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常務代表幾乎從來沒有來過狀元樓這樣高檔的酒樓吃飯,這樓原是德安城裡最金貴的去處,往日裡隻有楚王的幕僚、府衙的官員或是富商大賈才敢踏足,如今卻被一群“泥腿子”“手藝人”占了主廳,連樓裡伺候的夥計都忍不住偷偷打量——農會長老周老栓,粗布短褂的領口還沾著秋收時的泥點,手裡攥著個磨得發亮的銅煙袋,腳剛跨過門檻就趕緊收住,低頭蹭了蹭鞋底的泥,生怕弄臟了地上鋪著的紅絨地毯;工會代表張鐵山,靛藍工裝上的針線痕跡還清晰可見,他盯著廳裡雕著花紋的木柱看了半晌,又伸手摸了摸頭頂掛著的水晶燈,小聲跟身旁的鐵匠鋪夥計嘀咕:“這燈咋這麼亮?得費多少油啊?”
主廳中央擺著五張圓桌,桌上鋪著雪白雪白的桌布,邊緣垂到地上,幾位長老剛坐下,就趕緊把腳往後縮,生怕踩臟了布角。桌上的餐具更是讓他們開了眼——白瓷盤上描著青花紋,銀質的筷子捏在手裡沉甸甸的,連盛醋的小碟子都是琉璃做的,透著淡綠色的光。周老栓拿起銀筷子翻來覆去地看,又悄悄湊到鄰座的農會代表耳邊:“這玩意兒要是丟了,俺白乾一年都賠不起吧?”話音剛落,就被旁邊的工商聯合會代表李茂林笑著拍了下肩膀:“周老哥放心,今日這宴,是為咱們德安自治慶功,儘管放開吃!”
不多時,夥計們端著菜陸續上桌,先上的是一盤油光鋥亮的烤雞,金黃的雞皮上撒著芝麻,熱氣裹著香味直往人鼻子裡鑽。幾位農會長老眼睛都亮了,卻沒人先動筷子——往年隻有過年時才能聞著點肉味,如今這麼大一隻雞擺在麵前,反倒有些拘謹。張鐵山見狀,拿起銀筷子夾了一塊雞腿,往周老栓碗裡一放:“周老哥,咱現在是德安的當家人,吃這口肉是應得的!”說著自己也夾了一塊塞進嘴裡,邊嚼邊點頭:“比俺們工坊過年分的肉還香!”
緊接著,紅燒魚、燉肘子、清蒸蝦接連上桌,每道菜都做得精致講究。有位來自偏遠山村的農會長老,從沒見過清蒸蝦,盯著盤子裡紅彤彤的蝦看了半天,試探著伸手想去剝殼,又想起在樓裡不能太隨意,趕緊把手縮了回去。旁邊的獨立營軍官長老見狀,笑著拿起一隻蝦,演示著剝殼:“王老哥,這蝦得這麼剝,裡麵的肉嫩著呢!”說著把剝好的蝦肉放進他碗裡,那位長老連忙道謝,小心翼翼地把蝦肉放進嘴裡,眼睛瞬間彎了起來:“這玩意兒比河裡的小魚好吃多了!”
酒過三巡,長老們漸漸沒了起初的局促。周老栓端著酒杯站起來,粗啞的嗓子在廳裡回蕩:“俺活了五十多年,從沒進過這麼好的酒樓,更沒吃過這麼香的菜!這都是咱德安自治的好處,往後咱得更用心,讓村裡的百姓都能過上這樣的日子!”話音剛落,張鐵山也跟著站起來,舉起酒杯:“周老哥說得對!咱工會的弟兄們,往後也得好好乾,讓工坊的夥計們都能頓頓有肉吃!”
一時間,廳裡的碰杯聲、說笑聲此起彼伏。有的長老邊吃邊聊著重修村裡水渠的事,有的則商量著怎麼給工坊添新設備,連最拘謹的幾位長老,也放開了手腳,拿著銀筷子大口吃著菜,偶爾還會跟鄰座的人碰個杯。樓外的夜色更濃了,走馬燈還在轉,樓內的燈光映著一張張滿是笑意的臉,這頓在狀元樓的宴席,不僅是對他們連日辛勞的犒勞,更像是一顆定心丸——讓這些來自底層的長老們真切地感受到,屬於他們的好日子,真的來了。
德安地區正式進入冬季了,各地農會利用枯水期開始興修水利,獨立營分成很多小隊下到各鄉的農會,對民兵進行軍事訓練,遇到好的苗子就直接調走,這讓獨立營的很多新兵的身體素質都要比老兵好,德安新政權處在官兵的包圍之中,隨時要防止官兵過來圍剿,獨立營的總兵力達到一萬人,糧草充足,有自己的兵工廠,鐵臂複合弩能達到人手一把,刀槍鎧甲也都是用純鋼打造,淘汰下來的鎧甲都發給下麵的民兵,趙連城率領三千人駐守孝感縣城,防止武昌的黃得功來攻,趙虎子率領三千人馬駐守隨州,防止襄陽的秦翼明來犯,孫鐵臂駐守德安府城,隨時對兩地支援,從目前的形勢看,獨立營要守住自己的地盤短時間是沒有問題,除非朝廷調集全部力量來攻,沒有了外部壓力,下一步就要發展軍工,支持其他義軍。
原德安知府刑祚昌和原漢陽知府劉養貞成了我的專用書辦,這兩人自命清高,一般也不主動和我說話,到年底了手頭的事情都走上正軌,我也有閒暇去街上逛逛,看看民生,老百姓的生活狀態,臘月的德安府,寒風掠過城牆,卻擋不住城裡的熱鬨勁兒。南門外的碼頭邊,貨船首尾相接,桅杆如林,搬運工喊著號子將布匹、糧食、鐵器搬上岸,腳夫們推著獨輪車穿梭其間,車轍在積雪裡壓出深淺不一的紋路;沿街的商鋪掛著嶄新的幌子,酒肆裡飄出的米酒香、鐵匠鋪傳來的鍛打聲、綢緞莊夥計的吆喝聲混在一起,成了德安府最鮮活的冬日圖景。
行政院的議事廳裡,炭火盆燒得正旺,銅壺裡的茶水咕嘟作響。原德安知府刑祚昌捧著剛整理好的《德安十二月民生冊》,指尖在“糧產增三成”“商戶增百五十家”“佃戶存銀超往年五倍”的字樣上反複摩挲,花白的胡須下,眼神比往日多了幾分明亮。他側身對身旁的原漢陽知府劉養貞低聲感歎:“往日德安遭匪患、受地主盤剝,百姓流離;如今不過半載,竟有這般生機,真是未曾想過。”
待我落座,刑祚昌當即起身,雙手將冊子遞上,語氣懇切:“大人治理德安,讓百姓衣食無憂,可‘倉廩實’後需‘知禮節’。如今城鄉孩童多在街頭嬉鬨,成年百姓雖能算賬謀生,卻不識大義、不明是非,長此以往,恐難守這份興旺。臣懇請大人恢複教育,建學堂、聘先生,開啟民智,方能讓德安長治久安。”
喜歡明末少年請大家收藏:()明末少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