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仲違背祖製殺害嫡長子,而立庶子為國君,就是魯宣公,魯宣公即位後,投桃報李,對襄仲的兒子公孫歸父寵愛有加,並委以重任。因宣公繼位違背禮製,便失去了諸侯的支持。魯國公室從此衰敗,而三桓的勢力日漸強大。
因三桓不支持魯宣公,卻掌握著魯國大部分資源,三桓成為魯宣公的心腹大患,便想除掉三桓。魯宣公派親信去晉國,請求晉國幫助,要除掉三桓。
親信領命匆匆前往晉國。晉侯聽了魯宣公的請求後,心中暗自盤算。他深知魯國三桓勢力龐大,若幫魯宣公鏟除三桓,魯國勢必元氣大傷,晉國便能在諸侯中更占優勢。但又擔憂此舉會引起其他諸侯的不滿,給自己招來麻煩。
就在晉侯猶豫不決之時,魯國國內卻風雲突變。三桓得知了魯宣公的謀劃,他們迅速聯合起來,準備先發製人。公孫歸父察覺到了三桓的異動,急忙進宮告知魯宣公。魯宣公大驚失色,後悔自己行事太過急切,還未得到晉國確切答複,就已打草驚蛇。
此時,三桓的軍隊已逼近王宮。魯宣公心急如焚,隻能寄希望於晉國能儘快出兵相助。然而,遠水難解近渴,晉國並沒有出兵。魯國的局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不久魯宣公便去世了,三桓撤軍。
魯宣公在位十八年,他的兒子黑肱繼承了君位,就是魯成公。寵臣襄仲的兒子,公孫歸父怕季文子殺了他,便逃到齊國。
魯成公二年春,因齊魯之間的邊民起了糾紛,齊國便派兵侵占了魯國的隆邑。魯成公想派兵奪回隆邑,又被齊國打敗了。魯成公派使臣去晉國,請求晉國出兵相助。
晉國此時正欲在諸侯中樹立威望,加之考慮到魯國若被齊國過度打壓,自身在東方的利益也會受損,便決定出兵。晉景公派遣郤克率領大軍,會同魯國軍隊,共同對抗齊國。
齊頃公得知晉魯聯軍來襲,並未將其放在眼裡,認為己方實力足以應對。雙方在鞌地展開大戰。戰鬥中,齊軍一開始攻勢凶猛,但晉軍訓練有素、戰術得當。郤克身先士卒,激勵著晉軍將士奮勇拚殺。魯軍也在本國土地上作戰,士氣高昂。
齊軍漸漸不敵,齊頃公在混亂中差點被俘,最後駕車狂奔才得以逃脫。鞌之戰以晉魯聯軍的大勝告終,齊國被迫歸還了侵占魯國的土地。
經此一戰,魯成公在國內的威望有所提升,而晉國的霸主地位也更加穩固。同時,這場戰爭也讓魯國與晉國的關係愈發緊密,在複雜的諸侯紛爭中,魯國找到了一個有力的依靠。
因魯國借助晉國的力量打敗了齊國,並收複失地。為了對晉國表示感謝,魯成公備足了禮物,親自去晉國朝見晉景公。晉景公對魯成公愛搭不理的,這使得魯成公覺得自己拿著熱臉,貼了人家的冷屁股。魯成公心中又羞又惱,卻也不敢發作。
魯成公想背叛晉國,與楚國聯盟,成公的近臣勸阻成公,魯成公便不再提及此事。然而,不久後楚國派使者秘密來訪魯國,使者向魯成公描繪了與楚國聯盟後的諸多好處,稱楚國願與魯國攜手,共抗晉國,讓魯國在諸侯中重獲尊榮。
魯成公心中那被晉景公冷落的怒火再次燃起,又開始動搖起來。就在魯成公猶豫不決之時,晉國似乎察覺到了楚國的動作。晉景公派大夫前來魯國,帶來了豐厚的賞賜和友好的言辭,稱之前的冷落隻是誤會,晉國始終視魯國為親密盟友。
魯成公陷入了兩難境地,一邊是楚國的誘惑,一邊是晉國的示好。此時,魯國朝堂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與楚國聯盟,認為可擺脫晉國控製;一派支持繼續與晉國交好,覺得晉國實力強大,更為可靠。
魯成公權衡再三,最終還是擔心背叛晉國引發戰爭,給魯國帶來災難,決定繼續維持與晉國的聯盟。但他心中對晉國的不滿,卻如同種子一般,悄悄埋下了。
儘管這次的晉國之行,晉景公的怠慢令魯成公很是不爽,但也隻能忍了。因魯國弱,需要一個強硬的靠山,就隻能厚著臉皮,討好人家。幾年後,為了與晉國保持長期的友好關係,魯成公再備厚禮,親自率使團拜會晉景公。
巧的是魯成公的使團到了晉國,而晉景公卻剛剛去世。魯成公見晉國有喪事,就把禮品交給主管部門,準備問候一下,就返回魯國。可晉國的做法,讓魯成公丟大了臉。
晉國新君晉厲公以魯成公未按喪禮規格吊唁為由,竟將魯成公及其使團扣押在了晉國。魯成公又驚又怒,沒想到自己一片誠意換來這般羞辱。
魯國朝堂頓時亂作一團,支持與楚國聯盟的一派趁機鼓動,要求魯成公立刻倒向楚國,以擺脫晉國的控製。而支持與晉國交好的一派則苦苦勸諫,稱此時背叛晉國,魯國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魯成公在晉國被囚,度日如年,心中對晉國的怨恨愈發深重。就在他幾乎要絕望之時,魯國大夫季文子說:“雖然晉國的所做所為很過分,但我們仍然要與晉國保持友好的關係,千萬不能節外生枝。”
季文子籌集更多珍寶財物,派人送給晉厲公身邊的寵臣。寵臣對晉厲公說:“在晉國大喪期間,扣留魯國君,確實有些過了,有失大國風範,也被天下諸侯所詬病。”
最終釋放了魯成公。魯成公回國後,雖表麵上仍與晉國維持著聯盟,但內心已下定決心,要尋找機會增強魯國實力,不再受晉國的肆意欺淩。魯成公回到魯國後,這件事就沒人敢再提了。
魯成公十五年,魯成公與吳王壽夢在鐘離會盟。此時的晉國與楚國都在走下坡路,而吳國正在一天天崛起。魯國終於可以擺脫晉國的欺淩,堂堂正正的做個國君了。
魯成公在位十八年,成公去世,他的兒子公子午繼承君位,就是魯襄公。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