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不貪黃金千兩重,隻恐百姓淚空垂_玄楨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玄楨記 > 第412章 不貪黃金千兩重,隻恐百姓淚空垂

第412章 不貪黃金千兩重,隻恐百姓淚空垂(1 / 1)

卷首

《大吳會典?鹽法篇》載:“大吳行‘開中法’,令商運糧至邊地,換取鹽引,憑引支鹽,轉售獲利。神武年間定‘鹽引驗查製’,凡鹽引必鈐官印,賬冊需用官墨,以防舞弊。”德佑二十一年夏,山東遭蝗災,糧價飛漲,然巡撫奏報“倉儲充足,鹽商奉公”,實則鹽商勾結地方,囤糧居奇,鎮刑司受其賄賂,壓案不查。左都禦史謝淵以風憲之權巡按山東,攜一竹筐赴任——筐中無金玉,唯卷宗、識墨石與百姓訴狀,卻要撬動盤根錯節的官商勾結之網。

蝗災千裡麥成灰,鹽賈藏糧盼價飛。

竹筐載得清風去,識墨能辨黑與白。

不貪黃金千兩重,隻恐百姓淚空垂。

青竹未折終成案,公道如繩縛罪魁。

德佑二十一年夏六月,山東蝗災已逾三月。飛蝗過處,麥禾儘禿,田埂上隻剩光禿禿的秸稈,百姓扶老攜幼逃荒,沿途餓殍相望。然山東巡撫楊文魁的奏報卻稱:“倉儲豐實,鹽商捐糧賑災,民心安定。”奏報抵達京師時,都察院已收到數十封山東百姓的訴狀,字字泣血:“鹽商張茂德囤糧萬石,糧價漲十倍,百姓易子而食,巡撫不問,鎮刑司不理!”

謝淵捧著訴狀,指尖撫過“張茂德”三字——此人是山東最大的鹽商,其表兄李嵩現任戶部侍郎,掌管天下鹽引發放,與鎮刑司指揮僉事黃彪過從甚密。“楊文魁是李嵩的門生,”謝淵對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林縛道,“這案子牽連著戶部、鎮刑司,地方官怎敢查?”林縛憂心道:“山東鎮刑司千戶王虎是黃彪的心腹,手段狠辣,去年有舉子告張茂德,被他以‘誣告官商’定罪,至今還關在詔獄。”

謝淵望向窗外,烈日炎炎,仿佛能聽見千裡之外百姓的哀嚎。“風憲官的職責,便是管這‘不敢查’的案子。”他起身道,“備一匹快馬,再找個竹筐。”林縛不解:“大人巡按山東,怎不帶儀仗文書?”謝淵笑曰:“儀仗是給官看的,竹筐才裝百姓的冤情。”

三日後,謝淵抵達山東濟南府。未去巡撫衙門,先在城郊破廟落腳。廟中擠滿逃荒百姓,個個麵黃肌瘦,見了穿官袍的謝淵,紛紛圍上來哭訴。一個瞎眼老漢摸索著遞上半塊樹皮:“大人,這是俺們三天的口糧,張茂德的糧倉堆成山,卻一粒糧也不賣啊!”謝淵接過樹皮,粗糙的邊緣刮得手心生疼,他將竹筐放在地上,讓百姓把訴狀都放進筐裡:“你們的冤情,我都裝在這筐裡了。”

次日天未亮,謝淵已帶著竹筐站在巡撫衙門外。晨露打濕了他的官袍下擺,竹筐裡的賬冊被露水浸得微微發潮,卻更顯沉甸甸的分量。巡撫衙門的朱漆大門緊閉,門房見他一身素袍,身後隻有個玄夜衛校尉,連個隨從都沒有,便懶懶散散地問:“你誰啊?巡撫大人還沒起呢。”謝淵亮出都察院的腰牌,冷聲道:“左都禦史謝淵,巡按山東,速通報。”

門房見了腰牌上的獬豸紋,嚇得一哆嗦,連滾帶爬地往裡跑。片刻後,大門“吱呀”打開,楊文魁身著緋紅官袍,端坐於正堂之上,案頭擺著茶盞,嫋嫋熱氣模糊了他的臉,卻掩不住眼底的傲慢。謝淵踏入大堂時,他連眼皮都未抬,指尖叩著案麵:“謝大人不在京師整肅風紀,跑到山東來管鹽商的閒事,是越權了吧?都察院的手,未免伸太長了。”

謝淵將竹筐重重放在堂中,筐底與青磚碰撞發出悶響。他俯身從筐裡取出賬冊,紙頁因連夜翻看有些卷邊:“巡撫大人上月奏報‘倉儲充足,鹽商奉公’,可這賬冊‘五月入庫量’一欄,用識墨石一驗便知是硫黃墨後填的——真正入庫不過一千五百石,卻寫成五千石,為何?”他又取出百姓訴狀,“這些訴狀上寫,百姓餓得吃樹皮、挖草根,張茂德的糧倉卻堆成山,糧價漲了十倍,巡撫大人難道看不見?”

楊文魁猛地拍案而起,官帽上的紅纓劇烈晃動:“謝淵!你敢用幾本破賬冊、幾張爛訴狀汙蔑朝廷命官?張茂德是正經鹽商,依法囤糧,何錯之有?”他話音剛落,後堂轉出幾個山東官員,紛紛附和:“謝大人遠道而來,恐是聽信了刁民讒言!”“巡撫大人愛民如子,怎會與鹽商勾結?”

謝淵冷笑一聲,從竹筐裡捧出半袋糙米,米粒乾癟,還混著沙礫:“愛民如子?那這袋糙米,巡撫大人見過嗎?”他舉起糙米,“這是濟南城郊百姓三天的口糧,每石價銀三兩,是災前的十倍!張茂德去年以三錢一石收糧,如今高價售賣,一本萬利,這些錢,都進了誰的口袋?”

正爭執間,大堂外傳來甲胄碰撞的脆響,鎮刑司千戶王虎帶著數十名校尉闖了進來,腰間佩刀閃著寒光,刀鞘上的飛鷹紋在晨光中格外刺眼。“楊文魁大人!”王虎拱手時眼神瞟向謝淵,帶著毫不掩飾的敵意,“鎮刑司接匿名舉報,有人偽造賬冊誣告良善鹽商,特來拿人!”他跨步上前,手按刀柄,“謝大人,您身為都察院高官,竟敢乾預地方事務,還請跟我回鎮刑司說清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謝淵挺直脊背,袍角在穿堂風中微動:“王千戶好大的膽子!都察院巡按地方,查貪官汙吏,是祖製賦予的職權,你憑什麼拿我?”王虎陰惻惻地笑:“憑‘誣告官商’的罪名!隻要鎮刑司定了罪,就算你是左都禦史,也得乖乖坐牢!”說著便要揮手讓校尉上前。

“住手!”一聲尖細的厲喝從門外傳來,李公公小李子)雙手捧著鎏金聖旨,快步走入大堂,明黃的聖旨在晨光中閃著威嚴的光,他身後跟著兩個小太監,捧著聖旨的托盤上還蓋著明黃綢緞。“陛下有旨!”李公公尖聲念道,嗓音因趕路而微微發啞,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左都禦史謝淵巡按山東,持節鉞,代天巡狩,凡阻撓查案者,無論官階,以抗旨論!”

王虎的手僵在刀柄上,臉色“唰”地褪成慘白,“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膝蓋撞在青磚上的悶響在大堂回蕩。楊文魁原本還強撐著的身子猛地一晃,若非身旁官員扶著,險些栽倒,他望著聖旨上鮮紅的玉璽,嘴唇哆嗦著說不出話來——他萬沒想到,謝淵竟能請動禦前太監傳旨,更沒想到皇帝會如此信任一個“查閒事”的風憲官。李公公將聖旨遞到謝淵手中,低聲道:“謝大人,陛下說,您儘管查,宮裡等著您的回話。”

謝淵接過聖旨,躬身謝恩,轉身目光如炬:“王千戶既來了,正好做個見證。”他轉向楊文魁,“巡撫大人,敢不敢隨我去糧倉查倉?”楊文魁冷汗涔涔,支吾道:“查……查就查,我身正不怕影子斜!”

一行人來到東門外的糧倉時,日頭已升至半空。糧倉的圍牆高達三丈,牆頭上插著尖刺,打手們見巡撫、鎮刑司千戶和禦前太監都來了,個個麵麵相覷,腿肚子直打顫。謝淵指著糧倉大門:“開門!”張茂德的管家磨磨蹭蹭地開鎖,銅鎖“哢噠”打開的瞬間,一股陳糧的黴味撲麵而來,嗆得李公公忍不住捂了捂鼻子,低聲對身後小太監道:“好家夥,藏了這麼多糧,難怪百姓要餓肚子。”

“打開地窖!”謝淵厲聲下令。幾個校尉撬開地麵的石板,露出黑漆漆的地窖入口。謝淵提著燈籠率先走下石階,李公公也跟了下去,借燈籠光一看,地窖裡潮濕陰冷,一排排麻袋堆到頂,麻袋上印著模糊的“泰昌元年”字樣。“這是前幾年的陳糧,”謝淵抓起一把糧,米粒發黃發硬,“囤了這麼久,就是等著災年漲價!”他讓人取來鬥斛,親自彎腰丈量,“每排麻袋二十個,每個裝糧五石,整整八十排,共計八千石——賬冊上隻記了一千五百石,剩下的六千五百石,都被你們藏起來了!”

張茂德被押到地窖口時,雙腿一軟癱在地上,看著滿窖的糧食,嘴唇翕動著:“我……我隻是……”謝淵打斷他:“隻是什麼?隻是看著百姓餓死,自己賺黑心錢?”李公公在旁冷冷道:“張掌櫃,你這糧倉的糧,夠濟南府百姓吃三個月了,良心過得去嗎?”

當晚,巡撫衙門的公堂燈火通明。謝淵端坐堂上,案頭擺著竹筐,筐裡的賬冊、糙米、訴狀一字排開,像無聲的證人。李公公坐在側席,捧著茶碗,目光卻緊盯著堂下,時不時在小本子上記著什麼——這是他要回稟皇帝的細節。張茂德被押上堂時,還想抵賴:“那些糧是我合法收購的,想什麼時候賣就什麼時候賣!”謝淵取出賬冊,用識墨石輕擦“入庫量”一欄,青黑色的硫黃墨痕跡立刻顯形:“這硫黃墨是鎮刑司特製的,尋常鹽商哪能弄到?說,是不是王虎給你的?”

張茂德眼神猛地一跳,下意識看向站在堂下的王虎。王虎臉色鐵青,狠狠瞪了他一眼。謝淵趁熱打鐵:“你表兄戶部侍郎李嵩,每月從你這裡拿五百兩‘分潤’,鎮刑司指揮僉事黃彪也有份,對不對?楊文魁讓你囤糧,他分三成利,這些你都要瞞嗎?”

“我說!我說!”張茂德終於崩潰,哭喊著招供,“是楊文魁找我的,他說蝗災肯定會來,讓我趁低價囤糧,災年高價賣出,賺的錢分他三成……硫黃墨是王虎送的,讓我改賬冊……李侍郎確實每月拿錢,他還幫我弄到了額外的鹽引,讓我有本錢囤糧……”

楊文魁在旁聽著,頭埋得越來越低,直到張茂德說出他的名字,他才猛地抬起頭,眼中滿是絕望。王虎則麵如死灰,知道自己徹底栽了。李公公在側席上聽得連連搖頭,筆尖在小本子上飛快記錄,墨點濺到了袖口也顧不上擦。

審案的間隙,李公公見謝淵蹲在竹筐旁,抓起一把糙米比劃,便走了過去。謝淵道:“李公公你看,災前每石糧三錢,現在賣三兩,每石多賺二兩七錢,八千石就是二萬一千六百兩——這些錢,夠讓山東百姓買三個月的口糧了,卻被他們塞進自己腰包。”李公公歎了口氣,指尖輕輕碰了碰竹筐裡的糙米,糙得硌手:“謝大人,老奴在宮裡見多了金銀珠寶,卻沒見過比這筐糙米更重的東西。陛下常說,百姓的口糧比什麼都金貴,今日才算真明白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謝淵點頭,指尖輕撫竹筐的竹篾:“這竹筐裝過百姓的苦,就再也裝不下臟錢了。”

三日後,謝淵的奏折連同李公公的密報一同送抵京師。帝覽奏後龍顏大怒,下旨:“張茂德囤糧居奇,斬立決,家產充公賑濟災民;楊文魁包庇貪腐,革職抄家,下三法司嚴審;王虎濫用職權,流放三千裡;戶部侍郎李嵩、鎮刑司指揮僉事黃彪即刻解職,交都察院查辦!”

消息傳到山東,百姓們沿街設香案,捧著粗瓷碗跪在路邊,碗裡盛著剛分到的救濟糧,見了李公公的馬車經過,紛紛磕頭:“多謝公公傳旨!多謝謝大人!”李公公掀簾一看,眼眶有些發熱,對車夫道:“慢些走,讓老奴再多看兩眼。”

謝淵離山東那日,濟南府的百姓自發相送,老人們拉著他的衣袖落淚:“謝大人,您的竹筐裝著公道啊!”李公公坐在馬車上,看著這一幕,對身旁小太監道:“記住今日的光景,往後誰要是敢貪百姓的口糧,咱家第一個不饒他。”謝淵望著百姓們菜色臉上的笑容,將張茂德送來的黃金充公買的糧車趕在前麵,竹筐裡的糙米,終於變成了百姓口中溫熱的救命糧。

片尾

德佑二十一年夏七月,左都禦史謝淵巡按山東,破鹽商囤糧案,涉案官員十餘人皆伏法。帝聞之嘉歎:“謝卿以竹筐載冤情,以識墨辨奸邪,真乃風憲之楷模。”李公公回宮後,在禦前細說查案經過,帝讚曰:“小李子說得對,百姓的口糧比金玉貴重,能護好口糧的官,才是好官。”時山東百姓謠曰:“謝禦史,持竹筐,走遍山東查糧倉;識墨石,辨假賬,貪官汙吏無處藏。”都察院的竹筐,一時成為清廉的象征,官員見之,無不自警。李公公在《巡魯記事》中寫道:“山東之行,見謝禦史三夜蹲倉,識墨驗賬,拒黃金如棄敝履,以竹筐載民情。張茂德之金,足以富甲一方,然謝禦史視之如糞土,蓋因筐中有百姓血淚,心中有國法綱紀。問其為何拒金,曰:‘此金沾餓殍血,食之難安。’方知清廉非天生,乃心有百姓,則貪念自滅;守正非刻意,乃肩扛國法,則邪祟自退。竹筐雖輕,載公道則重千鈞;青竹雖柔,持正氣則折不彎。”

卷尾

《大吳史?食貨誌》載:“德佑二十一年,山東蝗災,鹽商張茂德囤糧居奇,左都禦史謝淵巡按,破其案,充其金以賑災,活民數萬。禦前太監李某傳旨督案,據實回稟,帝嘉其忠。”又載:“淵巡按所至,不帶儀仗,唯攜竹筐,曰:‘筐中天地大,能裝百姓冤。’”後世論者謂:“大吳鹽法之清,自謝淵始;官場之廉,亦自竹筐始。而太監督案不徇私,更見君明臣直,上下同心之效。”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百戰成詩,從湘江血戰到上甘嶺 萬雲錄 巨炮修仙:跟我大炮說去吧 從乞丐到聖人 戀愛啟航:星光下的秘密 我靠偽裝神女攻略整個大雍 紅塵仙途 修仙萬年歸來 火影圓夢大師! 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