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師從荀子,學習帝王治理天下的學術。學業完成之後,李斯對老師說:我雖然是楚國人,但楚王沒有雄才大略,不值得去侍奉。其他五國被秦國打的有氣無力,看不到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我想西行去秦國發展,恩師您看行嗎?
荀子說:秦國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需要大量的有識之士,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隻有到了秦國,才是施展抱負與才華的最好時機。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去追求功名富貴。人生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貧窮。那些厭惡功名富貴,標榜自己與世無爭,這不是士子的本意,這是無能的表現。
李斯說:我之所以選擇去秦國發展,主要是考慮換一個環境去碰碰運氣。我曾看到了廁所裡的老鼠在吃臟東西,見有人來便受驚逃跑了。我走進糧倉,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積的粟米,也不擔心人的驚擾。糧倉裡的老鼠和廁所裡的老鼠,都是老鼠,為什麼待遇卻是天壤之彆?我聯想到人,一個人能不能有出息,也是同老鼠一樣的,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這也是我執意要去秦國的原因。
李斯到了秦國,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舉國都在辦理喪事,李斯隻好投奔秦相國呂不韋門下做門客。呂不韋很欣賞李斯的才能,便任命李斯為郎官,當秦始皇登基做了皇帝,李斯就有了與秦始皇談話的機會。
李斯對秦始皇說:平庸的人往往容易失去機會,而能夠成就大業的人,都是能有效的抓住時機的人。從前秦穆公雖然能稱霸天下,但並沒有吞並山東六國,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諸侯的人數眾多,周朝的德望也沒有衰敗。但經過秦幾代人的努力,如今諸侯國服從秦國,就如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現在正是掃平諸侯的最佳時機。是成就帝業,統一天下萬世難逢的最佳狀態。倘若現在懈怠,不抓緊時間辦理此事,等到諸侯再強盛起來,再想統一天下就難了。
李斯的進諫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便任命李斯為長史,按照李斯的謀略,開始了對六國新一輪的吞並。先暗中派說客帶著金玉珍寶,到各國去遊說,對各個國家的名臣強將,花重金賄賂收買,如果不能收買的,就派刺客殺掉他們。李斯的這一輪操作,大大的削弱了六國的軍政能力,秦始皇又任命李斯為客卿。
呂不韋舉薦李斯,使李斯成為大秦的棟梁之才,呂不韋功不可沒。但因嫪毐反叛的事件,惹惱了秦始皇,既命執法官員徹查此事,執法官員不敢怠慢,做了細仔的調查,終於把事情查清楚了,事件起因原於呂不韋,呂不韋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秦始皇大怒,要殺死呂不韋。但大臣,賓客為呂不韋求情,呂不韋侍奉先王功勞極大,秦始皇不忍心壞了他的性命,就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位,遣送他回到河南自己的封地。
呂不韋獲罪回到自己的封地,本應謹慎行事,應該過深居簡出的隱士生活,少與外界聯係,是可以保住生命的。但呂不韋忘記了自己是戴罪之身,不間斷的會見賓客,同僚,秦始皇害怕呂不韋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與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稱你為仲父。你不知感恩,卻心懷不軌。現命你帶領家人,遷到蜀地去居住。
呂不韋感到自己已經被逼迫,害怕日後獲更重的罪,就喝下酖酒自殺身亡。秦始皇知道呂不韋已死,就解除了呂不韋家人遷往蜀地的命令,繼續留在自己的封地,這也是秦始皇對呂不韋家人網開一麵。
文信侯呂不韋自殺身亡,他的門客偷偷的將他安葬在洛陽北芒山。秦始皇知道了很是生氣,下命:對於他的家臣參加悼念禮儀的,如果是晉國人,就驅逐出境。如果是秦國人,俸祿在六石以上的官吏,剝奪爵位,流放到房陵。俸祿在五石以下的,沒參入悼念禮儀的,也流放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呂不韋的影響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呂不韋隻是一個商人,用商人的眼光見到了商機,使做了人質的秦公子楚成為秦太子。呂不韋也因奇貨可居,成為秦相國。但最終還是因為嫪毐的事,成為千古罪人。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