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播的農忙時節,暫時告一段落。
田地裡的禾苗正在汲取著水分和陽光,努力生長。
張大山一家的重心,也開始部分地,向著另一個重要的經濟支柱——藥材,進行傾斜。
他深知,光靠那五畝改良中的劣田,想要在短期內實現經濟上的飛躍,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青石山這座天然的寶庫,以及與趙四海建立起的穩定銷路,才是他們家目前積累財富、改善生活的關鍵所在。
但他也同樣清楚,野生藥材資源並非取之不儘用之不竭。
而且,單純依靠運氣去“撞”好藥材的方式,效率太低,風險也太大。
上次發現的可疑腳印,更是像一根刺,時刻提醒著他,潛在的競爭者可能已經出現。
想要將這條路走得更穩、更遠。
就必須告彆過去那種粗放的、機會主義的采集方式。
轉向更加係統化、更具技術含量的運作模式。
他要做的,不僅僅是采藥。
更是要“經營”藥材。
這天晚上,張大山將白天抽空繪製的幾張新的“地圖”攤開在桌麵上。
這些地圖比之前的更加詳細,不僅標注了他勘察過的地形。
還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出了各種藥材的大致分布區域,以及他判斷的生長習性如喜陽、喜陰、喜濕、喜旱等)。
這是他結合《天工開物·丹青》篇的知識、自己的實際觀察以及對石頭的考校,煞費苦心繪製出來的“尋寶圖”。
他把石頭叫到跟前。
“石頭,你看這裡。”
他指著地圖上的一片區域。
“這片向陽的陡坡,土質偏沙,咱們上次在這裡找到了不少黃芪。”
“根據書上說,黃芪喜陽耐旱,根紮得深,這種地方最適合它長。”
“還有這裡,”他又指向另一處靠近山澗的陰濕地帶,“這裡腐殖土厚,水分足,適合長那些喜陰喜濕的藥材,比如咱們上次找到的魚腥草、款冬。”
“以後咱們進山,就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了。”
“得根據想找的藥材,選擇合適的區域,有針對性地去尋找。”
“這樣才能省時省力,提高效率。”
石頭聚精會神地聽著,眼睛緊緊盯著地圖上的符號,努力將父親的話與之前的采藥經曆對應起來。
“還有,采藥的時候,不能隻顧著眼前。”
張大山繼續教導,語氣嚴肅。
“看到一株好藥材,不能把它周圍的,無論大小老嫩,全都一窩端了。”
“咱們得有‘養山’的意識。”
“像黃芪、三七這些靠根入藥的,挖的時候要儘量小心,彆傷了主根旁邊的細小側根。”
“看到太小的、年份不夠的,就彆動它,讓它繼續長。”
“挖完之後,要把土坑填好,最好再蓋上些落葉。”
“這樣既能保護藥材的根係,也能讓這片地明年還能繼續長出好藥來。”
“這叫‘采大留小,采老留嫩,挖後覆土’。”
“是咱們采藥人必須遵守的規矩,也是對大山的一種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