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淵點頭:“此計可行。趙安需提前演練帝的言行,穿帝的常服,帶帝的玉佩仿製品)。同時,嶽都督率兩萬京營卒,伏在德勝門兩側的樹林裡,待也先發難,就衝出來;秦指揮使帶一千玄夜衛,盯著瓦剌使者的隨從,若有異動,立刻斬殺;楊侍郎,你去工部,讓張毅尚書趕造五十架弗朗機炮,架在城頭,支援伏兵。”
眾人領命而去。謝淵去見蕭桓,陳明計劃:“陛下,替身赴約,臣與嶽謙、秦飛布防,既不讓也先起疑,又能挫敗其詭計。待也先敗後,再肅清內奸,京師可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蕭桓握著謝淵的手,聲音哽咽:“謝太保,朕此前險些誤信奸人,多虧有你。朕聽你的,一切由你安排。”
趙安得知要假扮帝,既緊張又激動:“太保,臣定不辱命!就算死,也不讓也先傷陛下分毫!”謝淵拍了拍他的肩:“好兄弟,你不會死,我們會護著你。事成後,朕保你升正七品。”
接下來兩日,趙安跟著帝的內侍演練言行,從走路的姿勢到說話的語氣,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嶽謙則率京營卒悄悄伏在德勝門兩側的樹林裡,卒子們都拿著長刀、弩箭,炮架也在城頭架好,隻待也先上鉤。
談判前一日,蕭桓在禦書房召見謝淵,手裡握著降書,神色複雜:“謝太保,若也先見是替身,惱羞成怒,再攻京師,怎麼辦?”
謝淵躬身:“陛下,也先若攻,我們有伏兵、有火炮,京師可守。且臣已派人去南京,讓柳彥尚書正二品南京兵部尚書)速派援軍,援軍不日便到。若今日不去,也先仍會找借口攻城,不如將計就計,挫敗其詭計,讓瓦剌知我大吳有備,不敢再犯。”
蕭桓看著謝淵,想起此前謝淵殺馬守禦、派死士搬兵,次次都能化解危機,心裡的疑懼漸漸消散:“朕信你。明日,就按你的計劃來。”
可當晚,蕭桓又收到一封匿名信,信裡寫著“謝淵欲借瓦剌之手除陛下,替身是假,誘殺是真”。蕭桓看完,心裡又慌了,立刻召李東陽入宮。李東陽看完信,搖頭:“陛下,此信定是內奸所寫,欲離間陛下與謝太保。謝淵若想除陛下,何必在京師危難時多次力保?且替身計劃,臣也參與商議,絕無歹意。”
蕭桓這才放下心來,命人燒毀匿名信:“朕險些又被奸人誤導。明日,朕就在城樓上看著,若有異動,立刻支援。”
初三辰時,德勝門緩緩打開,趙安穿著帝的常服,騎著“踏雪”謝淵的舊馬,帝曾賜給謝淵,今借予替身),身後跟著謝淵、李嵩的替身京營卒假扮)、張文的替身,慢慢走向盟台。盟台是瓦剌搭建的,高兩丈,周圍無一人守衛,看似真有議和誠意。
也先騎著馬,立於盟台旁,見“帝”來,假意上前:“大吳皇帝陛下,某已備下盟書,願與陛下永結盟好。”
趙安模仿蕭桓的語氣,沉聲道:“也先,你若真心議和,便先放還所有被俘卒,再獻馬千匹,朕方可與你盟誓。”
也先一愣,他沒想到“帝”會如此強硬,心裡生疑,盯著趙安的臉:“陛下似與往日不同?”
謝淵上前一步,道:“陛下近日守城操勞,氣色稍差,太師若有誠意,便勿多言,速取盟書來。”
也先剛要揮手讓部下拿盟書,突然瞥見趙安手上的繭子——帝養尊處優,手上無繭,而趙安是京營卒,常年握刀,指節有繭。“你不是大吳皇帝!”也先怒吼一聲,揮手道:“放箭!抓起來!”
埋伏的瓦剌騎兵立刻衝出來,箭雨射向盟台。謝淵大喊:“伏兵起!”樹林裡的嶽謙率京營卒衝出來,城頭的火炮也開始發射,炮彈落在瓦剌騎兵中,炸得人仰馬翻。趙安在玄夜衛卒的保護下,退回德勝門。
瓦剌騎兵遭突襲,頓時亂作一團。嶽謙揮舞著長刀,斬殺一名瓦剌將領,京營卒們跟著他,與瓦剌兵廝殺起來。秦飛帶玄夜衛卒圍住瓦剌使者及其隨從,使者想拔刀反抗,被秦飛一刀斬於馬下。
也先看著潰敗的部下,知道詐降計敗露,再打下去隻會損失更大,下令:“撤!”瓦剌騎兵紛紛上馬,往北方逃去,京營卒在後追趕,斬殺瓦剌兵兩千餘人,繳獲馬匹一千餘匹,填平了瓦剌挖的陷阱。
德勝門城樓上,蕭桓看著瓦剌潰敗的背影,激動得熱淚盈眶:“謝太保!你又救了京師!”謝淵躬身:“陛下,這是臣的本分。內奸李嵩、張文,也該清算的了。”
蕭桓下旨,命謝淵、馬昂正二品刑部尚書)、劉景正三品刑部侍郎)共同審訊李嵩、張文。在鐵證麵前,兩人終於招認所有罪行:李嵩收也先白銀五萬兩,承諾獻城後做丞相;張文則私藏瓦剌密信十餘封,泄露京師布防。
審訊完畢,蕭桓下旨:“李嵩、張文通敵叛國,斬於西市,首級傳九門示眾;徐靖拖延審訊,包庇內奸,貶為庶民,流放崖州;其餘舊黨成員,按罪輕重,或貶或充軍。”
西市刑場上,百姓們圍著李嵩、張文的首級,扔著爛菜葉、雞蛋,罵道:“奸賊!竟敢通敵害帝,該千刀萬剮!”首級傳至德勝門時,嶽謙率京營卒對著首級立誓:“我等定守住京師,絕不讓內奸再害陛下!”
詐降計挫敗後,謝淵奏請蕭桓,改革內奸防範與外交製度:
設“敵使勘核司”從四品),隸禮部,凡外邦使者入境,需經該司核驗身份、審查文書,防止細作混入;
完善玄夜衛偵緝權限,規定“凡涉及帝安全、邊地防務的案件,玄夜衛可繞過詔獄署,直接審訊,吏部、刑部不得乾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確“帝不出京議和”的祖製,寫入《大吳會典》,規定“外邦議和,帝可派親王或重臣代往,帝不得親赴險地”;
加強京師外圍布防,命工部在德勝門、安定門等要道築“預警台”,台上設烽燧,若遇敵襲,立刻舉火傳信。
蕭桓準允,命李東陽、楊武牽頭落實。這些製度的改革,不僅肅清了內奸,還為大吳的邊防與外交奠定了基礎。
不久,南京援軍抵達京師,柳彥尚書帶來糧十萬石、棉甲五千套,京師的糧荒與軍備危機徹底緩解。蕭桓下旨,追贈在詐降計反擊戰中戰死的京營卒為“忠勇校尉”,家屬由戶部按月發放撫恤金,入祀“忠勇祠”;趙安因假扮帝有功,升為正七品校尉,賜黃金五十兩;謝淵加“太師”銜正一品),賞綢緞百匹。
京師百姓為了紀念謝淵破詐降計、護帝安邦的事跡,自發在德勝門內立了一塊“破詐保帝碑”。碑身取房山青岩,高兩丈,寬一丈,額題“宸衷永固”四字,碑陽刻著謝淵破詐降計的始末,碑陰刻著戰死京營卒的名錄。每至初一、十五,百姓們都會來碑前祭拜,有的獻上鮮花,有的焚上香火,有的帶著孩子,給他們講當年的故事。
趙安後來留在京營,成為一名將領,他常對部下說:“當年,我假扮陛下,謝太保和兄弟們護著我,才沒讓也先的詭計得逞。你們要記住,身為大吳的卒子,既要忠君,也要辨奸,絕不能讓內奸和外敵有機可乘。”
片尾
謝淵晚年致仕後,仍心係邊防,曾多次向朝廷上書,建議加強邊衛、訓練密探。蕭桓感念其功,特賜“忠勇柱國”匾額,懸掛於謝府門前。嶽謙、秦飛、陳忠等人,也皆成為大吳的棟梁之臣,為邊防穩定與朝政清明,貢獻了畢生之力。
《大吳史?列傳第三十二?謝淵傳》載:“德佑詐降之變,也先誘帝出京,淵察其詐,設伏用替身,破敵計,擒內奸。帝讚曰:‘淵之智,勝似十萬兵;淵之忠,堪比元興帝時之名將。非淵,朕與京師皆亡矣。’”
《玄夜衛檔?破詐錄》補:“詐降案後,大吳始重敵使勘核、內奸偵緝,設司定規,邊防乃固。德佑以後五十餘載,瓦剌再不敢南犯,京師晏然,百姓無兵戈之擾。時人撰《京防錄》讚曰:‘一計破詐降,百年無胡塵。謝公之智,永為後世法。’”
德勝門的“破詐保帝碑”經曆了風雨的洗禮,卻依然矗立在城樓下。每當後人登上德勝門,看到這塊石碑,都會想起那個驚心動魄的日子,想起那位識破詐降、保護帝王的忠良謝淵,和那些為了京師安危,浴血奮戰的京營卒——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流傳在大吳的土地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辨奸忠、護家國、守太平。
《大吳祀典》將“也先詐降、謝淵破計”之事納入,規定每年盟誓之日即也先詐降的初三),帝需率百官至“破詐保帝碑”前祭拜,重申“辨奸防敵、君不蹈險”之理。禮部編撰《破詐錄》,詳細記載謝淵破詐降計的始末,頒行天下,讓軍民皆知“外邦狡詐,內奸需防,忠良乃國之柱石”。
南京、宣府衛等邊地,也紛紛效仿京師,立碑紀念此事,將謝淵的事跡編成歌謠,傳唱在軍營與街頭。瓦剌的使者後來到京師議和,看到“破詐保帝碑”,聽了謝淵破計的故事,感慨道:“大吳有如此智勇之臣,何愁不興?我等再不敢妄動詐降之計矣。”
時光荏苒,謝淵破詐降計的故事,成了大吳曆史上的一段佳話。它不僅是一次軍事勝利,更是一堂生動的“辨奸課”——提醒著後世的君臣,無論外患如何凶險,內奸如何偽裝,隻要君臣同心、忠良在側,就能化解危機,守護家國安寧。
卷尾
《大吳史?帝紀?德佑帝傳》載:“德佑詐降之變定,帝蕭桓益重太保謝淵,軍國重事必召淵谘議,未嘗輕決。帝嘗召近臣於禦書房,舉案前降書歎曰:‘朕臨禦以來,京師三遭胡寇,糧儘、圍急、計誘,危局迭起,皆賴謝淵瀝血撐持。夫所謂忠臣,非徒守節而已,當如淵:見危則挺身為盾,察奸則銳眼如炬,除弊不避權佞,謀國不為己私。有此臣,社稷之幸,生民之幸也!’”
《玄夜衛檔?破詐錄》補:“自也先詐降計破,玄夜衛‘內奸偵緝科’威名震於漠北及東南諸邦。外邦細作聞其名,不敢輕入大吳境;朝中官宦鑒李嵩、張文之禍,亦不敢私通外寇。至永熙帝蕭桓嫡子,諱睿)即位,仍恪守‘敵使勘核司’之規凡外使入境,需經三重勘核,無詐方可入見)、‘帝不出京議和’之祖製遇外邦議和,遣親王或一品重臣代往,帝不親赴險地)。終永熙一朝,及後世泰昌、永興二帝,邊防晏然,瓦剌、韃靼皆不敢南犯,時人謂‘謝公一計破詐降,製度垂範護百年’,非虛言也!”
胡酋設餌誘宸旒,詐獻降書德勝頭。內佞搖唇催帝駕,忠良瀝膽布防籌。替身假作金輿至,勁弩齊發胡騎愁。今日碑前千載話,謝公智勇冠千秋。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