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細作欺心傳偽信,殘兵浴血豎旌紅_玄楨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玄楨記 > 第689章 細作欺心傳偽信,殘兵浴血豎旌紅

第689章 細作欺心傳偽信,殘兵浴血豎旌紅(2 / 2)

回到大帳,可汗立刻召集各部落首領議事,宣布連夜拔營。首領們雖有不甘,卻也明白利弊,紛紛領命。可汗親自擬定退兵路線:“令左營先撤,沿途設伏,防吳軍追擊;右營斷後,燒毀多餘糧草,不留痕跡;中軍護著老弱婦孺隨營的部落家眷),從密道北歸。”命令一道道傳下去,胡營頓時忙碌起來,卻井然有序,沒有半分慌亂——草原部族的撤退,向來如進攻般迅捷。

他坐在帳中,拿起細作帶來的“吏部主事”印鑒,指尖摩挲著上麵的篆字,心中五味雜陳。他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率軍南下,那時的吳軍軍紀渙散,一觸即潰,如今卻因一個“死戰之將”而脫胎換骨。“漢有死戰之將……”他喃喃自語,這句話在帳中回蕩,帶著一絲敬畏,一絲不甘。

帳外,親兵進來稟報:“可汗,細作如何處置?”可汗道:“留他一條命,讓他帶話給李嵩——本汗不殺貪財之徒,但下次再敢欺瞞,定踏平他的府邸!”親兵領命而去,可汗走到帳外,望著德勝門的“死戰”大旗,在暮色中依舊醒目。他知道,這次退兵,不是戰敗,卻是輸給了吳軍的死戰精神——這種精神,比任何火器都更令人畏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夜色漸濃,胡營的燈火陸續熄滅,隻有巡邏的士兵舉著火把,在營外遊走。可汗翻身上馬,最後望了一眼德勝門,然後一揮手:“出發!”馬蹄裹著麻布,悄無聲息地踏過霜地,七萬鐵騎如潮水般向北退去,隻留下空蕩蕩的營寨和未燃儘的篝火。

行至半途,身後傳來德勝門的鼓聲——那是吳軍發現他們退兵後,在加固城防的信號,卻沒有追擊。可汗嘴角勾起一抹苦笑:那“死戰之將”果然明智,知道窮寇莫追,也知道吳軍傷亡慘重,需休整喘息。他勒住馬,對身邊的將領說:“記住德勝門的教訓——以後再與大吳交戰,必先查清楚對方是否有‘死戰之將’,再不可輕信中原官吏的話。”將領躬身應道:“謹遵可汗教誨!”

夜半,隊伍行至一處山穀,可汗令隊伍停下休整,士兵們紛紛下馬,找地方歇息,有的靠在岩石上打盹,有的拿出乾糧充饑。他坐在一塊巨石上,望著天上的北鬥星,想起細作招供時說的“吳軍斷糧四日,士兵以樹皮充饑”,卻仍死戰不退。這種韌性,是草原部族沒有的——草原人善戰,卻更惜命,若斷糧三日,早已潰散。

“可汗,您在想什麼?”最年長的部落首領走過來,遞給他一袋馬奶酒。可汗接過,喝了一口,暖意從喉嚨淌到心裡:“我在想,我們為什麼會退兵。”首領道:“因為吳軍死戰,內奸不可信,退兵是明智之舉。”可汗點頭:“不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輸不起。七萬鐵騎,是部落的根基,若折損在這裡,草原上的其他部族會立刻來吞並我們。”首領歎了口氣:“是啊,中原人有城池可守,我們卻隻有馬背上的家。”

天快亮時,隊伍繼續北行,離德勝門越來越遠,空氣中的血腥味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草原的青草香。可汗回頭望去,已看不見德勝門的影子,卻仍能想起那屍積如山的戰場,想起那裹傷築防的士兵,想起那麵“死戰”大旗。他知道,這次退兵的經曆,會被寫入部落的《征戰錄》,告誡後世子孫:永遠不要輕視有“死戰精神”的敵人。

途中,遇到幾隊偵查的瓦剌遊騎,他們帶來消息:宣府衛的吳軍援軍已至德勝門,正在與城內守軍會師。可汗鬆了口氣——幸好連夜退兵,否則真要腹背受敵。他對身邊的侍衛說:“傳我令,回到草原後,立刻整頓軍備,改良弓箭應對吳軍火器),三年之內,不再南下。”侍衛領命而去,可汗望著草原的方向,心中暗下決心:下次再來,定要先除了那“死戰之將”,再破德勝門。

三日後,隊伍回到草原,部落的人早已在帳外等候,見大軍平安歸來,紛紛歡呼。可汗卻沒有露出笑容,而是召集部落首領,召開議事大會。會上,他詳細講述了德勝門的經曆,將細作的供詞公之於眾,告誡首領們:“中原並非全是貪腐之官,亦有死戰之將;並非全是潰散之兵,亦有死戰之民。以後與中原交往,既要警惕其吏治腐敗,更要敬畏其死戰精神。”首領們紛紛點頭,記下他的教誨。

他又令工匠打造一批“死戰”字樣的木牌,掛在各部落的營寨中,作為警示。木牌上的“死戰”二字,雖為草原文字,卻仿照了德勝門大旗上的字體——那是一種帶著韌性的筆畫,像極了吳軍士兵裹傷築防的姿態。

半月後,可汗收到從中原傳來的消息:李嵩因“通敵謊報”被大吳皇帝貶為庶民,戶部侍郎因“克扣糧餉”被斬,那“死戰之將”謝淵)被加封為少保,繼續鎮守德勝門。他看完消息,將信紙燒掉,對身邊的侄子說:“你看,中原皇帝雖有昏聵之時,卻也懂‘賞罰分明’。那‘死戰之將’若在草原,必是最勇猛的部落首領。”侄子點頭:“叔父說得是,下次若再與他交戰,我定要與他單打獨鬥,一較高下!”可汗笑了:“好誌氣,但記住,對付死戰之將,需用智,而非勇。”

他走到帳外,望著南方的天際,那裡是德勝門的方向。風從南方吹來,帶著中原的氣息,他仿佛又看到了那屍積如山的戰場,聽到了那“死戰”大旗在風中的獵獵聲。“漢有死戰之將……”他再次感歎,這句話,將成為他餘生征戰中,最深刻的記憶。

片尾

草原的晨光灑在瓦剌部落的營寨上,木牌上的“死戰”二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可汗坐在虎皮椅上,翻閱著新的偵查報告——報告中說,德勝門的吳軍正在修複城防,神機營的火器又添了新的樣式,百姓們自發地為士兵送糧送水。

他放下報告,對身邊的將領說:“看來,那‘死戰之將’不僅會打仗,更會安撫民心。這樣的對手,才值得我們敬畏。”將領道:“可汗,我們真的三年不南下嗎?”可汗點頭:“三年之內,我們要改良軍備,訓練士兵,更要摸清中原的虛實。三年之後,若那‘死戰之將’還在,我們再堂堂正正地打一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帳外,部落的孩子們正在玩耍,有的拿著木刀木槍,模仿著吳軍的操練動作——他們聽著德勝門的故事長大,早已把“死戰”二字刻進了心裡。可汗望著孩子們,嘴角露出一絲笑容:草原的未來,需要這樣的敬畏之心,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風從草原吹過,帶著青草的香氣,也帶著遠方德勝門的記憶。可汗知道,這次退兵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一場關於“敬畏”與“成長”的開始,一場關於草原與中原的,漫長博弈的開始。

卷尾語

瓦剌可汗德勝門退兵六時辰,非僅“畏戰避鋒”之選,實為“戰略權衡、虛實判斷、敬畏精神”的成熟決策。從倚信內奸情報的自信,到親見屍山築防的震驚;從審訊細作識破謊言的警醒,到權衡利弊決定退兵的理性;從連夜拔營的有序,到歸草原後立牌警示的反思,可汗之心路,映照著“死戰精神勝於堅城火器”的戰爭真理。

此退兵之事,有三重曆史啟示:

其一,“精神戰力”的不可替代性——吳軍雖糧儘疲弊,卻因“死戰之將”的引領與“死戰精神”的凝聚,形成比城防、火器更強大的威懾力,迫使可汗放棄攻城,印證“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毅”;

其二,“情報真偽”的戰略價值——內奸的虛假情報險些誤導可汗,親見偵查才還原真相,凸顯“實地勘察優於紙上情報”,為後世征戰提供“不信虛言、重實據”的鏡鑒;

其三,“吏治腐敗”的雙重影響——李嵩門生通敵謊報,既暴露大吳吏治之腐,卻也因可汗識破謊言而反成“退兵誘因”,顯“腐敗雖可乘,卻難敵死戰精神”的辯證邏輯。

然草原與中原的博弈未止:可汗歸草原後整頓軍備、敬畏死戰,為日後南下埋下伏筆;大吳雖退敵,卻仍需肅清舊黨、鞏固邊防,防瓦剌卷土重來。但此次退兵的核心意義,在於彰顯“死戰精神”的永恒價值——它非僅屬於戰場,更屬於一個王朝的骨氣與民心。德勝門的屍山會被清理,城防會被修複,而“死戰”二字所代表的韌性,將永遠刻在大吳的國運裡。

可汗的“漢有死戰之將”一語,終將成為跨民族的戰爭共識,載於草原《征戰錄》與大吳《兵誌》,警示後世:堅城可破,火器可敵,唯“死戰精神”不可摧;吏治可腐,情報可欺,唯“民心死戰”不可擋。此乃德勝門退兵留給曆史的,最深刻的啟示。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鋼鐵洪流開荒異世界 剛重生,就被不孝子孫送去聯姻 興安嶺獵王 高武:氪金加點,你全加體魄了? 重生後,我靠撿男人還十億債 我,釣魚佬:上來的魚超值錢 八零老太有空間,奪回氣運成團寵 喜羊羊之青七向榮 鄉野神醫,逍遙快活 成為大佬從修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