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依靠著藥材、提花精麻布、以及初步嘗試的米酒和特色醬料。
日子過得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不僅徹底擺脫了貧困,更積累起了一份在這個小山村看來頗為殷實的家底。
新蓋的院落寬敞明亮,糧倉裡堆滿了糧食,孩子們身上穿著合體的新衣,臉上洋溢著健康自信的笑容。
這一切,都源於張大山腦海中那部《天工開物》的無窮智慧,以及全家人不辭辛勞的共同奮鬥。
然而,張大山卻從未因此而滿足懈怠。
他深知,在這個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時代,任何一點技術上的領先,都可能帶來巨大的效益。
也同樣清楚,任何一項技術,都還有不斷改進和優化的空間。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架矗立在清河岸邊、為張家立下過汗馬功勞的龍骨水車。
這架水車,當初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依靠著父子幾人的摸索和鐵匠張老頭的幫助才勉強建成。
雖然成功地解決了那五畝劣田的灌溉問題,讓它們煥發了生機。
但經過這一兩年的使用,張大山也漸漸發現了不少可以改進之處。
比如,木質的軸承和鏈條,因為長時間的摩擦和水浸,已經出現了一些磨損和鬆動,導致運轉時噪音變大,阻力也增加了不少。
比如,刮板的設計還不夠完美,舀水時依舊會有一些回流和潑灑,影響了提水效率。
比如,驅動裝置雖然改成了腳踏和手搖並用,但在長時間操作時,依舊相當耗費體力,尤其是在需要大量灌溉的季節。
更重要的是,隨著家裡新購置了三畝水澆地。
以及他對原有五畝劣田進一步精耕細作、嘗試種植更耗水作物的計劃。
對灌溉用水的需求量,必然會越來越大。
原有的這架水車,在效率和耐用性上,都已經漸漸有些跟不上發展的需要了。
必須進行一次徹底的優化升級,甚至……再造一架性能更優越的新水車。
這個念頭,在張大山的心中盤旋已久。
他再次仔細研讀《天工開物·水利》篇中關於“翻車”龍骨水車)的記載。
這一次,他不再僅僅是關注其基本構造和原理。
而是將目光聚焦在了那些能夠提升效率、減少磨損、增強耐用性的細節和“進階”技術上。
書中提到了用更堅硬、更耐磨的木材製作軸承,並輔以油脂潤滑,可以大大減少摩擦阻力。
提到了通過改變刮板的形狀、傾角和與鏈條的連接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舀水並減少漏水。
提到了對鏈條的結構進行優化,采用更精密的卯榫或銷釘連接,可以使其運轉更平穩、更耐用。
甚至,書中還隱約提及了一種利用簡單齒輪進行變速或改變動力傳遞方向的“巧思”,雖然描述簡略,卻也給了張大山極大的啟發。
他將這些新的領悟,結合自己過去一年多操作水車的實際經驗,開始著手設計一套全新的、或者說是大幅優化後的水車方案。
他找來家裡最好的木料。
又去鐵匠鋪,請已經能獨立打製複雜鐵件的大兒子鐵牛,在張老頭的指導和允許下,按照自己繪製的、更加精密的圖紙,重新鍛造了一批尺寸更標準、材質也更好的軸套、銷釘、以及一些關鍵的加固鐵件。
這一次,張大山的目標,不僅僅是“能用”,更是要追求“好用”、“耐用”和“高效”。
整個優化和再造的過程,依舊是在張家的院子裡,那個日益像模像樣的“綜合工坊”裡進行的。
張大山是總設計師和技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