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釀酒的成功,雖然成品味道隻能算是差強人意。
但那辛辣中帶著微甜、喝下肚後暖意融融的感覺,卻給張大山一家帶來了莫大的鼓舞。
更重要的是,它驗證了《天工開物·曲糵》篇中記載的技術的可行性。
也證明了將普通糧食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的可能性。
張大山敏銳地意識到,這或許是繼藥材之後,又一條可以為這個家帶來穩定收入的“開源”之路。
當然,想要將這粗糙的米酒變成能拿出去賣錢的商品,還需要大量的摸索和改進。
但至少,方向是明確的。
而且,就算暫時不為了賣錢,光是為了改善自家的生活品質,這釀酒的活計,也值得繼續下去。
於是,在與家人商議之後,張大山決定,將釀酒作為一項常規的家庭生產活動固定下來。
一個簡陋的“家庭釀酒作坊”,便在牛棚內外悄然興建起來。
考慮到釀酒對環境,尤其是溫度和潔淨度的要求較高。
張大山並沒有將發酵的陶缸一直放在煙熏火燎的灶台邊。
他在棚屋側後方,緊挨著堆肥坑不遠處,清理出了一小塊空地。
指揮著鐵牛和石頭,用剩餘的改良土坯和木料,搭建起了一個極其簡陋、隻有半人高的小偏房。
這偏房麵積不大,隻有一個小小的門和透氣窗,但牆體厚實,屋頂也儘量鋪得嚴密。
主要是為了在發酵期間,能更好地保持一個相對恒定的、避光的內部環境。
他又去鎮上采買回來幾個大小一致、質量更好的大陶缸。
專門用來發酵和儲存酒液。
裡麵的工具,如用來蒸煮糧食的木桶、拌曲用的木盆、過濾酒糟用的細麻布袋等,也都儘量做到專用,並由王氏和花兒負責保持清潔。
製曲的技術,也在張大山的不斷試驗和改進下,日漸成熟。
他發現,嚴格控製蒸煮糧食的火候、曲藥的配比、以及發酵環境的溫濕度,對於酒曲的品質至關重要。
他還嘗試著在曲藥中加入少量自己辨識出的、具有特殊芳香或是有助於發酵的草藥,如少量的甘草、陳皮等。
雖然效果還不穩定,但似乎確實能讓酒曲的香氣更純正一些。
隨著流程的規範和技術的改進。
張家釀造出的米酒,主要是用粟米釀造的濁酒,品質也在穩步提升。
第二次、第三次開壇時,那股濃鬱的酒香明顯比第一次要醇厚了許多。
酒液的顏色依舊渾濁,但酸味減少了,甜味和酒味則更加突出。
雖然離市麵上售賣的那些清亮醇厚的佳釀還有很大差距。
但至少,已經是非常可口的、帶有獨特風味的農家自釀酒了。
釀酒的過程,也漸漸融入了張家人的日常生活。
蒸煮糧食的香氣,拌入酒曲時的特殊味道,以及那幾個大陶缸裡發酵時,偶爾從水封處冒出的、帶著甜酸氣息的咕嚕氣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