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種植計劃安排得井井有條,充分考慮了各種作物的習性和土地的條件。
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農夫憑經驗種地的範疇,帶著明顯的現代農業規劃色彩。
“肥料方麵,”他指了指屋後那個正在緩慢發酵的堆肥坑,“第一批肥還沒完全漚熟,量也不夠。”
“但咱們可以先緊著水稻田和菜地用。”
“其他的地,等後續的肥跟上了再補。”
“播種的方式也要改改。”
“不能像以前那樣一把撒下去就不管了。”
“得開溝條播,或者點播,保證間距,方便後麵除草、間苗。”
“種子也要精挑細選,把那些癟的、小的都挑出去,留下飽滿的、壯實的……”
他將自己能想到的、適用於當前條件的各種增產措施,都一一交代清楚。
王氏和幾個大點的孩子都聽得格外認真。
雖然很多“新名詞”、“新方法”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們能感受到,爹這次是下了大決心,要好好拾掇這幾畝地了。
他們也知道,這關係到全家人的未來。
“都聽明白了嗎?”張大山問道。
“明白了,爹。”眾人齊聲應道。
“好。那從明天起,咱們就全力投入春耕春播。”
“爭取在穀雨之前,把所有種子都種下去。”
“今年秋天,咱們爭取……打它個翻身仗。”
“好。”
一家人的眼中,都燃燒起了熊熊的火焰。
第二天一大早。
張家便全員出動,投入到了緊張而又充滿希望的春耕春播之中。
鐵牛和石頭輪流駕馭著曲轅犁和租借來的老黃牛,在那片已經翻耕過一遍的土地上,再次進行耙地和開溝。
有了之前的經驗,他們的動作更加嫻熟,效率也更高。
疏鬆平整的土地上,一道道筆直均勻的播種溝被快速地開了出來。
張大山則親自負責水稻田的最後平整和放水。
他指揮著孩子們,將第一批已經初步腐熟、呈現黑褐色的堆肥,小心翼翼地挑到田裡,均勻地撒開,再用耙子將其與表層土壤混合。
雖然這批肥料的數量有限,氣味也還帶著一絲未完全發酵的酸味。
但這畢竟是他們親手漚製的、第一份能真正“喂”給土地的“精糧”。
意義非凡。
隨後,便是播種。
王氏和花兒負責最需要細致耐心的粟米和麥子。
她們按照張大山的要求,采用條播的方式,將種子均勻地撒在犁溝裡,再用腳輕輕覆土。
石頭和小山則負責點播豆子,保證合適的株距。
就連栓子、柱子、丫丫、豆子這些小的,也都在旁邊幫忙傳遞種子,或者用小鋤頭平整地塊。
張大山則親自下到水田裡,小心翼翼地將那些珍貴的稻種,均勻地撒播在沒過腳踝的淺水中。
整個春播過程,有條不紊,忙而不亂。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