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一小把剛從山裡捋回來的、能吃的樹葉。
甚至還有個老婦人,顫巍巍地從懷裡摸出兩枚已經磨得看不清字跡的銅錢,非要塞給王氏。
對於這些,張大山大多都婉言謝絕了。
“鄉裡鄉親的,互相幫襯是應該的。東西俺們不能要。”
但若是對方實在堅持,或者送來的是些不值錢卻能看出心意的小物件,比如孩子們編的草蚱蜢,他也會讓王氏酌情收下,免得駁了對方的麵子。
在供水的過程中,張大山也會跟前來打水的村民們閒聊幾句。
問問他們家裡的情況,地裡的損失,以及對這場旱災的看法。
他不僅僅是在施舍水源。
更是在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民情,觀察人心,也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著自己的善意和……影響力。
那些曾經對張家抱有偏見,或者隻是冷眼旁觀的村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親身經曆了這場大旱的絕望,又親眼目睹了張家的慷慨和處事公道之後。
他們對張大山的看法,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原來,這個張大山,不僅僅是有本事,有脾氣。
他還有擔當,有良心。
在全村都陷入困境的時候,他沒有像劉員外那樣囤積居奇、見死不救。
也沒有像村長那樣隻會求神拜佛、束手無策。
他用自己挖出來的井,實實在在地,給了大家一條活路。
這種對比,是如此的鮮明,也如此的震撼人心。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心存感激。
那些被排除在供水名單之外的人家,尤其是老宅那邊和劉員外的幾個狗腿子。
看著彆人家都能從張家打到救命水,而自己卻隻能眼巴巴地看著,或者去更遠的地方爭搶那點渾濁不堪的死水潭。
他們心中的嫉妒和怨恨,更是如同野火般瘋長。
“憑什麼不給俺們水?”
“都是一個村的,他張大山憑什麼搞特殊?”
“肯定是記恨上次的事,故意報複咱們呢。”
“不行,這事不能就這麼算了。得去找村長說道說道。”
孫二等人,便不止一次地跑到張有德那裡去哭訴、告狀。
試圖讓村長出麵,逼迫張大山“公平供水”。
張有德對此也是頭疼不已。
他既不想得罪大多數領了張大山恩惠的村民。
也不甘心看著張大山的威望因為這口井而日益高漲,甚至超過自己。
但他又實在想不出什麼有效的辦法來製約張大山。
隻能含糊其辭地應付著,暗地裡卻也對張大山那口“獨家水源”更加眼紅和忌憚了。
就這樣,在持續的乾旱之中。
張家院門口那口日夜不息湧出清泉的深井,以及那每日早晚兩個時辰的“有限供水”。
成了青石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它像一麵鏡子,照出了人性的善惡美醜。
也像一杆秤,稱量著人心的向背離合。
那些得到救命水的村民,對張大山一家自然是感恩戴德,言語間充滿了維護和讚揚。
漸漸地,以張河、趙嬸、錢大爺等幾戶人家為核心。
村裡形成了一股雖然鬆散、但卻堅定的、支持張大山的力量。
他們在各種場合,都會主動為張大山說話,駁斥那些不實的謠言,講述張家的不易和恩情。
像一堵無形的牆,為張家擋去了不少明槍暗箭,也讓那些心懷不軌的人,不敢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