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淵立刻明白,這兩萬兩定是劉煥借“修繕府衙”之名,送給李嵩舊部的好處費。他命人即刻調取應天府的賬目,並命秦飛前往應天府核查。三日後,秦飛回報:“大人,應天府知府承認收受兩萬兩白銀,稱是劉煥讓他‘暫存’,以備日後李嵩複職之用。”
謝淵將證據呈給蕭櫟,蕭櫟震怒:“李嵩雖已降職,竟還敢暗中聯絡舊部,圖謀不軌!傳旨,將應天府知府革職下獄,李嵩降為庶民,流放遼東,永不錄用!”
處置完李嵩舊部,謝淵繼續推進《糧餉撥付條例》的修訂。期間,禮部尚書王瑾曾找到他,希望能在條例中加入“文臣可參與軍餉調度決策”的條款,謝淵欣然同意:“文臣的智慧與經驗,對軍餉調度至關重要,理應參與決策。但前提是,必須堅守‘專款專用、不得挪用’的原則,若有違反,無論文武,一律嚴懲。”
王瑾對謝淵的公允十分敬佩:“謝大人所言極是,臣定會全力支持條例的推行。”
在謝淵的努力下,《糧餉撥付條例》於半月後修訂完成,呈給蕭櫟禦批。蕭櫟看後,讚不絕口:“此條例兼顧文武職責,既保證了軍餉的及時撥付,又加強了監督核查,可頒布全國推行。”
條例頒布後,謝淵命禦史台派專人進駐戶部、兵部,監督條例的執行情況。不出一月,效果便已顯現:邊軍糧餉撥付從未再延誤,克扣現象也大幅減少;地方官員因懼怕玄夜衛的核查,不敢再擅自挪用軍餉。
宣府衛總兵李默送來書信,稱“士卒已穿上新冬衣,糧餉充足,士氣高漲,瓦剌遊騎不敢再輕易襲擾”。謝淵讀著書信,心中十分欣慰。他將書信呈給蕭櫟,蕭櫟笑道:“謝卿,若不是你力排眾議,修訂條例,邊軍不知還要受多少苦。你真是大吳的柱石啊!”
謝淵躬身道:“陛下過獎,這是臣的本分。隻是條例雖好,仍需長期監督執行,不可有絲毫鬆懈。”
“你說得對。”蕭櫟點頭,“朕命你兼任‘糧餉督查使’,全權負責條例的監督執行,若有違反者,可先斬後奏。”
謝淵連忙推辭:“陛下,臣已掌兵部與禦史台,若再兼任督查使,權柄過重,恐遭非議。懇請陛下另選賢能。”
蕭櫟沉吟片刻:“既如此,朕命秦飛兼任督查使,受你節製,這樣既避免你權柄過重,又能保證監督力度。”
謝淵躬身道:“陛下聖明。”
此後,謝淵與秦飛密切配合,定期巡查各地糧餉撥付情況,嚴厲懲處違反條例的官員。半年內,共查處克扣、挪用軍餉的官員二十餘人,其中不乏三品以上的地方大員。朝野上下震動,再也無人敢輕視《糧餉撥付條例》。
一日,謝淵在巡查途中,遇到一群流民,為首的老者跪地哭訴:“大人,我們是從山西來的,家鄉遭了旱災,官府不僅不賑災,還克扣朝廷撥付的賑災銀,我們實在活不下去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謝淵心中一沉,立刻命人前往山西核查。經查,山西巡撫與布政使勾結,克扣賑災銀五萬兩,中飽私囊。謝淵將證據呈給蕭櫟,蕭櫟下旨將二人革職下獄,抄沒家產,追回的賑災銀全部用於安撫流民。
此事過後,謝淵意識到,不僅軍餉需要監督,賑災銀、河工銀等專項款項也存在克扣風險。他再次向蕭櫟奏請,將《糧餉撥付條例》的監督範圍擴大到所有專項款項,蕭櫟準奏。
隨著監督範圍的擴大,朝堂的吏治愈發清明。蕭櫟對謝淵更加信任,許多重大事務都交由他處理。謝淵卻始終保持謙遜,遇事必與群臣商議,從不獨斷專行。
一日,蕭櫟召謝淵入宮,商議“是否與瓦剌開通互市”之事。蕭櫟道:“瓦剌遣使稱,願以馬匹、皮毛換取我朝的絲綢、茶葉,開通互市對雙方都有利。但朕擔心,瓦剌會借互市刺探我朝軍情。”
謝淵道:“陛下擔憂有理。開通互市可以,但需製定嚴格的規定:互市地點限定在邊境指定城鎮,瓦剌商人需持官方頒發的‘互市憑證’方可入內;嚴禁向瓦剌出售鐵器、火器等軍用品;互市期間,由邊軍與玄夜衛聯合巡邏,防止瓦剌間諜混入。”
蕭櫟點頭:“準奏。此事就交由你負責,務必製定周密的互市章程。”
謝淵領旨後,立刻召集兵部、禮部、戶部的官員,製定互市章程。期間,有官員提議“向瓦剌收取高額關稅,以充實國庫”,謝淵否決道:“互市的目的是安撫瓦剌、穩定邊境,而非斂財。關稅應適中,既能體現大吳的優待,又不至於讓國庫虧損。”
在謝淵的主持下,互市章程很快製定完成。瓦剌對此十分滿意,互市開通後,邊境貿易繁榮,雙方再未發生大規模衝突。
然而,平靜的表麵下,仍有暗流湧動。玄夜衛查到,前定國公蕭策的舊部仍在暗中聯絡瓦剌,試圖破壞互市,顛覆朝廷。謝淵命秦飛加強對舊部的監控,同時命李默、嶽謙加強邊防線的布防,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故。
蕭策舊部果然在互市城鎮製造騷亂,殺害瓦剌商人,嫁禍給大吳守軍。瓦剌可汗震怒,揚言要斷絕互市,再次興兵犯邊。
消息傳來,朝堂一片嘩然。部分文臣提議“嚴懲守軍,向瓦剌道歉”,以平息事端;武將則主張“出兵討伐瓦剌,彰顯大吳威嚴”。
蕭櫟召集群臣商議,謝淵出列道:“陛下,騷亂絕非守軍所為,定是蕭策舊部故意挑撥。若嚴懲守軍,會寒了將士之心;若貿然出兵,會讓瓦剌有機可乘。臣懇請陛下命秦飛即刻緝捕蕭策舊部,查明真相,同時遣使向瓦剌可汗說明情況,出示證據,以安撫其情緒。”
蕭櫟點頭:“準奏。謝卿,遣使之事就交由你負責。”
謝淵領旨後,立刻命秦飛率玄夜衛緝捕蕭策舊部。秦飛不負所望,很快將主謀抓獲,查明了騷亂的真相。謝淵親自撰寫國書,派遣使者前往瓦剌,向可汗出示證據。瓦剌可汗得知真相後,十分愧疚,不僅沒有斷絕互市,還遣使向大吳道歉,贈送了一批良馬。
騷亂平息後,蕭櫟對謝淵讚不絕口:“謝卿,此次若不是你處置得當,邊境又將陷入戰火。你真是朕的左膀右臂啊!”
謝淵躬身道:“陛下過獎,這是臣的本分。隻是蕭策舊部仍未徹底肅清,仍是朝廷的隱患。臣懇請陛下命秦飛加大搜捕力度,務必將舊部一網打儘。”
蕭櫟準奏:“朕命你全權負責搜捕事宜,若有需要,可調動京營兵力。”
在謝淵的指揮下,秦飛率玄夜衛曆時三月,終於將蕭策舊部全部抓獲,徹底肅清了這一隱患。邊境恢複了平靜,互市繼續繁榮,大吳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安定時期。
謝淵奉命前往江南巡查賑災銀的發放情況。江南剛遭過水災,朝廷撥付了十萬兩賑災銀,用於安撫流民、修繕房屋。謝淵抵達江南後,沒有先去巡撫衙門,而是直接深入災區,走訪流民。
流民們告訴謝淵,賑災銀隻發放了半數,餘下的被江南巡撫與知府克扣;修繕房屋的木料、磚瓦也被官員以次充好,從中牟利。謝淵心中震怒,立刻命人調取賑災銀賬目,並命秦飛的手下暗中核查。
經查,江南巡撫與知府果然克扣賑災銀五萬兩,將劣質木料、磚瓦賣給流民,從中賺取差價。謝淵將二人革職下獄,追回克扣的賑災銀,重新購置優質木料、磚瓦,組織流民修繕房屋。
流民們對謝淵感恩戴德,紛紛稱他為“青天大老爺”。謝淵卻隻是道:“這是朝廷的恩典,也是官員的本分。若有官員再敢克扣賑災銀,定嚴懲不貸。”
巡查期間,謝淵還發現江南的漕糧運輸存在漏洞,部分官員與漕運商人勾結,虛報漕糧數量,克扣漕糧。他將此事上報蕭櫟,蕭櫟命他順便整頓漕運。謝淵製定了《漕運整頓條例》,加強對漕糧運輸的監督核查,嚴懲虛報、克扣漕糧的官員與商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經過整頓,江南的漕運恢複了正常,漕糧運輸的效率大幅提高,再也沒有出現虛報、克扣的現象。
返回京師後,謝淵將江南巡查與漕運整頓的情況向蕭櫟奏報。蕭櫟十分滿意,欲加賞謝淵,卻被謝淵再次推辭:“陛下,江南之事與漕運整頓,都是臣的本分,無需賞賜。若陛下真想獎賞臣,就請陛下下旨,加強對地方官員的考核,從源頭上杜絕貪腐。”
蕭櫟點頭:“你說得對。朕命你牽頭,修訂《官員考核條例》,加強對地方官員的考核與監督,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職或罷官。”
謝淵領旨後,立刻召集吏部、禦史台的官員,修訂《官員考核條例》。條例修訂期間,他多次深入地方,了解官員考核的實際情況,確保條例的可行性與公正性。
片尾
《官員考核條例》修訂完成,頒布推行。條例規定,地方官員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內容包括“政績、清廉、民生”等方麵,由吏部與禦史台聯合考核,考核結果直接與官員的升降掛鉤。
條例推行後,地方官員的積極性大幅提高,貪腐現象進一步減少,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大吳的國力日益強盛,邊境穩固,吏治清明,呈現出一派盛世景象。
謝淵站在太和殿的丹墀下,看著蕭櫟接受群臣的朝賀,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那些陣亡的士卒、受苦的百姓,終於能過上安穩的日子。但他也清楚,朝堂的博弈從未停止,新的挑戰仍會出現。他將繼續堅守初心,以一身孤直,守護好大吳的江山與百姓,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卷尾語
文華殿文臣發難一案,以劉煥“譏文臣無用”的質問始,以《糧餉撥付條例》的頒布終,實為謝淵在“文武製衡”的朝堂生態中,既堅守原則又兼顧平衡的典型博弈。他未墮入“文武對立”的陷阱,而是以“士卒為邊防根本”為核心,既承認文臣統籌之責,又以確鑿證據揭出部分文臣失職之實,最終借帝王權威推動製度完善,實現了“個案糾偏”到“體係防弊”的升華,暗合明代“於謙協調文武、整飭軍餉”的曆史智慧。
從心理與策略維度觀之,謝淵的應對展現了“剛柔並濟”的政治成熟:麵對發難時的冷靜克製,避免激化矛盾,是為“柔”;拿出軍餉賬簿、玄夜衛密報等鐵證時的堅決果敢,是為“剛”;接受王瑾“文臣參與決策”的提議,是為“平衡”;推動條例覆蓋所有專項款項,是為“長遠”。這種特質讓他在文臣環伺、舊黨暗絆的困境中,不僅洗清自身嫌疑,更借機完善了多項製度,其影響遠超“口舌之爭”。
《大吳名臣傳》載:“淵於文華殿力駁文臣之難,非為爭勝,實為士卒請命、為製度立規,終使糧餉不濫、吏治日清,時人謂之‘謝公持衡’。”此案印證了“朝堂和諧不在無爭,而在爭而有道”的真理——文武之爭本為封建官僚體係的常態,關鍵在於是否以“社稷為重”。謝淵的勝利,非個人之勝,而是“公道”與“製度”之勝。
文華殿的杯盞聲早已消散,但謝淵在宴間留下的“文武同撐社稷”的理念,以及由此催生的《糧餉撥付條例》《官員考核條例》等製度,卻成為大吳盛世的基石。這提醒後世:朝堂之上,唯有摒棄門戶之見,各司其職、各儘其責,方能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