命河南太守向張老栓賠禮道歉。
張老栓拿到水田的地契時,老淚縱橫:“沒想到我這把年紀,還能有一塊好水田,大漢的官,真是為百姓做主啊!”
此事很快傳遍河南郡,百姓們見朝廷真的為他們做主,對新政的信任又多了幾分。而那些原本心存僥幸的官員,也紛紛收斂了心思,專心處理政務。
一個月後,薑維收到各州郡上報的吏治情況:除了劉達、王謙外,僅有三名縣令因輕微貪腐被降職,其餘官員皆能遵守《吏治律》,勸農、治水等工作也順利推進。諸葛瞻拿著統計冊,對薑維說:“如今吏治清明,百姓對朝廷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上個月各州郡主動報名參軍的青年,就有兩萬餘人,這便是吏治清明帶來的成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薑維看著統計冊上的數字,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吏治是國之根本,根基穩了,後續的南征東吳、統一全國,才會有堅實的後盾。不過,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要持續巡查監督,確保吏治清明的風氣能一直保持下去。”
這日,洛陽城的“鳴冤鼓”第一次被敲響。擊鼓的是洛陽縣民劉三,他的女兒被洛陽縣尉的兒子強搶回家,縣尉卻包庇兒子,不肯受理。薑維得知後,親自審理此案,查明情況後,將縣尉的兒子杖責五十,判給劉三賠償白銀百兩,縣尉則因包庇被罷免官職。
劉三拉著女兒跪在薑維麵前,連連磕頭:“多謝薑將軍為小民做主,您真是青天大老爺啊!”
薑維扶起劉三,溫聲道:“這是我身為大漢臣子,應做的事。日後若再有冤情,儘管擊鼓,朝廷定會為你們做主。”
夕陽下,劉三帶著女兒走出府衙,街上的百姓圍上來,聽他講述事情的經過,紛紛稱讚朝廷法度嚴明。而在府衙內,薑維看著窗外的夕陽,心中堅定:隻要吏治清明,法度公正,大漢定能凝聚民心,早日平定東吳,完成統一大業。
第三折練兵造船備南征
洛陽城外的洛水北岸,新開辟的造船廠內,木屑紛飛,工匠們揮舞著斧頭、刨子,忙碌地打造戰船。岸邊的空地上,堆放著從荊州運來的楠木、從益州運來的桐油,數十名工匠圍著一艘剛完工的“樓船”,正在安裝連弩與投石機。薑維身著玄色戰袍,與水軍都督吳班一同查看戰船的進度。
“吳都督,這‘樓船’能容納多少士兵?行駛速度如何?”薑維指著樓船,問道。吳班是蜀漢老將,早年跟隨劉備征戰,擅長水戰,此次被劉禪任命為水軍都督,負責打造戰船與訓練水軍。
吳班拱手答道:“回將軍,這艘樓船高五層,可容納三百名士兵,甲板上能架設八架連弩、兩台投石機,船底用楠木打造,外塗三層桐油,防水耐用。在靜水中行駛,每日可航行八十裡,若順流而下,速度還能更快。不過,目前造船廠每月隻能造出三艘樓船,想要組建一支能與東吳抗衡的水軍,至少還需要半年時間。”
薑維點點頭,走到一艘較小的“快船”旁,快船體型狹長,船身輕便,船頭裝有鋒利的鐵撞角。“這快船主要用於突襲吧?”他問道。
“正是。”吳班笑著說,“快船速度快,每日可航行一百二十裡,適合突襲敵軍糧道、騷擾敵軍戰船。我們計劃打造五十艘快船,配合樓船作戰,屆時在長江上,定能與東吳水軍一較高下。”
薑維看著工匠們忙碌的身影,又問道:“水軍士兵的訓練情況如何?目前有多少人?”
“目前水軍有一萬五千人,其中五千人是原來蜀漢的水軍舊部,熟悉水戰,另外一萬人是新招募的士兵,大多是洛水、黃河沿岸的漁民,熟悉水性,但缺乏作戰經驗。”吳班有些擔憂地說,“新士兵的訓練進展較慢,尤其是在戰船配合、連弩使用等方麵,還需要加強。”
“此事我已有安排。”薑維從懷中取出一份《水軍訓練策》,遞給吳班,“你看,我將水軍訓練分為三步:第一步,基礎訓練,讓新士兵熟悉戰船操作、水性適應,為期一個月;第二步,戰術訓練,演練戰船編隊、連弩射擊、投石機使用,為期兩個月;第三步,協同訓練,與陸軍配合演練登陸作戰、水陸夾擊戰術,為期三個月。這樣半年後,水軍便能具備作戰能力。”
吳班接過《水軍訓練策》,仔細翻看,連連點頭:“將軍的訓練策既詳細又實用,臣回去後定當嚴格執行。不過,訓練需要大量的糧草與箭矢,目前府庫中的箭矢僅夠支撐三個月,還需朝廷補充。”
“糧草與箭矢的事,我會與司農卿陳泰、工部尚書馬鈞商議,確保供應充足。”薑維拍了拍吳班的肩膀,“水軍是南征東吳的關鍵,你肩上的擔子不輕,務必用心打造戰船、訓練士兵,不可有絲毫懈怠。”
吳班鄭重道:“臣定不負將軍與陛下所托!”
離開造船廠,薑維又前往洛陽西郊的陸軍訓練場。此時,五萬陸軍正在進行協同訓練:西羌騎兵在前方衝鋒,弓弩兵在後方射擊掩護,步兵則手持盾牌與長槍,組成方陣跟進,模擬突破東吳的陸地防線。廖化與阿狼首領正在場邊指揮,見薑維到來,連忙上前迎接。
“將軍,您來得正好,我們正在演練‘步騎弓協同戰術’,您看看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廖化說道。
薑維看著場中的訓練,點頭道:“戰術配合得不錯,但騎兵衝鋒的速度還能再快些,弓弩兵的射擊頻率也需提高。東吳陸軍擅長使用‘鐵車陣’,防禦堅固,我們的騎兵若不能快速突破,很容易被鐵車陣阻擋,屆時弓弩兵與步兵也難以跟進。”
阿狼首領聞言,立即下令:“傳我命令,騎兵隊加快衝鋒速度,弓弩兵縮短裝箭時間,再演練一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號角聲響起,西羌騎兵們雙腿夾緊馬腹,手中的彎刀揮舞,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弓弩兵們熟練地裝箭、拉弓、射擊,箭矢如雨點般射向模擬的“敵軍陣地”;步兵方陣則緊跟騎兵,迅速突破“防線”。
薑維看著場中的景象,滿意地點頭:“不錯,這樣改進後,戰術威力提升了不少。不過,東吳還有一支精銳的‘解煩兵’,是孫權專門組建的親衛部隊,擅長近身格鬥與陣地防守,日後南下作戰,必然會遭遇這支勁旅,我們還需針對性訓練。”薑維指著訓練場東側的木人陣,“我已讓人按解煩兵的裝備與陣型,搭建了‘模擬敵陣’,接下來你們要讓步兵與騎兵配合,演練如何突破這種密集防守陣形。”
廖化順著薑維的手指望去,隻見木人陣中,“士兵”手持長戟與盾牌,兩兩一組形成防禦單元,間隙僅容一人通過,確實與傳聞中解煩兵的“魚鱗陣”極為相似。“將軍考慮得如此周全,末將這就安排部隊演練破陣之法。”他拱手應道,隨即轉身對身邊的副將下令,讓步兵營與騎兵營各派千人,即刻展開破陣訓練。
阿狼首領摩挲著腰間的彎刀,眼中閃過好勝之色:“解煩兵再厲害,也擋不住我們西羌騎兵的衝鋒!下次演練,我親自率領騎兵隊破陣,定能一舉衝散他們的陣型。”
薑維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阿狼首領的勇猛,我自然信得過。但戰場之上,光有勇猛不夠,還需講究策略。你可讓騎兵隊分為兩隊,一隊正麵佯攻吸引注意力,另一隊從側翼尋找陣形間隙突破,再配合步兵從正麵強攻,如此內外夾擊,才能更快破陣。”
阿狼首領恍然大悟,連連點頭:“將軍說得對!之前我隻想著正麵衝鋒,倒忽略了側翼突襲。今日便按將軍的法子演練,定能找到破陣的訣竅。”
正說著,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陳默率領一隊騎兵疾馳而來,到了近前翻身下馬:“將軍,剛接到荊州探子回報,東吳大將陸抗已在荊州沿江增設了二十座烽火台,還調遣了三萬水軍駐守江陵,看樣子是在防備我們南征。”
薑維聞言,眉頭微蹙,隨即又舒展開來:“陸抗是東吳名將,有他駐守荊州,確實會給我們南征增加難度。不過,這也正好讓我們有更多時間練兵造船,待我軍準備充分,再南下不遲。陳默,你繼續派人密切監視東吳的動向,尤其是陸抗的兵力部署與糧草運輸路線,有任何消息,立即稟報。”
“末將遵命!”陳默拱手應下,轉身又率領騎兵離去。
薑維看著訓練場中忙碌的士兵,心中暗道:南征東吳,絕非易事,必須做好萬全準備。不僅要練強陸軍、打造戰船,還需摸清敵軍虛實,製定周密的作戰計劃,才能確保一戰必勝。
接下來的日子裡,洛陽城外的練兵場與造船廠始終一片繁忙。陸軍每日演練衝鋒、破陣、協同作戰,士兵們的技藝日漸嫻熟;水軍則在洛水中演練戰船編隊、連弩射擊、登陸作戰,從最初的混亂不堪,逐漸變得井然有序;造船廠的工匠們更是日夜趕工,每月打造的樓船從三艘增加到五艘,快船也陸續完工,到了第四個月末,已有二十艘樓船、三十艘快船下水,水軍規模也擴充到了兩萬人。
這日,薑維與劉禪、諸葛瞻一同前往洛水岸邊,視察水軍演練。隻見洛水之上,二十艘樓船排成“一字長蛇陣”,船頭的連弩不斷向岸邊的靶位射擊,箭矢精準命中目標;三十艘快船則圍繞樓船,靈活穿梭,模擬攔截敵軍戰船;水軍士兵們在船上身手矯健,有的操控連弩,有的揮舞長戈,有的則準備登陸作戰,整個演練過程井然有序,氣勢恢宏。
劉禪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歎道:“薑維,短短四個月,水軍便能有如此成效,真是辛苦你了!有這樣一支精銳水軍,再加上勇猛的陸軍,南征東吳,定能旗開得勝!”
薑維拱手道:“陛下謬讚!這並非臣一人之功,而是全體將士與工匠共同努力的結果。如今水軍雖已有一定戰力,但與東吳水軍相比,仍有差距,還需繼續訓練與打造戰船,待時機成熟,再奏請陛下下令南征。”
諸葛瞻也點頭道:“陛下,薑將軍所言極是。東吳經營長江防線多年,水軍實力雄厚,不可貿然進攻。我們應繼續積蓄力量,同時派人聯絡東吳內部對孫權不滿的勢力,尋找內應,待內外夾擊,方能一舉攻克東吳。”
劉禪聞言,沉吟片刻:“你們說得有道理,那就按你們的計劃行事,務必做好萬全準備,切勿急躁。”
視察結束後,薑維回到府衙,立即召集吳班、廖化、陳默等人,商議下一步的練兵與造船計劃。“如今水軍已有兩萬人,戰船五十艘,但還不夠。”薑維指著案上的《南征作戰計劃》,“我計劃在半年內,將水軍擴充到三萬人,戰船增加到一百艘,其中樓船五十艘、快船五十艘,同時讓陸軍與水軍進行更多的協同演練,確保南下後能水陸並進,快速突破東吳的防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