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深宮憶舊淚沾裳,故臣忠語耳邊揚_玄楨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玄楨記 > 第654章 深宮憶舊淚沾裳,故臣忠語耳邊揚

第654章 深宮憶舊淚沾裳,故臣忠語耳邊揚(1 / 1)

卷首語

《大吳帝紀?德佑卷》載:“帝桓被俘居瓦剌所控深宮,夜不能寐,聞帳外瓦剌兵施暴聲,忽憶謝淵昔年痛斥南遷之議,悲愧交加,淚沾衣襟。”時帝困囚室,四壁蕭然,瓦剌兵劫掠之聲不絕,帝觸景思人,追念謝淵於朝堂力排眾議、拒遷守京之事——彼時李嵩、徐靖主南遷避敵,謝淵以“天子守國門”斥之,力陳京師防務、民心向背,終定守策。今唯述帝憶謝淵半日始末,不涉前因後果,以細節顯帝心之痛、忠良之烈、奸佞之鄙,為後續複國明誌留徑。

寒宮孤影對殘燈,故臣遺議耳邊縈。

瓦剌聲喧催舊憶,一腔忠血照京城。

深宮憶舊淚沾裳,故臣忠語耳邊揚。

他日化龍歸舊都,必教奸佞付刑場。

深宮偏殿內,燭火如豆,昏黃的光映在蕭桓蒼白的臉上。他身著洗得發白的常服,腰間束著半塊斷裂的玉帶——那是落馬坡突圍時被瓦剌兵砍斷的,邊緣仍留著兵刃的痕跡。殿門虛掩,寒風從縫隙中灌進來,裹挾著帳外瓦剌兵的嬉笑與百姓的哭嚎,刺得人耳膜發疼。蕭桓坐在冰冷的木椅上,手中捧著一杯早已涼透的奶茶,目光空洞地望著殿外——那裡曾是他的禦花園,如今卻成了瓦剌兵縱馬馳騁的場地。

“砰!”殿外傳來重物落地的聲響,緊接著是女子的尖叫與瓦剌兵的狂笑。蕭桓渾身一震,手中的奶茶杯摔在地上,瓷片四濺。他衝到殿門邊,透過門縫望去——兩名瓦剌兵正拖拽著一名宮女,宮女的衣衫已被撕碎,哭喊著掙紮,而不遠處,吏部尚書李嵩正弓著腰,給一名瓦剌將領遞上酒壺,臉上滿是諂媚的笑容。“李嵩……”蕭桓的牙齒咬得咯咯作響,指甲深深掐進掌心,鮮血滲出卻渾然不覺——他想起昔日朝堂上,李嵩也是這般彎腰弓背,隻是那時,是對著他這位皇帝。

宮女的哭聲漸漸微弱,瓦剌兵的笑聲卻愈發刺耳。蕭桓猛地關上殿門,背靠著冰冷的門板滑坐在地,淚水終於忍不住滑落。他想起落馬坡被俘後,瓦剌兵將他押往漠北的路上,沿途百姓被劫掠、房屋被焚燒,而他這位皇帝,卻隻能眼睜睜看著,連一句喝止的話都不敢說。“朕真是無能……”蕭桓喃喃自語,聲音嘶啞,“若當初聽謝愛卿的話,若當初沒有輕信李嵩、徐靖,怎會落到這般境地?”

殿外的哭嚎聲忽然變遠,取而代之的是瓦剌兵搬運重物的聲響——想來是他們又在劫掠宮中的珍寶。蕭桓抬起頭,目光落在殿角的一堆殘破奏疏上,那是他被俘前,謝淵遞上的最後一份關於京師防務的奏疏,上麵還留著謝淵工整的字跡:“京師乃國本,若遷,則民心散、宗社危,臣請以京營、玄夜衛守九門,宣府衛、大同衛為援,必能禦瓦剌於城外。”指尖撫過“民心散、宗社危”六字,蕭桓的心臟像是被重錘擊中,過往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

那是京師告急的第三日,奉天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側,氣氛凝重得能滴出水來。瓦剌兵已逼近宣府衛,邊軍快報一日三至,朝堂上卻分成兩派——李嵩、徐靖為首的官員,力主“南遷南京,暫避瓦剌鋒芒”;謝淵則率劉煥、馬昂等,堅決反對南遷,主張死守京師。“陛下,”李嵩率先出列,躬身道,“瓦剌兵勢大,宣府衛已破,京師危在旦夕!南京乃留都,有六部九卿、衛所兵力,遷往事急從權,待日後兵力集結,再北上收複京師不遲!”

蕭桓坐在禦座上,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扶手——他心中猶豫,李嵩的話並非沒有道理,南京確實安全,可南遷之事,關乎國本,他不敢輕易決斷。“謝太保,你怎麼看?”蕭桓的目光落在謝淵身上,帶著一絲期盼——謝淵掌全國軍政,他的意見,往往能定奪朝堂走向。謝淵出列,身形挺拔如鬆,手中捧著一份《大吳祖製錄》,聲音堅定:“陛下,臣反對南遷!《祖製錄》載,元興帝定鼎京師,詔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今若南遷,便是違逆祖製,失信於天下百姓!”

徐靖立刻反駁,語氣帶著刻意的急切:“謝太保此言差矣!祖製亦有‘事急從權’之例!如今京師糧餉僅夠支撐十日,京營兵力不足五萬,瓦剌兵卻有十萬之眾,死守無異於坐以待斃!難道要讓陛下、讓太廟的先帝神主,都落入瓦剌手中嗎?”他刻意提及“先帝神主”,試圖勾起蕭桓的恐懼——徐靖知道,蕭桓最看重宗廟祭祀,最怕愧對列祖列宗。

謝淵冷笑一聲,目光掃過徐靖,又轉向蕭桓:“陛下,徐提督所言‘糧餉不足’,實乃戶部調度不力!臣已令戶部侍郎陳忠核查,國庫尚有糧餉二十萬石,足夠支撐一月;所言‘京營兵力不足’,更是不實——京營現有兵力七萬,玄夜衛兩萬,再加上宣府衛副總兵李默率五千兵力馳援,共九萬五千兵,足以守九門!徐提督刻意誇大敵情,無非是想借南遷避禍,其心可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蕭桓看著謝淵手中的糧餉清單與兵力部署圖,心中的天平漸漸傾向死守。可李嵩又上前一步,壓低聲音道:“陛下,謝太保雖忠,卻過於剛直!瓦剌太師也先已放話,若陛下南遷,便歸還被俘的邊軍將士;若死守,便焚京師、辱先帝神主!臣以為,為宗廟、為百姓,南遷實為上策啊!”這番話戳中了蕭桓的軟肋——他怕瓦剌真的焚京師、辱神主,更怕落下“不顧百姓死活”的罵名。

奉天殿內的爭論仍在繼續,謝淵見蕭桓麵露猶豫,心中焦急,上前一步,跪在地上,聲音帶著一絲顫抖:“陛下!臣願以全家性命擔保,死守京師定能成功!臣已令都督同知嶽謙守安定門、德勝門,玄夜衛北司指揮使秦飛率密探查瓦剌軍情,工部尚書張毅督造火器,隻要君臣同心,百姓相助,瓦剌必退!若南遷,南京雖安,可北方半壁江山必失,日後再想收複,難如登天!”

劉煥、馬昂等官員紛紛跪下,齊聲道:“臣等願隨謝太保死守京師!請陛下三思!”蕭桓看著殿內跪成一片的忠良之臣,又看向站在一旁、神色冷漠的李嵩、徐靖,心中愈發猶豫。他想起永熙帝臨終前的囑托:“守好京師,守好百姓,莫讓大吳的江山在你手中衰敗。”可瓦剌的威脅、李嵩的讒言,又讓他難以抉擇。“謝太保,”蕭桓的聲音帶著一絲疲憊,“死守京師,若敗了,怎麼辦?”

謝淵抬起頭,目光堅定地望著蕭桓:“陛下,敗則臣死,以謝天下!可若勝了,便能保大吳江山、百姓安寧!臣以為,與其南遷避禍,不如死戰求生!臣掌兵部,兼禦史台,若有官員畏戰、通敵,臣可立斬之,以正軍法!”他的話擲地有聲,殿內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徐靖見勢不妙,又道:“陛下,謝太保雖願死,可陛下乃萬乘之尊,豈能以身犯險?若陛下有失,大吳便真的完了!”

蕭桓沉默良久,終於開口:“朕……朕意已決,死守京師!謝太保,京師防務,便全交給你了;李尚書,你協助戶部調度糧餉;徐提督,你令詔獄署加強京師巡防,防止瓦剌細作作亂。”謝淵聞言,心中大喜,叩首道:“臣遵旨!定不負陛下信任!”李嵩、徐靖雖麵露不甘,卻也隻能躬身領旨——他們知道,此刻再反對,隻會引火燒身。

散朝後,謝淵留在奉天殿,與蕭桓商議具體防務。“陛下,臣已令玄夜衛文勘房主事張啟核查京師官員,若發現與瓦剌有染者,立刻拿下!另外,臣已傳旨宣府衛、大同衛,令他們派兵力馳援,三日內便可抵達。”蕭桓點頭,心中稍安:“謝愛卿,一切都靠你了。朕相信你,也相信大吳的將士與百姓。”那時的蕭桓,以為死守定能成功,以為君臣同心便能退敵,可他沒想到,李嵩、徐靖竟會暗中通敵,出賣京師防務。

殿內的燭火忽明忽暗,蕭桓從回憶中驚醒,臉上已滿是淚水。他想起謝淵為了死守京師,日夜操勞,親自去安定門、德勝門巡查防務,與士兵們同吃同住;想起謝淵發現李嵩暗中扣壓糧餉後,不顧吏部尚書的顏麵,直接彈劾李嵩,要求蕭桓嚴懲;想起謝淵在安定門戰死前,還派人送來最後一份奏疏,上麵寫著“臣已儘力,陛下保重,望陛下日後親賢臣、遠小人,守好大吳江山”。

“謝愛卿……朕對不起你……”蕭桓趴在地上,痛哭失聲,“朕當初若嚴懲李嵩、徐靖,若完全信任你,你便不會戰死,京師也不會破,百姓也不會遭此劫難……”他的哭聲被殿外的瓦剌兵聽到,一名瓦剌兵踹開殿門,彎刀指著他:“哭什麼?再哭,就把你拖出去喂狗!”蕭桓抬起頭,眼中滿是怒火,卻又很快熄滅——他現在是階下囚,連保護自己都做不到,更彆提為謝淵報仇。

瓦剌兵罵罵咧咧地離開,殿門被重重關上。蕭桓緩緩起身,走到那堆殘破的奏疏前,小心翼翼地撿起謝淵的最後一份奏疏,輕輕拂去上麵的灰塵。奏疏的邊角已被磨損,上麵的字跡卻仍清晰,每一個字都像是謝淵在耳邊叮囑。“親賢臣、遠小人……”蕭桓喃喃自語,眼中漸漸有了光芒,“謝愛卿,你放心,朕不會再渾渾噩噩了。朕會活下去,等秦飛、張啟他們來救朕,等收複京師,朕定要嚴懲李嵩、徐靖,為你報仇,為戰死的將士報仇,為受苦的百姓報仇!”

殿外的天色漸漸亮了,瓦剌兵的喧鬨聲也漸漸平息——想來是他們劫掠累了,回營休息去了。蕭桓走到殿窗邊,推開一條縫隙,望著遠處太廟的方向——那裡曾是大吳列祖列宗的安息之地,如今卻被瓦剌兵焚毀,先帝的神主牌也不知散落何處。“先帝在上,”蕭桓對著太廟的方向躬身行禮,“朕無能,讓大吳蒙難,讓宗廟受辱。但朕向先帝保證,朕定會奪回京師,重建太廟,讓大吳的江山重歸安寧!”

就在此時,殿外傳來輕微的腳步聲,緊接著是一張紙條從門縫中塞進來。蕭桓撿起紙條,上麵是玄夜衛的暗號——是秦飛派來的密探!紙條上寫著:“秦指揮使、張啟大人已率兵力逼近京師,不日便會攻城,陛下保重,靜待救援。”蕭桓握緊紙條,心中的希望愈發強烈。他抬頭望向窗外的天空,仿佛看到謝淵的身影站在雲端,正微笑著看著他,仿佛在說:“陛下,臣等你收複京師,臣等你重振大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蕭桓將紙條藏在衣襟內,指尖反複摩挲著紙條上的字跡——那是玄夜衛密探特有的筆跡,工整而有力,像是在傳遞著堅定的信念。他走到殿內的木桌前,拿起一支殘破的毛筆,在一張廢紙上寫下“親賢臣、遠小人”六個字,每一個字都寫得格外用力,仿佛要將這六個字刻進骨子裡。“謝愛卿,”蕭桓對著紙張輕聲說道,“朕記住你的話了,日後若能重掌朝政,定不會再讓奸佞當道,定不會再讓忠良蒙冤。”

殿外傳來瓦剌兵送早飯的聲音,一名瓦剌兵端著一碗稀粥和一塊乾硬的餅,粗魯地放在桌上:“快吃!彆磨蹭!太師說了,還要留著你換大吳的城池和金銀呢!”蕭桓沒有理會瓦剌兵的粗魯,拿起餅慢慢啃著——他知道,隻有活下去,才能報仇,才能收複京師。吃著乾硬的餅,他想起謝淵在安定門守城時,士兵們吃的也是這樣的餅,卻仍能奮勇殺敵,心中愈發愧疚:“朕以前錦衣玉食,從未想過將士們的艱辛,若不是這次被俘,朕恐怕永遠都不會明白,江山是靠將士們的血汗換來的。”

瓦剌兵離開後,蕭桓開始在殿內踱步,回憶著謝淵當初的防務部署——安定門、德勝門是京師的重中之重,由嶽謙駐守;東直門、西直門由京營將領駐守;玄夜衛負責巡查城內,防止細作作亂。他暗忖:“秦飛、張啟若攻城,定會先攻安定門、德勝門,那裡是京師的薄弱環節,也是謝愛卿戰死的地方,將士們定會拚死奪回。”他又想起李嵩、徐靖在京師破城後,幫助瓦剌兵管理百姓,心中的怒火再次燃起:“這兩個奸賊,若被朕抓住,定要讓他們嘗嘗淩遲之刑,以謝天下!”

臨近中午,殿外傳來一陣馬蹄聲,夾雜著瓦剌兵的呼喊——像是有重要人物來了。蕭桓走到窗邊,透過縫隙望去,見瓦剌太師也先騎著馬,在李嵩、徐靖的簇擁下,朝著深宮走來。“也先……”蕭桓的拳頭握緊,眼中滿是恨意,“你毀朕宗廟、辱朕百姓,朕定要讓你血債血償!”他想起謝淵曾說過,瓦剌雖強,卻內部不和,隻要大吳君臣同心,定能將其擊敗。“朕等得起,”蕭桓暗忖,“等秦飛、張啟的兵力到來,便是你也先的死期!”

也先並沒有進入蕭桓的偏殿,隻是在殿外停留了片刻,便在李嵩、徐靖的陪同下,前往皇宮的正殿。蕭桓聽到李嵩諂媚的聲音:“太師,正殿內的珍寶都已封存,您若喜歡,便可帶回漠北;還有後宮的宮女,也已挑選好了,都是年輕貌美的,供太師享用。”徐靖也附和道:“太師若想登基稱帝,臣等願擁戴太師,為太師打理京師的百姓與政務。”蕭桓氣得渾身發抖,卻隻能強壓怒火——他知道,現在不是衝動的時候,他要等著救援,等著報仇。

午後的陽光透過殿窗,照在蕭桓的身上,帶來一絲微弱的暖意。他坐在木椅上,閉上眼睛,再次回憶起謝淵痛斥南遷的場景——那時的謝淵,雖已年近五旬,卻仍精神矍鑠,眼中閃爍著忠誠與堅定的光芒;那時的劉煥、馬昂,也都義正詞嚴,堅決反對南遷;那時的朝堂,雖有奸佞,卻仍有忠良撐著大局。“若謝愛卿、劉尚書、馬尚書都還在,”蕭桓喃喃自語,“京師定不會破,朕也不會被俘。”

他想起謝淵曾對他說過,大吳的江山,是蕭武皇帝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是元興帝朱棣)五次親征漠北、鞏固下來的,不能在他這一代衰敗。“朕以前總覺得,江山穩固,無需擔憂,”蕭桓愧疚地低下頭,“卻沒想到,江山是如此脆弱,一次戰敗、幾個奸佞,便能讓它搖搖欲墜。”他又想起謝淵推薦的秦飛、張啟,想起他們如今正在率軍前來救援,心中稍安:“謝愛卿推薦的人,定是忠良之臣,他們定能不負謝愛卿的期望,不負朕的期望。”

殿外傳來密探的暗號——三聲輕微的敲門聲。蕭桓起身,走到殿門邊,輕輕打開一條縫隙,接過密探遞來的第二張紙條。紙條上寫著:“瓦剌兵已察覺我軍動向,正加強京師防務;李嵩、徐靖已將內帑的珍寶運往漠北,想趁機討好也先。秦指揮使計劃三日後攻城,屆時會派人來接應陛下。”蕭桓握緊紙條,心中激動不已——救援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報仇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

他將紙條藏好,對著密探的方向躬身行禮:“替朕多謝秦指揮使、張啟大人,讓他們務必小心,注意瓦剌兵的埋伏。”密探低聲應道:“陛下放心,臣定會轉告。陛下保重,三日後見。”腳步聲漸漸遠去,蕭桓回到殿內,心中充滿了期待。他走到那堆殘破的奏疏前,再次拿起謝淵的奏疏,輕聲說道:“謝愛卿,三日後,朕便能看到京師收複,看到奸佞伏法了。你在天有靈,定要保佑我們成功。”

傍晚時分,瓦剌兵送來晚飯,依舊是稀粥和乾餅。蕭桓卻吃得格外香甜——他知道,這是他被俘以來,離希望最近的一天。吃完晚飯,他開始在殿內鍛煉身體,活動筋骨——他要養好精神,等著三日後的救援,等著重新回到大吳的朝堂,等著為謝淵、為戰死的將士、為受苦的百姓報仇雪恨。殿外的瓦剌兵仍在喧鬨,卻再也影響不了他的決心——他的心中,已燃起了複仇與複國的火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夜幕降臨,殿內的燭火再次亮起,映得蕭桓的身影格外堅定。他走到殿窗邊,望著遠處的星空,想起謝淵曾與他一起在禦花園觀星,謝淵指著北鬥星說:“陛下,北鬥星為眾星之首,象征著帝王;周圍的星星,象征著文武百官與百姓。帝王若賢明,百官便忠良,百姓便安樂;帝王若昏庸,百官便奸佞,百姓便受苦。”那時的蕭桓,隻是笑著點頭,卻並未深思;如今想來,謝淵的話,字字都是箴言。

“朕以前,便是昏庸之君啊……”蕭桓自嘲地笑了笑,“輕信奸佞,懷疑忠良,若不是這次被俘,若不是想起謝愛卿的話,朕恐怕永遠都不會醒悟。”他又想起謝淵彈劾李嵩扣壓糧餉時,他還曾為李嵩辯解,說李嵩“也是為了戶部節省開支”;想起謝淵提醒他徐靖與鎮刑司舊黨有勾結時,他還曾說徐靖“掌詔獄,需嚴厲些,並非勾結”。“朕真是瞎了眼,”蕭桓捶打著自己的胸口,“才會讓奸佞有機可乘,才會讓大吳蒙難。”

殿外傳來瓦剌兵的醉酒聲,他們唱著瓦剌的歌謠,聲音粗獷而刺耳。蕭桓卻並不惱怒,隻是靜靜地聽著——他知道,這樣的日子,不會太久了。三日後,秦飛、張啟便會率軍攻城,瓦剌兵的好日子,也該到頭了。他想起謝淵曾說過,瓦剌兵雖勇猛,卻不善守城,隻要大吳將士奮勇殺敵,定能攻破京師。“謝愛卿的話,從未錯過,”蕭桓堅定地說,“這次也一樣。”

他走到木桌前,拿起毛筆,在廢紙上寫下“收複京師”四個大字,然後又寫下“嚴懲奸佞”“撫恤百姓”“重振朝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他的決心,代表著他對未來的規劃。“等收複京師,”蕭桓對著紙張說道,“朕要為先帝重建太廟,要為謝愛卿、嶽謙等戰死的將士立碑,要為受苦的百姓發放撫恤金,要整頓吏治,讓大吳的朝堂,再無奸佞立足之地。”

燭火漸漸微弱,蕭桓吹滅燭火,躺在冰冷的木板床上,卻毫無睡意。他的腦海中,不斷回放著謝淵痛斥南遷的場景,不斷回響著謝淵的叮囑。“謝愛卿,”蕭桓在心中默念,“你放心,朕不會讓你失望的。朕會守住大吳的江山,會守住百姓的希望,會讓你在天有靈,也能安息。”窗外的月光透過縫隙照進來,映在他的臉上,仿佛是謝淵在為他加油,為他鼓勁。

卷尾語

大吳帝桓困囚深宮半日,聞瓦剌施暴而憶謝淵,追念朝堂拒遷之議,悲愧交加間,終悟“親賢臣、遠小人”之理,立複仇複國之誌。此憶非僅懷舊,更顯帝心之醒——從昔日猶豫聽讒,到今日堅定明誌,謝淵之忠烈,實為促帝覺醒之關鍵。然京師未複,奸佞未除,瓦剌未退,帝之決心,尚需秦飛、張啟等臣以血戰踐行。半日憶思,雖定帝誌,卻僅為複國之始,後續攻城救主、肅奸安內諸事,尚需君臣同心,以全大吳中興之業,以慰謝淵等忠良之魂。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神選者的神諭 星淵回響:文明共生啟示錄 雙花影裡舊煙台 重生1990:老婆,我養你 穿越超神:我能召喚童年機甲 落英詩集 我非癡愚實乃純良 鄉村花香 終宋 道門詭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