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關於可持續采挖的理念,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可以說是石破天驚。
石頭聽得似懂非懂,但看著父親那鄭重的表情,他也知道這一定非常重要,用力地點了點頭。
“光會采還不夠,還得會加工。”
張大山又拿起幾片炮製好的黃芪片。
“你看這切片,為何要斜著切成馬蹄狀?”
“因為這樣切,斷麵積最大,藥材的有效成分在煎煮時才更容易釋放出來。”
“為何要曬乾而不是暴曬?”
“因為很多藥材裡的有效成分怕高溫,暴曬會破壞藥性。”
“為何不同的藥材,處理方法不一樣?”
“因為它們的藥性、質地、需要發揮的功效都不同。”
他開始將《丹青》篇中關於藥材陰乾、切片、蒸煮、甚至簡單去毒存性的炮製原理,用最淺顯的語言,揉碎了講給石頭聽。
這已經超出了簡單辨識的範疇,開始觸及中醫藥理論的核心了。
石頭聽得入了迷,小腦袋瓜飛速運轉著,努力理解消化著這些全新的知識。
他感覺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門,正在自己麵前緩緩打開。
為了檢驗學習成果,也為了增加家裡的儲備。
張大山決定,組織一次更有計劃性的采藥行動。
他根據地圖和時令判斷,確定了這次的主要目標是尋找更多的黃芪,以及一種在春末夏初時節藥效較好的、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的“地黃”。
他詳細規劃了進山的路線、需要攜帶的工具,除了砍刀鋤頭,他還特意讓鐵匠打製了幾個小巧的藥鋤,更適合挖掘根莖。
出發前,他還特意強調了“可持續采挖”的原則。
這一次進山,效果果然與以往不同。
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區域。
他們的搜尋不再盲目。
張大山和石頭負責仔細辨識和判斷。
鐵牛則負責開路和挖掘。
石頭在父親的指導下,實踐著“留根”、“留小”的原則。
看到年份不足或者過於幼小的藥材,即使再眼饞,也會忍住不動手。
他們甚至嘗試著,將一些挖出來的、帶有細小根芽的黃芪側根,重新埋入附近土質疏鬆的地方,希望能讓它們繼續生長繁衍。
雖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這代表著一種理念上的巨大進步。
因為目標明確,方法得當。
這一天的收獲,雖然未必比得上運氣爆棚時挖到大貨,但總體數量和質量都相當可觀。
而且,因為是有計劃的采集,他們並沒有對所到之處的藥材資源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看著背簍裡滿滿當當、種類也更加豐富的藥材。
看著石頭眼中那因為學以致用而閃爍的自信光芒。
張大山的心裡,充滿了欣慰。
藥材“規模化”的第一步,算是成功邁出去了。
而對石頭的“技術指導”,也初見成效。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