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淮河風急報邊危,秦帥承謀募義師_玄楨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玄楨記 > 第667章 淮河風急報邊危,秦帥承謀募義師

第667章 淮河風急報邊危,秦帥承謀募義師(1 / 1)

卷首語

《大吳帝紀?成武卷》載:“瓦剌窺淮河,邊報急至南京,玄夜衛北司指揮使秦飛承謝淵遺誌謝淵時在京師守安定門,遙授防務策),奏請募兵十萬守淮河,都督同知嶽謙以‘京營舊部’助之。疏至南京,成武帝蕭櫟覽之,憶謝淵、嶽謙昔年共守安定門事,歎秦飛‘能承忠良誌,可托社稷事’。

時李嵩黨羽以‘糧餉不足、募兵擾民’阻之,秦飛持謝淵手諭、嶽謙邊軍印信,證募兵可行,終得帝準。”此疏非僅“募兵守河”之請,實為“忠良之誌傳承、邊將之威延續”的關鍵,秦飛承謝淵之謀,嶽謙憑舊部之威,二人合力破奸佞阻撓,固淮河防務,補大吳“南北聯防”曆史閉環。今唯述帝覽疏半日之獨角始末,以細節顯帝之心路、秦之忠勇、嶽之威重,彰“忠良相承,社稷可安”之理。

淮河風急報邊危,秦帥承謀募義師。

嶽氏舊威揚淮上,謝公遺誌護京畿。

奸言難阻征兵令,帝鑒忠良頷首期。

不是同心承大業,何憑一疏定安危?

奉天殿的晨光透過雕花窗欞,落在案上的《秦飛募兵疏》上,疏紙是玄夜衛專用的麻紙,邊緣印著“北司勘驗”的暗紋,墨痕卻比尋常公文深了幾分——顯是秦飛書寫時,因淮河邊報緊急,筆鋒帶著急切。蕭櫟坐在紫檀木案後,指尖先觸到疏尾的“嶽謙”二字,那是都督同知嶽謙的親筆簽押,旁邊還蓋著“京營邊軍印”的朱印,印泥尚新,似能嗅到從淮河傳來的邊塵氣息。他深吸一口氣,展開疏卷,秦飛的字跡躍然紙上,開篇便直陳利害:“淮河為南京北門,瓦剌若破此河,三日可至金陵,臣請募兵十萬,分守淮河沿線十二隘口,都督同知嶽謙願以京營舊部五千為骨乾,助臣練兵,待兵成,與京師謝太保防務聯動,共阻瓦剌南下。”

案角堆著淮河沿線的防務圖,圖上用朱筆圈出“盱眙、泗州”二地,旁注“瓦剌騎兵已至盱眙外圍,邊民多有逃亡”——這是玄夜衛密探昨夜遞來的急報,與秦飛疏中所言正好印證。蕭櫟抬手按在防務圖的“淮河”二字上,指腹磨過紙頁的褶皺,心中滿是沉鬱:自登基以來,京師有謝淵死守,江南有宗室督糧,唯淮河一線兵力空虛,瓦剌若真從這裡突破,南京便成了孤城,北伐大計也將功虧一簣。

疏中接下來的內容,讓蕭櫟的目光愈發凝重——秦飛詳細寫了募兵的難處:“江南富戶多懼征兵擾業,戶部侍郎陳忠以‘國庫糧餉僅夠京師三月用’為由,拒撥募兵糧;吏部侍郎張文則言‘募兵需經吏部核驗籍貫,恐延誤時日’,實則皆為李嵩黨羽阻撓,欲借‘防務延誤’構陷臣與嶽謙。”蕭櫟看到“李嵩黨羽”四字,指尖猛地攥緊疏卷,麻紙的毛邊硌得指腹發疼——他想起前日李嵩在朝堂上的話,說“淮河防務可暫由地方衛所承擔,不必勞師動眾募新兵”,當時他雖覺不妥,卻未深究,如今才知,這竟是李嵩的奸計:地方衛所多被其門生把持,若真讓他們守淮河,怕是瓦剌一來,便會不戰而降。

疏中還附了嶽謙的《助募呈文》,寫著“臣昔年與謝太保守安定門,深知‘邊軍需精、防務需早’之理,今願將京營舊部五千人調出,這些士卒皆經安定門之戰曆練,善騎射、懂防守,可作募兵骨乾,且臣願自降俸祿,補貼新兵糧餉,絕不給戶部添負擔”。蕭櫟看著“自降俸祿”四字,眼眶微微發熱——嶽謙乃元興帝時的老將,如今已年近六十,左臂還留著安定門之戰的箭傷,卻仍願為防務奔走,這份忠勇,比李嵩之流的虛與委蛇,不知珍貴多少。

蕭櫟的思緒飄回昔年安定門之戰,那時他還是成王,跟著謝淵、嶽謙在城樓上督戰。謝淵左臂中箭,仍握著令旗,喊著“死守安定門,護京師百姓”;嶽謙則率京營舊部,在城下與瓦剌騎兵廝殺,刀光劍影中,他的甲胄被血染紅,卻仍身先士卒。戰後清理戰場,嶽謙抱著戰死的校尉屍體,哽咽著說“這些孩子,都是為了大吳死的,咱們得守住他們用命換來的江山”——那場景,至今仍刻在蕭櫟的腦海裡。如今謝淵在京師守著北大門,嶽謙願助秦飛守淮河這南大門,二人雖隔千裡,卻仍以“護社稷”為念,這樣的傳承,讓蕭櫟心中稍安。

他想起謝淵上月遞來的密信,說“秦飛雖掌玄夜衛,卻懂軍務,昔年在山西賑災時,便曾組織鄉勇抵禦流寇,有將才;嶽謙老成持重,二人合力,可托淮河防務”。當時他還怕秦飛“文臣掌兵,恐難服眾”,如今看秦飛的疏,條理清晰,對策周全,連李嵩黨羽的阻撓都考慮到了,才知謝淵的眼光沒錯——秦飛不僅有忠勇,更有謀略,是能承謝淵之誌的人。

蕭櫟重新看向疏卷,秦飛寫了應對阻撓的辦法:“臣已令玄夜衛文勘房主事張啟,核查江南富戶糧庫,發現李嵩門生私藏糧餉三萬石,可充募兵之需;吏部核驗籍貫之事,臣請嶽謙以‘邊軍招募’之權,先募兵後補核驗,待防務穩定後再交吏部備案,此乃元興帝時‘臨危募兵’的舊製,有《大吳祖製錄》為據。”蕭櫟翻出案上的《大吳祖製錄》,翻到“臨危募兵”一頁,上麵果然寫著“國危時,邊將可自主募兵,事後補奏,以應急需”——秦飛連祖製都查得仔細,可見其行事之周全,絕非魯莽之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想起李嵩黨羽的借口,“糧餉不足”“延誤時日”,在秦飛的對策麵前,都成了無稽之談。蕭櫟冷笑一聲,指尖在疏上“李嵩黨羽阻撓”幾字旁批注:“此等奸佞,隻知謀私,不顧社稷,待淮河防務定後,必嚴懲不貸。”批注畢,他才發現,自己的字跡竟與謝淵有幾分相似,都是帶著堅定的筆鋒,許是這些日子,受謝淵的影響太深了。

蕭櫟的指尖先落在案角那方永熙帝遺下的和田玉鎮紙上——玉麵泛著溫潤的包漿,是先帝當年批奏時常用的物件,邊角還留著細微的磕碰痕跡,據說是永熙帝臨終前,攥著它批閱《邊防務冊》時不小心撞在案角留下的。涼沁的玉質順著指腹漫上來,竟讓他清晰記起先帝龍榻前的溫度:那時永熙帝氣息已弱,枯瘦的手攥著他的腕,將這鎮紙塞到他掌心,聲音輕得像隨時會斷,卻字字釘在他心上:“謝淵有守土之勇,嶽謙有治軍之能,此二人……是大吳的根,日後若遇危難,切記……信之,用之,不可負……”

他輕輕提起玉鎮紙,將《秦飛募兵疏》與嶽謙的《助募呈文》在案上展平,再把鎮紙穩穩壓在疏卷邊角——那位置,正好對著疏上“承謝淵之誌,守淮河之險”的字句,像是用先帝的遺物,為這份忠良之請做個見證。殿內燭火輕輕搖曳,光落在玉鎮紙的雲紋上,又映在疏卷的墨痕裡,明明滅滅間,竟讓他恍惚覺得,永熙帝還坐在這案前,正低頭看著秦飛的奏疏,手指會像從前那樣,輕輕叩著案麵,說“此等忠勇,當準”。

蕭櫟退後半步,躬身俯首,額頭幾乎觸到案前的青石板,腰間的玉帶因躬身而微微繃緊,玉扣碰撞的輕響,在寂靜的殿內格外清晰。他的聲音壓得低沉,卻每一個字都透著沉甸甸的鄭重:“皇祖父元興帝)、皇父永熙帝),孫兒兒臣)今日捧讀秦飛之疏、嶽謙之呈,才知二位先帝當年‘識忠良、托大事’的深意——秦飛願承謝淵守土之誌,嶽謙願以六十老軀率舊部助戰,此乃大吳之幸;可李嵩黨羽卻藏私念,借‘糧餉不足’‘戶籍難核’為由百般阻撓,他們怕的不是募兵擾民,是怕淮河守住了,他們通敵謀私的路就斷了!”

燭火映著他垂落的袍角,風從窗縫裡鑽進來,輕輕掀動疏卷的邊緣,露出嶽謙呈文中“願自降俸祿補糧餉”的字句。蕭櫟的喉結動了動,聲音裡添了幾分哽咽:“皇父您看,嶽將老將軍已逝,嶽小將軍左臂還帶著安定門的箭傷,卻連‘自降俸祿’都願,反觀李嵩之流,握著江南糧餉卻見死不救,這便是忠與奸的分野!兒臣今日在此立誓:定準秦飛募兵之請,查抄李嵩門生私藏的糧餉,罷黜陳忠、張文那等阻撓防務的奸吏,絕不讓淮河因奸佞之私陷危,絕不讓二位先帝當年識人的眼光,落得一場空!”

他直起身時,指腹又輕輕蹭過玉鎮紙的磕碰痕跡,忽然想起永熙帝當年常說的話:“為官者,手裡的筆、案上的紙,都連著百姓的田宅、性命,半點輕慢不得。”如今秦飛疏裡的每一筆“募兵守河”,嶽謙呈文裡的每一句“願效死力”,何嘗不是連著淮河兩岸數十萬百姓的性命?他低頭看著案上的疏卷與鎮紙,忽然覺得肩上的擔子雖重,卻也有了底氣——有謝淵在京師撐著北大門,有秦飛、嶽謙要去守淮河,有先帝留下的忠良之臣、識人之道,他便不會是孤家寡人。

“皇父,您放心,”蕭櫟對著玉鎮紙,也對著心中的先帝影像,輕聲補充,“兒臣不會讓謝淵的心血白費,不會讓嶽謙的老勇空付,更不會讓秦飛這樣的忠良寒心。淮河會守住,大吳會安穩,您和皇祖父創下的江山,兒臣定護好。”殿內的燭火似乎亮了些,光落在疏卷上“十萬募兵”的字樣上,竟像是給這份決心,添了幾分溫暖的印證。

他轉身回到案前,取來狼毫筆,在疏卷上寫下“準奏”二字,字跡力透紙背。又令太監傳三道旨意:其一,“令秦飛為‘淮河防務提督’,全權負責募兵守河之事,嶽謙為‘副提督’,協理軍務,京營舊部五千人即刻調往淮河,聽二人調度”;其二,“令玄夜衛北司指揮使秦飛,即刻查抄李嵩門生私藏的三萬石糧餉,充作募兵糧,若有阻撓,可先斬後奏”;其三,“令戶部侍郎陳忠、吏部侍郎張文,暫停職務,交禦史台核查,若查實與李嵩勾結阻撓防務,一並治罪”。

太監領旨退下後,蕭櫟重新拿起疏卷,逐字細讀,秦飛的每一句話,都透著對社稷的忠誠;嶽謙的每一個承諾,都顯露出老將的擔當。他想起秦飛昔年在山西,力阻礦稅、賑濟邊民;想起嶽謙在安定門,身先士卒、死守城門;想起謝淵在京師,箭創未愈、仍掌防務——這些忠良,是大吳的脊梁,是他這個皇帝最堅實的依靠。

殿外傳來玄夜衛北司指揮使秦飛的輕喚,說“嶽謙已率京營舊部出發,臣明日便赴淮河募兵,特來向陛下辭行”。蕭櫟走到殿門,見秦飛身著玄色勁裝,腰間佩著繡春刀,嶽謙則身著舊甲,甲胄上還留著安定門之戰的箭痕。二人見帝,躬身行禮,聲音堅定:“臣等定不負陛下信任,守好淮河,阻瓦剌南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蕭櫟扶起二人,目光落在嶽謙的箭痕上,聲音帶著暖意:“嶽將軍,你年事已高,左臂箭傷未愈,此番去淮河,需多保重身體,不必事事親力親為。”嶽謙搖頭,聲音洪亮:“陛下放心!臣雖老,卻還能騎馬、能揮刀,隻要能護大吳,臣願死在淮河陣前!”秦飛也道:“陛下,臣已與謝太保通過密信,待淮河防務穩固,便與京師聯動,夾擊瓦剌,助謝太保迎上皇歸京!”

蕭櫟點頭,心中滿是欣慰。他從案上取來自己的佩劍,遞給秦飛:“此劍乃永熙帝所賜,今賜給你,若遇不聽調度者,可持此劍斬之,不必稟朕。”秦飛接過劍,雙手高舉,聲音哽咽:“臣定不負陛下所賜,不負永熙帝之靈,不負謝太保之托!”

秦飛、嶽謙離去後,蕭櫟坐在案前,望著窗外的晨光,心中漸漸安定。他想起李嵩黨羽的阻撓,想起淮河的防務,想起謝淵、秦飛、嶽謙的忠勇,忽然明白:大吳的社稷,不是靠一兩個皇帝撐起來的,而是靠這些一代又一代的忠良,靠他們“承前誌、護後人”的信念,才能在危難中屹立不倒。

他拿起案上的《淮河防務圖》,用朱筆在“盱眙、泗州”二地旁寫下“秦飛守盱眙,嶽謙守泗州”,又在圖的末尾寫下“與京師謝淵防務聯動,共阻瓦剌”。寫完後,他將防務圖小心地折好,放進紫檀木盒中,盒中還放著謝淵遞來的密信、嶽謙的《助募呈文》,這些文書,都是大吳忠良的見證,是社稷穩固的基石。

暮色漸濃,殿內的宮燈被點亮,昏黃的光映在疏卷上,秦飛的字跡與嶽謙的簽押相映,像一道無聲的誓言。蕭櫟坐在案前,重新翻閱《大吳祖製錄》,元興帝“靖難守邊”的記載,永熙帝“護民安邦”的遺訓,謝淵“死守京師”的密信,秦飛“募兵守河”的疏卷,嶽謙“助募”的呈文,這些都像珍珠一樣,串聯起大吳的曆史,也串聯起“忠良相承”的信念。

他想起自己登基時的誓言,說“要護大吳百姓,要守大吳江山”,如今有謝淵、秦飛、嶽謙這些忠良相助,他定能實現這個誓言。窗外的風漸漸小了,宮燈的光愈發穩定,蕭櫟的心中,也充滿了希望——淮河會守住,京師會守住,北伐會勝利,上皇會歸京,大吳的百姓,終會過上太平的日子。

夜深了,蕭櫟將疏卷放在枕邊,像抱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希望。他閉上眼睛,夢中仿佛看到淮河沿線的景象:秦飛站在盱眙的城樓上,指揮新兵操練;嶽謙騎著戰馬,在泗州的邊境巡邏;謝淵在京師的安定門樓上,望著南方,與淮河的防務遙相呼應;瓦剌的騎兵在淮河岸邊,見防務森嚴,不敢南下,隻能狼狽退去。百姓們在淮河岸邊,歡呼雀躍,喊著“陛下聖明”“秦將軍忠勇”“嶽將軍威武”“謝太保英明”——這是他心中最期盼的畫麵,也是大吳最該有的模樣。

宮燈的光透過薄帳,落在蕭櫟的臉上,他的嘴角帶著一絲安心的笑意。他知道,這個夢不會太遠——有謝淵、秦飛、嶽謙這樣的忠良在,有他們“承前誌、護社稷”的信念在,大吳的江山,定會穩固如磐;大吳的百姓,定會安居樂業。

片尾

夜色中的奉天殿,宮燈仍亮著,案上的《秦飛募兵疏》還攤開著,疏尾的“準奏”二字在燈光下泛著墨光。殿外傳來巡邏侍衛的腳步聲,輕得像怕驚擾了這份寧靜——他們不知道,這份疏卷,承載著大吳淮河防務的希望,承載著忠良相承的信念。

蕭櫟走到窗邊,望向北方,那裡是京師的方向,是謝淵的方向;望向東方,那裡是淮河的方向,是秦飛、嶽謙的方向。他在心中默念:“謝太保,秦飛、嶽謙已赴淮河,你在京師可安心;秦飛、嶽謙,朕在南京等著你們的捷報,等著淮河穩固的消息。”夜風卷著他的聲音,飄向遠方,像一道跨越山河的承諾,落在安定門的城樓上,落在淮河的岸邊,也落在每一個為大吳社稷奔走的忠良心中。

卷尾語

大吳成武帝覽秦飛募兵疏半日,非僅“準一疏、定防務”之事,實為“明忠奸、承遺誌、固聯防”的關鍵轉折。從覽疏知淮河危局,到憶謝淵、嶽謙安定門舊情;從察李嵩黨羽阻撓之奸,到讚秦飛對策周全之智;從賜劍托防務,到夢淮河穩固之景,蕭櫟之心路,映照著大吳危局下“忠良相承”的重要性——謝淵之謀為“綱”,秦飛之勇為“目”,嶽謙之威為“勢”,三者相合,方能破奸佞、固防務、安社稷。

此疏之準,有三重意義:其一,定淮河防務,補大吳“南北聯防”之缺,阻瓦剌南下之路;其二,顯忠良之勇,證秦飛能承謝淵之誌、嶽謙能續邊軍之威,為後續北伐埋下根基;其三,斥奸佞之謀,查抄李嵩門生糧餉、暫停陳忠、張文職務,為清剿舊黨邁出關鍵一步。

然危局仍在:瓦剌未退,淮河防務尚需時日穩固;京師糧餉仍緊,謝淵死守壓力未減;李嵩黨羽雖受打擊,卻仍藏於朝堂,伺機作亂。成武帝之托,非僅托淮河防務,更托“忠良相承”之念——謝淵護京師、秦飛守淮河、嶽謙助軍務,君臣同心,上下協力,方能不負列祖列宗之托,不負天下百姓之望,讓大吳的社稷,在風雨中愈發穩固。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穿越六九住牛棚,意外修成遁地術 神豪愛國逆襲路 霧蠱星燈錄 開局征服女帝,從神凰之體開始無敵! 天才少女,她是黑暗克星 洪荒:性轉帝俊,萬古女帝禦洪荒 當膽小鬼成了警局團寵後 白月光出國五年,歸來後殺瘋了 深情失控,他服軟低哄彆離婚 讓你收徒,沒讓你全收美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