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改良了張老頭鐵匠鋪裡的那台老舊風箱。
不僅讓張大山換來了急需的鐵料和鐵匠的鼎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那呼呼作響、火力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的爐火,也為他接下來想要打造的“利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解決了鐵匠這邊的關節,張大山沒有片刻耽擱。
他心裡惦記著的頭等大事,便是儘快弄出一把真正好用的犁來。
家裡那五畝劣田,石頭多,土質硬。
靠著那幾把破鋤頭和鏽鐮刀去開墾,簡直是愚公移山,事倍功半。
想要提高效率,想要真正在那片土地上種出糧食來,一把得心應手的犁,是必不可少的。
直轅犁沉重無比,轉向困難,遇到石塊更是容易損壞犁頭。
往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隻能在地上劃拉出淺淺一道溝,根本達不到深耕的要求。
長此以往,彆說提高產量,就是維持基本的耕作都難。
張大山不止一次看著兒子們累得像牛犢子一樣喘著粗氣,卻隻翻出巴掌大一塊地而心疼。
他腦海中,《天工開物·乃粒》篇中關於“曲轅犁”的記載,變得越來越清晰。
“江東犁,轅有曲者……利於轉向。”
“耕小塊田地,非此不可。”
書中甚至還配有簡易的圖樣,清晰地展示了其與直轅犁不同的結構特點。
曲轅犁的關鍵在於那個彎曲的犁轅和可以調節的犁壁。
這使得犁身更短小輕便,便於在小塊田地和坡地上靈活轉向。
同時,可以通過調整犁評連接犁轅和犁底的部分)來控製耕地的深淺。
這對於他們家這片地形複雜、土層深淺不一的劣田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做的神器。
必須把它造出來。
他立刻行動起來。
他先是去後山,仔細搜尋合適的木材。
製作犁轅需要堅韌且帶有一定天然弧度的硬木。
犁底和犁評則需要耐磨損的材質。
他和鐵牛、石頭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才勉強找到幾根符合要求的、歪七扭八的柞木和榆木。
木材找回來後,便是最關鍵的加工環節。
他帶著木料和自己畫的更詳細的圖紙,再次找到了鐵匠張老頭。
“鐵山叔,還得麻煩您老。”
張大山這次的態度更加熟絡和尊敬。
張老頭正在爐火旁淬煉著一把柴刀,看到張大山又來了,隻是抬了抬眼皮。
“又是啥新名堂?”
自從上次見識了張大山改良風箱的本事後,他對這個侄子的態度已經大為改觀,雖然嘴上還是不饒人,但眼神裡已經沒了之前的輕視。
“想請叔您幫俺打個好犁頭。”
張大山將圖紙攤開,“還得做幾個這樣的鐵片,用來加固木頭連接的地方。”
他指著圖紙上犁的關鍵部位。
這次他設計的犁頭,不僅要求更加鋒利耐磨,形狀也與傳統的直轅犁犁頭略有不同,更適合破土和翻土。
張老頭拿起圖紙,湊到油燈下仔細看了半天。
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
“你小子這犁……有點意思。”
他看明白了其中的結構,不由得嘖嘖稱奇。
“這彎彎繞繞的,能好用?”
雖然覺得新奇,但他還是有些懷疑。
“好不好用,試試就知道了。”
張大山笑道,“叔您就照著這圖樣打,保準沒錯。”
“行。既然你小子敢想,俺老頭子就陪你瘋一把。”
張老頭把圖紙往旁邊一放,抄起火鉗,“鐵料還是用那些廢鐵?”
“嗯。先用著。要是效果好,下次俺想法子弄點好鐵來。”
張大山點頭。
有了上次改良風箱的“技術入股”,張老頭這次乾活明顯痛快多了。
他親自挑選了幾塊相對厚實的廢鐵料,放入爐火中煆燒。
爐火在雙動風箱的加持下,燃燒得異常旺盛,將鐵塊燒得通紅透亮。
張老頭揮舞著鐵錘,叮叮當當,火星四濺。
他多年的打鐵經驗和精湛手藝,此刻展露無遺。
張大山和鐵牛則在一旁幫忙拉風箱、遞工具,打著下手。
石頭也看得目不轉睛,努力記下每一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