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蔣貴求見。"內侍的聲音帶著怯意。蕭桓冷笑一聲:"讓他進來。"蔣貴跪在帳外,捧著個紫檀木錦盒,盒鎖上的鍍金已磨掉大半——是張祿送他的舊物。"臣查得張祿與魏王往來密信七封,願呈陛下。"
蕭桓沒接,隻盯著錦盒上的纏枝紋,那紋路裡還卡著點綠鏽——是張祿府裡的銅鎖蹭的。"你表舅私藏的糧草,夠多少弟兄吃?"他的聲音平得像冰。蔣貴的頭抵在地上,青磚的涼意透過額頭傳來,不敢作聲。蕭桓卻突然笑了,笑聲裡滿是悲涼:"玄夜衛查過了,三千石,夠嶽將軍的三十個殘卒,吃半年吧。"
子時,巡街的燈籠在雨霧裡晃成團昏黃。蕭桓帶著周顯步行至西巷,泥地裡的血窪映著燈籠光,像塊塊碎鏡。幾個邊軍士兵正用草席裹屍,其中一具孩童屍身格外瘦小,草席的破洞處露出隻凍得發紫的腳,腳趾蜷著——是王二狗的。他手裡還攥著半截磚,磚上的"吳"字刻得極深,筆畫裡的血已凝成黑紫。
"把他葬在嶽將軍旁邊。"蕭桓蹲下身時,膝蓋的舊傷去年秋獵墜馬所致)疼得他抽了口氣,指尖撫過孩子冰冷的臉頰,那裡還留著道淺疤——謝淵說,是二狗小時候替嶽峰擋箭,被箭羽劃傷的。"碑上就寫"大吳小兵王二狗"。"
士兵們的哭聲突然爆發,有個缺了左耳的老兵陽和口的舊部)喊道:"陛下!鎮刑司的人還在南京享福呢!李謨的侄子在戶部當差,前天還買了個小妾!"蕭桓猛地站起,雨水混著淚水滑進衣領,冰涼刺骨:"玄夜衛聽令,明日卯時赴南京,抄沒所有涉案者家產!朕要讓他們知道,忠魂不可辱,民心不可欺!"
十七日卯時,祭祠的香火在晨霧裡嫋嫋升起。蕭桓親捧嶽峰的斷矛,矛尖的齒痕在晨光裡泛著銀亮的光,像顆顆細小的星。置於新築的神龕前時,矛杆與供桌碰撞,發出聲輕響,仿佛嶽峰在應他。供桌的血書上,"鎮刑司二十七人"的字跡被香火熏得微微發黑,卻愈發清晰。
謝淵率邊軍將士跪拜,甲葉碰撞的脆響裡,有人哽咽著喊:"願隨陛下除內奸,守河山!"蕭桓轉身麵對眾人,免冠時,束發的玉簪滾落,青絲散在肩頭,沾著未乾的雨珠。淚水滴在磚地上,與三年前嶽峰在此處濺落的血,融成一片淡紅的暈:"朕之過,致忠良蒙難。自今日起,大同衛稅銀留三成養兵,鎮刑司舊吏一律調往苦寒邊地,永不複用。"
他目光掃過帳外的朝陽,那輪紅日正從鐘樓的斷壁後升起,將金光灑在每個帶傷的臉上:"嶽將軍未竟之事,朕替他完成。"斷矛在神龕上輕輕顫動,像是在應和。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惟邊鎮之寄,莫重於忠良;社稷之衛,必資於死士。大同衛指揮嶽峰,起自寒微,誌存匡濟。德佑以來,守陽和、鎮大同者三載,值北元入寇,內有奸蠹掣肘,外無糧草繼援,而能率殘卒七十,拒數萬之敵,巷戰至力竭,身被七創,猶裂衣裹創,呼“守土”不絕。
昔者鎮刑司扣糧,卿屢疏上陳,朕未深察,反信讒言,謂卿“虛張敵勢”。及覽鐘樓磚縫所藏賬冊,見“日食八合,煮弦為粥”之語,又見卿血書“援軍至否”四字,墨痕入磚三分,朕每捧讀,指節崩裂,涕泗沾襟。卿部卒六十有二,以血肉為垣,護卿於核心,屍積如陵,猶向京師叩首——此非獨卿之忠,實乃大吳士民骨血之剛也!
今北元暫退,大同光複,而卿已捐軀於十字街鐘樓之下。鄭屠之徒引敵獻關,李謨之黨匿糧誤國,皆卿生前指陳之奸,朕已命玄夜衛窮治,罪者必誅,族者必夷,以告卿在天之靈。
茲追贈卿鎮國將軍,諡“忠湣”,賜祭葬如王侯禮。其子嶽謙,襲侯爵,食俸終身;妻室月給米一千石,終其身。大同十字街建忠烈祠,以卿為主祀,配祀死事將士,用巷戰舊磚築牆,每磚刻死者名氏,使後世知有今日之慘。
朕自臨禦以來,昧於知人,使忠良菹醢,宵小得誌。卿死之後,朕始悟“內奸不去,邊患難平”,已詔廢鎮刑司,設肅邊司隸玄夜衛,凡邊餉調度,必由卿舊部五人共簽,以防複蹈前轍。
春秋祭祀,朕必遣官致奠;卿之血書賬冊,當刻石立於祠左,朕親題“忠貫日月”以表之。庶幾天下知:為將者,死國可垂不朽;為君者,忘忠則何以守邦。
嗚呼!卿雖死矣,而精神與大同城堞同存;奸黨雖伏,朕猶以未能早信卿為終身之憾。
欽此。
德佑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卷尾
《大吳史?德佑帝本紀》補:"帝在大同居十日,每日辰時必至鐘樓殘柱前焚香,夜則宿祠側帳中,抱嶽峰斷矛而眠。嘗對周顯言"每觸此矛,如見嶽將軍怒目",遂命鑄"忠湣"金印,嵌於矛首,永鎮祠中。"
《玄夜衛檔?北鎮撫司錄》記:"德佑十五年春,帝命毀鎮刑司舊署,取其磚石築大同忠烈祠垣,每塊磚上刻原鎮刑司官吏名,令往來者唾之。又詔天下:邊軍月餉由玄夜衛直發,三司不得經手,嶽峰血書及賬冊刻石立於祠左,旁題"朕與百姓共鑒"。"
《大同府誌?軼事》載:"帝離大同時,張老栓獻新釀米酒,帝親酌三爵,一灑十字街,一奠忠烈祠,一賜邊軍士兵,曰"此酒敬嶽將軍,敬王二狗,敬所有守土人"。歸京後,帝命光祿寺仿大同米酒釀"忠魂釀",歲賜邊軍,瓶身印"勿忘大同"四字。"
《罪惟錄?德佑朝詩》存蕭桓親作《吊嶽將軍》一首,曰:
血浸街磚,猶未曦乾,朕至已晚,涕泗丸瀾。
斷矛雖折,英雄之氣宛在;殘柱兀立,天地共此清寒。
內蠹既除,邊警漸息,忠魂有靈,當向國門而瞻。
歲歲此日,笙簫嗚咽,非為君王之壽,乃悼將官之賢。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