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和縣最大的底氣在什麼地方?”
黎衛彬確實被年家華的這個問題問住了。
關於這個問題他並不是沒有考慮。
如果沒有考慮的話,在鬆和縣的發展過程中,他這個書記固然有絕對的掌控權,但是也不可能為了麵子工程去強行推動這個工作賺吆喝。
但是一時半會要他立馬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黎衛彬反而變得謹慎起來。
鬆和縣最大的底氣究竟在哪兒?
在他看來,
一方麵在於鬆和已經完成了基礎的產業布局,也找準了發展的方向。
另一方麵在於鬆和縣已經通過這幾年的改革和產業調整,完成了基礎的資源積累。
但是既然年家華如此鄭重其事,那就說明自己的這個看法恐怕會比較片麵,並沒有捕捉到關鍵的信息在哪裡,甚至有些太過於想當然。
也可以換一句話說。
他黎衛彬的想法太大了!
一個鬆和縣,未必就真的能夠讓省裡和市裡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你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
“官場上聰明人很多,但是糊塗蛋更多,明白人反而很少。”
“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是一個新東西,而是一套成熟的發展理論體係,但是為什麼這麼多年真正搞成功的地方不多?”
“不是其他人比你黎衛彬蠢,而是有更加複雜的因素。”
“想不明白這個問題,鬆豐經濟一體化就是一個大餅,看似誘人,但是看不見摸不著。”
黎衛彬聞言趕緊答應下來。
年家華畢竟所處的層次和地位都不一樣。
正所謂高屋建瓴,看到的東西也跟自己眼裡看到的有所不同。
有時候眼光並不決定能力,自己掌握著大勢,但是卻並不意味著能力和思想會出現質的飛躍。
想達到這個層次,他黎衛彬同樣需要通過積累大量的執政經驗去開拓視野,提升能力。
不過就在這時候。
年家華的話鋒卻再次一轉道:
“你跟學成走的路不同,沉下心來在鬆和多乾幾年,把這一步走紮實了,未來的路還很長。”
“眼光不要局限於一個鬆和,而是要放眼整個江南。”
沒有跟黎衛彬繼續聊下去,年家華提點了幾句就結束了這次通話。
但是黎衛彬並不知道。
此刻在位於昌江市委的辦公室裡,放下手機,年家華狠狠地吸了口煙,眉眼間早就已經有一絲期許之色爬了上來。
其實包括黎衛彬在內,很少有人能看得出來。
他這一次調任副書記,雖然看似無限風光。
但是其實很多事情已經是人力不可為了,在副書記這個位置上,他年家華已經沒有太多進步的空間。
說到底,江南還是過於人才凋零了一些。
劉文正已經老了,哪怕是在秦西,恐怕也隻有幾年的時間。
鐘貴恒雖然仍然處於盛年之際,但是在江南這個地方有洪建軍的壓製,他未來超過劉文正的機會並不大。
後來的乾部裡麵,陳正清受困於淮陽,將來出頭的機會很少。
眼下的江南官場,儼然已經到了一個青黃不接的時候。
黎衛彬是一個好苗子。
不管是潛力還是眼光都遠超兒子年學成。
但是能力是沒有最大值的,潛力在變成成績之前也僅僅隻是潛力。
鬆和縣這個地方,能夠給黎衛彬沉澱出很多東西。
隻要能在鬆和縣完成能力和思想上的轉變,十年後黎衛彬未必就不能走到陳正清所處的位置。
一旦處於同樣的這個位置,相較於陳正清,黎衛彬的年齡優勢太大了。
他們江南,未必就不能再出一個何方舟那樣的人物。
……
四月中旬。
一直到4月20號這幾天。
出任縣委書記以來,黎衛彬首次對鬆和縣的各項工作進行了大規模的調研。
這次調研的重點是縣城的各個機關部門。
調研中,黎衛彬通過乾部約談和實地考察的方式,對各個部門的工作情況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摸底,重點是督促工作責任落實的問題。
與此同時。
黎衛彬還親自走訪和調研了幾個鄉鎮的工作。
在這一輪工作調研中,黎衛彬多次強調了發展的主動性問題。
然而對於這些更偏向於常態化的工作,鬆和縣官場卻格外地關注黎衛彬最近提出的一個組織人事觀點。
4月17號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