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不是此身聞勝訊,怎教眉際暫舒愁_玄楨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玄楨記 > 第673章 不是此身聞勝訊,怎教眉際暫舒愁

第673章 不是此身聞勝訊,怎教眉際暫舒愁(1 / 1)

卷首語

《大吳帝紀?德佑卷》載:“成武二年,玄夜衛北司指揮使秦飛率邊軍破瓦剌於淮河,斬敵萬餘,俘瓦剌西翼尚書,繳馬三千匹、糧五萬石。飛遣親信藏捷報於工部‘淮河防務軍器圖’夾層,經玄夜衛文勘房主事張啟勘驗墨痕、辨明無詐後,由安插南宮之舊侍遞至太上皇蕭桓。時李嵩黨羽仍密布南宮眼線,欲截捷報以‘瓦剌未敗’惑眾,幸飛預令親信設‘聲東擊西’之策,方得遞達。桓覽報,憶昔年李嵩阻糧、飛力護邊民事,擊節稱快,歎‘忠良不負社稷,北伐可期’,遂藏捷報於《大吳祖製錄》‘元興帝靖難大捷’篇,夜闌人靜時反複觀之,以寄‘歸京清奸、護民安邦’之念。”

此捷報非僅“軍事勝利”之訊,實為“忠奸博弈、社稷轉機”之關鍵——秦飛破瓦剌,破李嵩“邊軍不可用”之謠,證謝淵“練兵強邊”之效;蕭桓聞捷,堅“清奸護社稷”之誌,補大吳“北境穩固、北伐推進”的曆史閉環。今唯述桓聞捷半日之獨角始末,不涉旁支,以細節顯捷報之重、聞捷之喜、心念之堅,彰“忠良勝則社稷安”之理。

南宮秋曉冷煙浮,捷報偷傳自淮流。

斬敵萬餘平寇亂,繳糧三萬解邊憂。

奸臣暗阻終成空,忠將鏖戰始得酬。

不是此身聞勝訊,怎教眉際暫舒愁。

南宮的秋晨總帶著股濕冷的霧氣,從殿宇殘破的簷角漫進來,落在案上的《大吳祖製錄》上,讓書頁邊緣凝著細小的水珠。蕭桓坐在案前,指尖摩挲著“元興帝靖難大捷”的記載,上麵寫著“成祖率邊軍破漠北於斡難河,斬敵八千,繳馬兩千匹,漠北數十年不敢南犯”,字跡是永熙帝親筆朱批,被他摸得發亮——連日來,他總翻這一頁,盼著大吳的邊軍也能有這般捷報,盼著秦飛、謝淵能破瓦剌、安北境。

殿外傳來玄夜衛侍衛的腳步聲,比往日更頻繁,顯是李嵩的眼線在加強巡邏——昨日秦飛遞來的密報裡寫“臣將攻瓦剌於淮河,李嵩令張文調玄夜衛南京司親信赴淮河‘監軍’,實則欲阻軍、截捷報”,今日這般巡邏,怕也是在等“瓦剌勝、邊軍敗”的假消息,好拿去惑亂朝局。蕭桓抬眼望向窗縫,見兩名侍衛正對著牆角的雜役盤問,雜役是秦飛安插的人,手裡提著個布包,顯是在送東西,卻被侍衛翻來覆去檢查,連布包的針腳都要捏一捏,生怕藏了密信。

他收回目光,落在案角的炭盆上——炭盆裡的炭是前日秦飛托人送來的,比李嵩給的濕炭好太多,燒起來能暖大半個殿,可他仍覺得心裡空落落的:若淮河戰敗,北伐便會停滯,李嵩定會借“邊軍無用”之名,再逼他寫“和談詔”;若勝了,不僅北境能穩,還能挫李嵩的氣焰,清奸的日子也會近一步。指尖按在《祖製錄》的“斬敵八千”上,他在心中默念:“秦飛,你一定要贏,大吳不能輸。”

辰時過半,殿外傳來雜役的輕喚:“太上皇,該添炭火了。”是秦飛安插的舊侍,聲音比往日輕快些,顯是有好消息。蕭桓應了聲“進”,見舊侍提著炭筐進來,彎腰添炭時,指尖飛快地將一張疊得極小的紙,塞進他放在案上的《祖製錄》裡,動作快得像怕被窗外的眼線看見。舊侍添完炭,躬身退去,走時還故意碰了碰案角的燭台,燭火晃了晃,是“信已遞”的信號。

待舊侍走遠,蕭桓飛快地將紙從書頁中抽出來——是張薄麻紙,邊緣還沾著點軍器上的銅鏽痕跡,顯是從淮河戰場直接送來的,上麵是秦飛的親筆,筆鋒比往日急促,卻仍透著剛勁:“臣飛謹稟:八月十六日,瓦剌兩萬騎犯淮河盱眙段,臣率宣府衛舊部五千嶽謙所撥)、京師新兵一萬,依謝太保‘火器為先、鴛鴦陣為輔’之策,於淮河東岸設伏。瓦剌軍至,臣令火銃手連發三彈,破其前陣;再令騎兵以鴛鴦陣繞後,斷其糧道;激戰一日夜,斬敵萬餘,俘瓦剌西翼尚書,繳馬三千匹、糧五萬石。瓦剌殘部遁往徐州,臣已令李默宣府衛副總兵)率部追擊,不日可再傳捷。另,張文率玄夜衛南京司親信赴淮河,欲阻軍截報,臣已令張啟文勘房主事)以‘核驗軍器’為名,扣其於營中,待戰後交刑部審訊。”

“斬敵萬餘”四字像一道驚雷,炸在蕭桓的心頭,他握著紙的手微微發顫,指尖觸到墨痕未乾的“繳糧五萬石”,竟覺得眼眶發熱——這五萬石糧,不僅能解邊軍的燃眉之急,還能堵李嵩“國庫空虛、邊軍無糧”的嘴;那“俘瓦剌西翼尚書”,更是能從其口中審出李嵩與瓦剌勾結的證據,清奸的日子,真的近了!

蕭桓重新展開捷報,逐字細讀,淮河之戰的場景在腦海中漸漸清晰:清晨的淮河東岸,霧氣未散,秦飛身著玄色勁裝,站在土坡上,手握著謝淵送來的火銃圖紙,令火銃手列陣;瓦剌騎兵呼嘯而來,馬蹄踏得河水飛濺,卻在火銃“砰砰”的響聲中,紛紛倒地,前陣的騎兵瞬間亂了陣形;然後,嶽謙撥來的宣府衛舊部,身著帶著“嶽”字紋的甲胄,手持長槍,列著鴛鴦陣,從側翼繞出,像一把尖刀,插進瓦剌軍的後陣;激戰到深夜,淮河水麵飄著瓦剌軍的屍體,秦飛站在河邊,戰袍染血,卻仍握著令旗,喊著“追!彆讓殘敵跑了”——這場景,與《祖製錄》裡元興帝靖難大捷的記載,竟有幾分相似,都是忠勇之將率忠良之軍,為社稷而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想起戰前李嵩的阻撓——秦飛遞來的密報裡寫,李嵩令戶部侍郎陳忠“緩發淮河軍糧”,說“邊軍糧餉需優先供京師”,實則是想讓秦飛因糧儘而敗;陳忠還真的扣了三萬石糧,多虧秦飛提前令張啟查得陳忠私藏糧餉的倉庫,連夜派人起獲,才沒誤了戰機。蕭桓的指尖落在“張文被扣”的字句上,冷笑一聲:李嵩以為派個門生就能阻軍截報,卻不知秦飛早有防備,連文勘房的勘驗都用上了——張啟掌玄夜衛文勘房,專司墨痕、印鑒核驗,張文想偽造“邊軍敗”的假報,定會被張啟識破,扣在營中也是活該。

蕭桓起身走到窗邊,推開一條縫,望向北方——淮河的方向雖看不見,卻仿佛能聽到邊軍將士的歡呼,能看到秦飛在陣前接受俘虜,能看到火銃手們擦拭著心愛的武器,準備追擊殘敵。窗外的眼線還在巡邏,卻沒了往日的囂張,大概是沒等到“瓦剌勝”的假消息,臉上滿是煩躁。蕭桓心中忽然湧起一股衝動,想對著窗外喊“大吳勝了!瓦剌敗了”,想讓李嵩的眼線知道,他們的陰謀落空了,想讓天下人知道,大吳的忠良能打仗,能保社稷!

他忍住衝動,回到案前,將捷報小心翼翼地折好,放進《祖製錄》“元興帝靖難大捷”的篇頁裡——這是他對捷報的珍視,也是對秦飛、謝淵、嶽謙的認可,讓大吳今日的大捷,與昔日的靖難大捷,在書中相遇,在曆史中傳承。然後,他取來狼毫筆,在捷報的空白處寫下:“飛忠勇,破瓦剌於淮河,斬敵萬餘,繳糧五萬,此乃大吳之幸,社稷之幸。張文被扣,陳忠可查,清奸之日近矣。朕在南宮,盼卿乘勝追擊,盼北伐早日勝利,盼朕早日歸京,與卿共清奸佞,共護百姓。”

寫下“共清奸佞”四字時,筆鋒格外用力,墨痕深透紙背——這是他的誓言,也是對李嵩之流的警告:你們的好日子,不多了。

蕭桓想起秦飛昔年在山西的模樣,那時秦飛還是個巡撫,麵對礦監的囂張,敢率衙役查封糧鋪;如今秦飛掌玄夜衛北司,率邊軍破瓦剌,從文官到武將,從護民到護邊,他的忠勇從未變過。還有謝淵,雖在京師守安定門,卻仍為淮河之戰謀劃,送火銃圖紙、調嶽謙舊部,君臣同心,方能有此大捷;嶽謙也儘了力,撥出最精銳的宣府衛舊部,還令部將配合秦飛,嶽家的忠勇,果然名不虛傳。

他又想起李嵩的嘴臉,戰前說“秦飛不懂軍事,必敗”,說“邊軍久疏戰陣,不可用”,如今捷報傳來,李嵩定是坐不住了,怕是要找借口將張文被扣的責任推給彆人,或是再偽造些“瓦剌仍強”的假消息。蕭桓從《祖製錄》中取出前日秦飛遞來的密報,上麵寫著“臣已令張啟收集張文與瓦剌細作往來的書信,待戰後呈新帝”,心中愈發堅定:有這些證據,再加上今日的捷報,定能將李嵩黨羽一網打儘,讓他們為自己的通敵、誤國付出代價。

殿外傳來眼線的咳嗽聲,顯是在催促“該查崗了”,蕭桓將捷報重新藏好,合上《祖製錄》,裝作繼續讀書的模樣。眼線推開門,目光掃過案上的書、炭盆,見沒什麼異常,才不甘心地退出去,關門時還故意用了力,震得窗欞上的水珠簌簌落下。蕭桓望著緊閉的殿門,嘴角露出一絲笑意:你們再怎麼監視,也擋不住捷報,擋不住忠良,擋不住大吳中興的腳步。

午後的陽光透過窗縫,落在《祖製錄》上,映出“元興帝靖難大捷”的朱批,與蕭桓寫在捷報上的墨痕相映,像跨越百年的共鳴。他起身走到先帝神位前用木板臨刻的元興帝、永熙帝神主牌),將捷報輕輕放在神位前,躬身行禮,聲音帶著哽咽:“皇祖父、皇父,孫兒兒臣)今日聞捷報,秦飛破瓦剌於淮河,斬敵萬餘,繳糧五萬石,大吳的北境穩了,北伐有希望了!孫兒兒臣)定能等到歸京的那一天,清剿李嵩奸黨,護好你們留下的江山,不負列祖列宗的囑托,不負天下百姓的期盼。”

行禮畢,他拿起捷報,重新讀了一遍,每一個字都像暖流,淌過心田。他想起永熙帝臨終前,拉著他的手說“大吳的江山,要靠忠良護,要靠百姓守”,如今秦飛、謝淵、嶽謙就是忠良,邊軍將士就是百姓的希望,有他們在,大吳定會越來越好。他走到案前,取來一張白宣紙,寫下給秦飛的回信:“捷報已閱,甚慰。張文被扣,可速審,查其與李嵩勾結之證;李默追擊瓦剌殘部,需令其小心,防瓦剌設伏;糧餉繳後,可分三萬石送京師,解謝太保守城之需。朕在南宮,靜候卿的再捷之訊。”

寫完後,他將回信折成細卷,藏在一支舊筆的筆杆裡秦飛特製的空心筆),待舊侍來取時,便可遞出。握著筆杆,他能感覺到回信的存在,像握著一份沉甸甸的希望——這份希望,不僅是淮河大捷的喜悅,更是清奸、北伐、歸京的期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暮色漸濃,殿內的燭火被點亮,昏黃的光映在捷報上,秦飛的字跡格外清晰。蕭桓將捷報鋪在案上,找來前日秦飛送的“淮河防務圖”,對照著捷報上的“盱眙段設伏”,在圖上用朱筆圈出作戰區域,再標注“斬敵萬餘處”“繳糧處”,像在複盤這場大捷。圖上的淮河蜿蜒曲折,像一條銀色的帶子,連接著北境與江南,而這場大捷,就像在帶子上打了個結,擋住了瓦剌南下的路,護住了江南的百姓。

他想起秦飛密報裡寫的“淮河百姓聞邊軍來,自發送糧送水,有的還帶著自家的農具,幫著挖戰壕”,心中滿是感動——百姓是社稷的根,隻要百姓支持,忠良奮戰,再強的敵人也能打敗。李嵩之流不懂這個道理,隻知謀私,隻知通敵,終會被百姓拋棄,被曆史唾棄。

殿外傳來巡邏侍衛的換崗聲,新上崗的侍衛是秦飛安插的人,路過殿門時,輕輕敲了三下,是“張文已被扣、無危險”的信號。蕭桓應了聲“知道了”,心中鬆了口氣——張文是李嵩的左膀右臂,扣住他,就等於斷了李嵩在淮河的眼線,秦飛後續的追擊,也能少些阻礙。

夜深了,蕭桓將捷報重新藏進《祖製錄》的夾層,放在枕邊,手輕輕搭在書上,能感覺到紙的存在,像握著邊軍將士的熱血、秦飛的忠勇。他閉上眼睛,夢中仿佛回到了淮河戰場:秦飛站在土坡上,手持令旗,指揮邊軍追擊瓦剌殘部;謝淵從京師趕來,與秦飛並肩而立,笑著說“淮河大捷,京師安穩了”;嶽謙率宣府衛舊部,押著瓦剌俘虜,喊著“大吳萬歲”;百姓們捧著糧食、茶水,遞給邊軍將士,臉上滿是笑容——這是他心中最期盼的畫麵,也是大吳最該有的模樣。

夢中的他,不再是困在南宮的太上皇,而是回到了京師的奉天殿,坐在龍椅上,接受秦飛、謝淵、嶽謙的捷報,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宣布“李嵩通敵謀逆,著即拘押,交刑部審訊”;然後,他下旨“北伐繼續,迎上皇歸京”,滿朝文武高呼“陛下萬歲”,百姓們在宮外歡呼雀躍,喊著“大吳太平”。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縫,落在枕邊的《祖製錄》上,蕭桓醒來時,嘴角還帶著笑意。他摸了摸書的夾層,捷報還在,希望也還在。起身走到窗邊,推開窗,霧氣已散,天空湛藍,遠處的宮牆上,幾隻麻雀落在上麵,嘰嘰喳喳地叫著,像在傳遞好消息。

殿外的舊侍送來早膳,還帶來一張小紙條,是秦飛的回信:“臣已令李默追擊瓦剌殘部,預計三日內可再傳捷;張文已開始招供,供出李嵩令其‘阻軍截報’的細節;繳糧三萬石已送京師,謝太保已收到,京師將士士氣大振。太上皇勿憂,臣定不負所托。”蕭桓握著紙條,指尖微微顫抖,粥的暖意順著喉嚨滑進胃裡,讓他渾身都舒展開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清奸、北伐、歸京,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他走到案前,重新翻開《祖製錄》,“元興帝靖難大捷”的朱批與秦飛的捷報相映,像在告訴他:大吳的忠良從未斷絕,大吳的江山定會穩固。他在心中默念:“李嵩,也先,你們的末日到了;謝淵,秦飛,嶽謙,咱們很快就能在京師重逢了;大吳的百姓,你們很快就能過上太平日子了。”

辰時已過,殿外的眼線還在巡邏,卻沒了往日的囂張,臉上滿是焦慮——他們大概還沒收到李嵩的新指令,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淮河大捷”的消息。蕭桓坐在案前,拿起筆,在白宣紙上寫下“北伐必勝,清奸必成”八個字,貼在《祖製錄》的扉頁上,像在給自己立誓,也像在給忠良們加油。

他望著窗外的陽光,心中滿是堅定:淮河大捷隻是開始,接下來,還有徐州的追擊、李嵩的審訊、北伐的推進、歸京的日子……每一步都不容易,卻每一步都充滿希望。隻要忠良還在,百姓還在,他就不會放棄,大吳就不會放棄。

殿外傳來玄夜衛侍衛的腳步聲,漸行漸遠,蕭桓知道,屬於大吳的黎明,正在慢慢到來。

片尾

南宮的陽光漸漸升高,落在案上的《大吳祖製錄》上,扉頁“北伐必勝,清奸必成”的字跡在光裡泛著墨光。蕭桓坐在案前,手中握著秦飛的捷報,指尖反複摩挲著“斬敵萬餘”的字句,眼中滿是期盼——期盼李默的再捷,期盼張文的招供,期盼李嵩的伏法,期盼歸京的那一天。

殿外的舊侍輕手輕腳地打掃著庭院,怕驚擾了他,卻不知他早已沉浸在對未來的憧憬中:京師的奉天殿、安定門的城防、淮河的戰場、江南的百姓……這些畫麵在他腦海中交織,像一幅大吳中興的畫卷,漸漸清晰。

風從窗縫裡鑽進來,帶著一絲秋日的暖意,吹在他的臉上。他知道,淮河大捷的消息很快就會傳遍大吳,邊軍的士氣會更高,百姓的支持會更足,李嵩黨羽的慌亂會更甚——這便是捷報的力量,不僅是軍事的勝利,更是民心的凝聚,是社稷的轉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蕭桓拿起捷報,重新藏進《祖製錄》的夾層,像藏起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希望。他望向北方,那裡是京師的方向,是秦飛追擊的方向,是他歸京的方向,心中默念:“等著我,大吳;等著我,忠良們;等著我,百姓們。”

卷尾語

大吳太上皇南宮聞捷半日,非僅“聞一訊、生一喜”之事,實為“破奸謀、堅信念、定中興”的關鍵轉折。從晨霧中盼捷報的焦灼,到見密信讀捷訊的激動;從憶李嵩阻糧的憤懣,到思忠良奮戰的欣慰;從擊節稱快的暢快,到謀清奸北伐的堅定,蕭桓之心路,映照著大吳危局下“忠良勝則社稷安”的真理——秦飛淮河大捷,破李嵩“邊軍不可用”之謠,證謝淵“練兵強邊”之效,為北伐掃清首障;蕭桓聞捷堅定,定“清奸護社稷”之誌,為皇室內部凝聚注入力量,補大吳“北境穩固、內外同心”的曆史閉環。

此捷報之事,有四重曆史意義:其一,固北境——斬敵萬餘、俘敵首、繳糧馬,瓦剌西翼戰力大損,淮河防線穩固,京師北大門再無虞;其二,破奸謀——張文被扣、捷報傳京,李嵩“阻軍截報、惑亂朝局”之謀落空,其“通敵”之跡漸露,為後續清剿提供契機;其三,振民心——捷報傳遍大吳,江南百姓自發捐糧捐銀助北伐,邊軍將士刻“破瓦剌、迎上皇”於甲胄,形成“天下同心抗敵”之勢;其四,定北伐——淮河大捷為北伐首勝,提振全軍士氣,謝淵可借勢調京師軍、嶽謙可整宣府衛,北伐推進有了堅實根基。

然危局仍餘:瓦剌殘部未滅,仍需李默追擊;李嵩黨羽未除,張文招供尚需時日,其門生仍藏於吏部、戶部,暗阻糧餉調度;南宮與外界聯係仍受限製,蕭桓歸京尚需等待。然淮河大捷的意義,已遠超“軍事勝利”——它如一道光,照亮大吳中興之路,讓忠良見希望,讓百姓見太平,讓奸佞見末日。南宮聞捷之日,便是大吳中興“星火燎原”之始,後續清奸、北伐、歸京,皆由此展開,終成“忠良護社稷、百姓安家園”的曆史閉環。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鬥羅:絕世之永世曦光 誘她入京春 逆徒跪下!白月光師尊在清理門戶 一人之下:我的內景通萬界! 和離後,她成了修仙界第一人 大佬穿成假千金,係統每天哭唧唧 末世:我覺醒了SSSSS天賦! 我有道觀通異世 末世天災:我嬌養反派種田成大佬 鄉村神醫李大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