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當機立斷,大手一揮,決定就在今晚舉辦一場盛大的宴會來宴請群臣。他高聲宣布:“今夜朕要在太和殿,大宴群臣!有司官員必須全員到席,不得缺席!”此旨一下,頓時引起一片歡騰。眾多官員們紛紛麵露喜色,忙不迭地向皇帝獻上阿諛奉承之言。
這個馬屁,朱由校收的開心!
午後的上書房裡,數十位朝廷的核心大臣正恭敬地站立著,全神貫注地聆聽‘農業專家’的講課。
經過徐光啟的統計與調查,發現福建、南直隸、廣東這三個省份已然積累了相當可觀的甘薯種植經驗。在那裡,人們對這種新型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掌握得較為嫻熟,可以放心大膽地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全力以赴發展甘薯產業。
與此同時,像湖廣、江西、浙江、廣西、山東等地雖然也有關於甘薯種植的相關記錄,但種植麵積相對較小。不過,鑒於這些地區具備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農業基礎,隻要加大推廣力度,必然能夠讓甘薯在當地茁壯成長,並取得豐碩的成果。
至於遙遠的遼東和遠東兩地,朱由校早已心中有數。他早已計劃派遣登萊船隊將精心保存的甘薯藤蔓安全送達目的地。屆時,這片廣袤無垠且土壤肥沃的土地將會被播撒下甘薯的希望之種,迎來新的豐收景象。
而在山西、陝西、河南等省份,由於長期為供應藩王的俸祿,每年的收成都是入不敷出,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如今有一種畝產極高的農作物可以被引入,想必那些巡撫們定會欣喜若狂,毫不猶豫地接納並積極推動甘薯的種植。畢竟,這樣高產的作物無疑是解決民生問題的一劑良藥,也是改變地方經濟困境的重要契機,同時也能減輕朝廷為了將江南漕糧運輸到邊關的辛苦,簡直是一石多鳥。
至於四川、貴州、雲南等省份,由於土司眾多,正好,當地官府可以拿著如此高產的作物去誘惑土司百姓,將他們從水深火熱的現狀中拉攏過來,從底層徹底瓦解土司的統治。隻要作好這篇文章,相信不久的將來,沒了百姓的土司就如同沒了牙齒的老虎,會變得不堪一擊,‘改土歸流’政策才能無障礙的執行下去。
北直隸就必須單獨拿出來講了,作為這個省份最大的地主階層,朱由校與勳貴們自然是責無旁貸必須要全力推廣甘薯種植了。
政策是製定好了,那麼由誰來執行呢?
這事放之前,肯定是會讓諸人頭疼不已的事情。可現在不會了,輸了賭約的年輕官員們就是最好的欽差大臣。讓他們沉到各省去推廣甘薯種植,成果好的,擇優提拔,成果差的,連同當地官員全部辭退。
很快,兩京一十三道推廣大使人選就被敲定下來。
......
午後的太和殿內,尚寶司的人員在大殿內布置著禦座;錦衣衛人員在殿外東西兩側插上黃旗,金吾等衛在殿內東西兩側派二十四名護衛官護衛周全;教坊司負責在殿內設九奏樂歌,在殿外設大樂,在殿下麵立三舞雜隊;光祿寺在禦座下方西麵設酒亭,東麵設膳亭,在酒膳亭的東西則分彆設珍饈亭、醯醢亭。禦座的東西設禦筵,在禦座東為皇太子位,可朱由校尚且年幼,未有子嗣,故位並沒設置。西向,諸王則分列在禦筵兩邊,東西相向,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群臣四品以上的安排在殿內,五品以下的安排在殿外東西兩邊的走廊。同時,有司壺、尚酒、尚食等人員在附近服侍。
到宴會之時,朱由校乘車駕向太和殿行進,車駕開始行進時,有教坊司奏大樂。
等他下車,升禦座後,大樂停止。之後鳴鞭,諸王依次上殿,四品以上文武官員從太和殿的東西兩門進殿,在殿中站立,五品以下的官員站在殿外台階上,行禮完畢後各自就座。光祿寺開始進獻禦筵,此時奏大樂,禦筵進到皇帝麵前時,音樂停止,宮內使進獻花卉。進獻完畢,由光祿寺官向皇帝進酒九爵。進酒期間有散花、進湯、表演武舞。
此後由光祿寺官收起禦爵,鴻臚寺序班收起群臣杯盞,再進湯、大膳,奏大樂,群臣起立。進獻完畢後群臣再坐下,由序班供應群臣飯食,音樂停止。
這時,侍衛們打開眾臣麵前的食盤,讓人驚訝的是,今日所供非魚肉,而是從未見過的,聞著讓人口水直流的金燦燦的新鮮食物。
此時,顫顫巍巍的陳經綸在朱由校的鼓勵下,向百官介紹起眼前的食物。
首先是甘薯粥,此乃甘薯與大米熬製的粥品,粘稠度高,可管飽,粘稠度低,則解決一時之饑餓;其次是烤甘薯,暗黑色的外皮,包裹著金黃色、軟糯的甘薯肉,聞起來口水直流,吃起來入口即化,香甜無比,一個頂飽,兩個吃撐;再其次是經過大鍋煮熟的甘薯,製作簡單,隻需要在大鍋中放入足夠的冷水,兩刻鐘後即可食用,雖然沒有烤出來的鮮黃、軟糯,但吃起來同樣可口無比。最後自然就是朱由校後世最喜歡的一種吃法,將甘薯去皮,切片,讓入油鍋中油炸之後,那清脆的聲響,甜美的口感,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的。
當然,甘薯還有一種吃法,隻不過目前並沒機會展現在百官麵前,那就是去皮,切成條狀,放置在冬日的陽光下曬乾水分,就成了番薯乾。這是南方人比較喜歡吃的,並且可以拿來送人的禮品之一。
總之,甘薯吃法眾多,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吃法,這就需要量力而為。不過,相同的一點是,這個食物既可以當主食填飽肚子,也可以當零嘴,哄孩子、婦孺歡心。多功能用途,非常值得更多百姓擁有!
看著百官無不是吃的津津有味,甚至一些老學究更是命也不要了似的,胡吃海塞,完全沒了該有的讀書人的風範。朱由校知道,自己推廣甘薯種植之事成了!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