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鯨波萬裡寇巢深,戈船終破瘴煙沉_玄楨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玄楨記 > 第478章 鯨波萬裡寇巢深,戈船終破瘴煙沉

第478章 鯨波萬裡寇巢深,戈船終破瘴煙沉(2 / 2)

可還是有官員頂風作案。瓊州知縣王全是王倫的親信,王倫倒台後,他懷恨在心,故意不給流民分田地。韓雍得知後,讓人把王全押到流民麵前,讓他看著流民們在荒地上刨野菜,問他:“你若餓肚子,會怎麼想?”王全低著頭,說不出話。韓雍道:“你不配當父母官,革職為民,去修河堤贖罪!”

整肅吏治的同時,韓雍還在各州設“百姓意見箱”,每天派玄夜衛開箱查看,百姓可匿名舉報貪官。意見箱掛在州衙門口,鑰匙由韓雍親自掌管,誰也不敢動手腳。漸漸地,貪官少了,清官多了,流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

秋收時節,南疆的田野裡金黃一片,陳五種的水稻畝產達三石,比戰前還多。他帶著新米到州衙,想感謝韓雍,卻見韓雍正在田裡和老農討論種桑養蠶的技術。“韓大人,這是我家的新米,您嘗嘗。”陳五捧著米袋,激動地說。韓雍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搓了搓:“好米!看來你是個好把式。朝廷打算在南疆推廣桑蠶,你願不願意帶頭?”

陳五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韓雍從江浙請來蠶農,教南疆百姓種桑、養蠶、繅絲,官府提供桑苗、蠶種,還在欽州港設“絲綢市”,商人來收購絲綢,官府擔保“不壓價、不欠款”。很快,雷州、廉州等地種起了桑樹,農婦們坐在織機前,織出的絲綢又輕又軟,商人爭相購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流民們有了收入,開始蓋新房、娶媳婦,集市也熱鬨起來。欽州港的漁船又多了起來,漁民們打了魚,直接賣給港口的商號,再也不怕被寇匪搶劫。稅課司的官員忙著收稅,臉上帶著笑容——這個月的賦稅比上月多了兩千兩。

南疆的經濟漸漸恢複,但韓雍發現,鹽、鐵等必需品仍被奸商壟斷,價格高得離譜。流民們說:“一斤鹽要一貫錢,快吃不起了。”韓雍奏請朝廷“在南疆實行鹽鐵專賣,官府定價,不許奸商抬價”。蕭桓準奏,命“兩廣鹽鐵司接管鹽場、鐵礦,鹽價定為每斤三十文,鐵價每斤五十文,由玄夜衛監督,嚴禁私鹽、私鐵”。

鹽鐵專賣推行之初,奸商們紛紛抵製,有的囤積居奇,有的造謠說“官鹽是苦的”。韓雍讓人把官鹽、私鹽放在一起,讓百姓品嘗,證明“官鹽更乾淨、更便宜”。他還派官差到各村賣鹽、賣鐵,鹽場、鐵礦的工人由流民擔任,給工錢、管飯,百姓們都說:“還是朝廷的鹽鐵好!”

瓊州的鹽場之前被鹽商霸占,工人累死累活卻拿不到錢。專賣後,韓雍給工人定了工錢,還修了宿舍、學堂,工人李二說:“現在每天能掙五十文,孩子能上學,比以前強十倍!”鹽鐵專賣不僅讓百姓受益,朝廷的收入也增加了,每月多收鹽鐵稅五千兩。

欽州港的商船漸多,韓雍卻在州衙後院辟出一間書房,整日對著《南雍誌》琢磨——經濟複蘇隻是根基,要讓流民真正安下心,還得靠教化。他召來各州知縣議事,案上擺著草擬的《南疆教化章程》,燭火在“建學堂、設鄉約、明律法”九個字上跳動。

“流民多是山野村夫,世代不識字,突然讓孩子入學,他們未必肯。”雷州知縣麵露難色,“再說聘請秀才、修繕校舍,這筆銀子從哪來?”韓雍早有準備,翻開賬冊:“去年互市盈餘五萬兩,朝廷撥下三萬充作教化專款,不夠的從各州節餘裡出。至於百姓不肯,咱們先辦試點,讓入學的孩子免徭役半年,家長聽鄉約堂講律法者,優先分田。”

首批學堂在欽州、雷州各設三所,韓雍親自挑選先生,多是從江西、湖廣請來的落魄秀才,簽訂“教滿三年者賞銀二十兩”的契約。玄夜衛緹騎負責核查先生資質,防止“劣跡秀才”混入。開學那日,流民的孩子穿著官府發放的粗布校服,怯生生地走進學堂,摸著帶墨香的《三字經》,眼睛亮得像星星。先生教認字時,韓雍悄悄站在窗外,見孩子們跟著念“人之初,性本善”,嘴角忍不住上揚。

鄉約堂的設立卻遇了阻力。欽州鄉紳趙員外暗中散布謠言:“韓大人設鄉約堂,是要找借口抓百姓坐牢。”百姓起初不敢去,韓雍便帶著玄夜衛官差親自去鄉約堂坐鎮,第一堂課講“孝順父母者免雜役”,還請來鄰村的孝子王老漢現身說法。王老漢年過六旬,兒子每日送飯侍疾,韓雍當場賞他兩匹布,百姓們見了,漸漸放下戒心。

每月初一、十五,鄉約堂擠滿了人。鄉紳講“和睦鄰裡”時,會舉“張家借糧給李家,秋收後李家加倍歸還”的例子;玄夜衛官差講律法,用畫圖的方式解釋“偷牛者杖四十,盜糧者罰苦役”,連不識字的老婦都能看懂。牆上的《大吳律》摘要旁,還貼著“舉報貪官者賞銀十兩”的告示,百姓們指指點點,把律法刻在心裡。

欽州流民王二的轉變最具代表性。他以前靠打架搶地盤為生,被玄夜衛抓過兩次。韓雍沒罰他,反而讓他去鄉約堂聽了一月課。先生講“和氣生財”時,舉了“王二幫人搬貨掙工錢”的例子,當眾誇他“有力氣不如用在正途”。王二紅著臉,從此再也不打架,還主動幫鄉親調解矛盾,成了鄉約堂的“義務調解員”。他常對人說:“以前覺得拳頭硬就行,現在才知道,講道理、守規矩,日子才能安穩。”

韓雍還在學堂設“實踐課”,讓孩子們幫著記錄鄉約堂的案例,既練了字,又懂了法。流民的孩子學會寫信後,給遠方的親戚報平安,信裡寫“學堂有飯吃,官府不欺負人”,越來越多的流民聞訊返鄉,南疆的人口半年內增長了三成。玄夜衛的《教化月報》裡寫道:“各州學堂入學率達七成,鄉約堂糾紛調解成功率八成,百姓告狀的少了,乾活的多了。”

兩廣布政司的《南疆治理報》送到京師,上麵寫著“流民返鄉者逾萬戶,開墾荒地十萬畝,互市歲入十五萬兩,學堂開課三十所,鄉約堂化解糾紛千餘起”。蕭桓看著奏報,對謝淵笑道:“韓雍在南疆不僅複了安,更紮了根啊。”

此時的南疆,已不見昔日的荒蕪。欽州港商船往來,碼頭工人扛著貨物喊著號子;田間地頭,流民們忙著春耕,學堂的琅琅書聲與鄉約堂的宣講聲交織。韓雍又推行“鄉約聯保製”:“十戶為一保,互相監督,一戶犯法,九戶連坐;一戶守法,十戶皆獎。”百姓們為了不連累鄰居,互相勸誡,crie率降到了德佑朝以來最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讓韓雍欣慰的是,各州推舉的“賢民”裡,有七成是昔日的流民。他們帶著鄉親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把中原的農耕技術傳到南疆。玄夜衛在巡查時發現,連偏遠的村寨都貼著“守法安身”的標語,孩子們追著官差問“先生教的字怎麼寫”,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風憲司的巡查禦史回奏京師:“南疆吏治清明,韓雍所推‘教化為先、律法為輔’之策,深得民心。前鎮刑司舊黨試圖煽動流民鬨事,卻無人響應,皆因百姓知朝廷是真心為他們好。”蕭桓下旨嘉獎韓雍“治南疆有功,加太子少傅銜,賞銀千兩”,韓雍卻將銀子全捐給了學堂,奏請“再增十所學堂,廣聘先生”。

片尾

《大吳會典?南疆誌》載:“‘兩廣流民儘數返鄉,戶口恢複至叛亂前水平,賦稅年收入達三十萬兩,較叛亂前增五成’。學堂‘增至五十所,入學兒童逾三千,聘秀才先生八十名’,鄉約堂‘普及至各村寨,糾紛調解率九成,crie率較往年降七成’。欽州港‘商船年均三百艘,與安南、暹羅通商,歲入珍珠、香料折銀二十萬兩’。

《大吳史?韓雍傳》記:‘雍治南疆,不求速效求長效,不重刑罰重教化。修學堂則民智開,設鄉約則民心齊,通商路則民生富。終德佑一朝,南疆無大叛亂,百姓‘家有存糧,戶有學子’,稱其為‘韓青天’。’”

卷尾

《大吳史?德佑本紀》論曰:“南疆之亂,非獨土司之惡,亦因教化未及、吏治未清。德佑中興之要,在‘亂後能治,治後能穩’。蕭桓用韓雍之謀,棄‘高壓鎮撫’之舊策,行‘教化開民智、律法安民心’之新途,實為遠見。

韓雍以‘借糧還民’解燃眉,以‘通商複市’興經濟,以‘學堂鄉約’固根本,三步連環,層層遞進。其可貴者,在‘知民心易動難安,故以實惠安其生;知民智未開易惑,故以教化啟其蒙’。玄夜衛之監察防吏治之腐,風憲司之督導保政策之行,終成‘南疆複安,賦稅日增’之局。

史稱‘德佑一朝,北拒元、南平叛、中安內,皆賴製度革新與民心向背’。南疆複安,非僅一地之安,實乃治國理念之驗——‘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教為邦基,基厚則邦興’。此理至今昭然,為後世治國者所法。”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諸天大醫:從大明太醫開始 快穿:小狐狸她漂亮但能打 和美女總裁離婚後,醫神身份震撼全球! 拒當炮灰,我在戀綜做綠茶萬人迷 冷戾侯爺說不娶,婚後卻奪我入帳 我甩的霸總追回來了 救命!八零嬌小姐一哭,隊長慌了 原神:克係入侵,開局蒙德滅國 顧總的小野貓夫人 惡雌洗白太會撩,獸夫日日修羅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