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張家在藥材、紡織、釀酒、製醬等多個領域的全麵開花,以及改良農具帶來的農業豐收。
這個曾經掙紮在溫飽線上的貧寒之家,如今已然是青石村乃至附近幾個村子裡都數得上的“大戶人家”了。
雖然他們依舊保持著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新蓋的房子也隻是堅固實用的改良土坯房。
但院子裡那日益增多的存糧、藥材、布匹、酒缸、醬缸,以及孩子們身上那雖然簡單卻也乾淨整齊的新衣,還有全家人臉上那份發自內心的從容和自信。
無不昭示著這個家庭正在經曆著翻天覆地的、令人矚目的深刻變化。
然而,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攤子的日益鋪開,也給張大山帶來了新的、幸福的煩惱。
那就是——管理。
以前家裡隻有一兩項營生,規模也小,他一個人憑著腦子裡的規劃和超強的精力,尚能勉強兼顧。
但現在,農業要精耕細作,藥材要持續采挖炮製,紡織作坊要趕製訂單,釀酒坊和醬坊也要保證品質和產量。
再加上孩子們的學業、技藝培養,以及日常的家庭瑣事。
各種事務千頭萬緒,錯綜複雜。
饒是張大山精力過人,也漸漸感到有些分身乏術,力不從心了。
他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要處理某一項突發問題,而忽略了對其他環節的關注。
或者因為要親自指導某個技術細節,而耽誤了對整體進度的把控。
長此以往,不僅他自己會累垮,家裡的各項產業也難以實現更高效率的協同發展。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都已經長大了。
他們不再是隻會聽從吩咐的黃口小兒。
他們在各自感興趣的領域裡,都已經展現出了不俗的天賦和能力,也積累了相當的實踐經驗。
是時候,該給他們壓更重的擔子,讓他們在更廣闊的舞台上施展才華,也為這個家的未來,培養出更多能獨當一麵的中流砥柱了。
“一人計短,眾人計長。”
“一個好漢三個幫。”
張大山深知這個道理。
他決定,要對現有的家庭生產模式進行一次徹底的“優化升級”。
從過去那種以他個人為絕對核心、事無巨細一把抓的“家長製”管理。
向著一個分工更明確、權責更清晰、協作更高效的“團隊化”運作模式轉變。
當然,這個“團隊”的核心,必須也隻能是——家人。
這天晚飯後,張大山再次將全家人都召集到了堂屋裡。
油燈的光芒雖然昏暗,卻將每一個人的臉龐都照得清晰而又鄭重。
“今天叫大家來,是想商量一下咱們家往後的行事章程。”
張大山開門見山,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鄭重。
“咱們家現在攤子越鋪越大,光靠爹一個人,肯定是忙不過來的。”
“孩子們也都長大了,有本事了,是時候該挑起更重的擔子了。”
“爹琢磨著,咱們得像個真正的‘隊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明確的活計和責任,大家各司其職,又互相配合,這樣才能把家裡的日子越過越好,把咱們的產業越做越大。”
他頓了頓,目光緩緩掃過每一個孩子。
“首先,是咱們家的根本——農活。”
“鐵牛,”他看向長子,“你性子穩,力氣大,對農活也最是上心。往後,咱們家所有田地的耕種、灌溉、田間管理、以及農具的修造和水車的維護,就都由你來總負責。爹會從旁協助你,但主要還是得靠你自己拿主意,把這‘大糧倉’給管好。”
鐵牛聞言,黝黑的臉龐微微一紅,隨即重重地點了點頭,眼中充滿了被父親委以重任的自豪和決心:“爹,您放心。俺一定把地侍弄好,讓家裡年年都有吃不完的糧食。”
“好。”張大山欣慰地笑了笑,又看向二兒子。
“石頭,你腦子活,反應快,對藥材和買賣的事也最有興趣。”
“以後,咱們家所有藥材的采挖計劃、炮製質量把控、以及與趙四海掌櫃那邊的所有交易往來,包括藥材、布匹、酒醬的銷售,以及所需物資的采購,就都交給你來打理。”
“你要學著如何評估市場行情,如何與商人談判,如何管理賬目,小山和豆子可以幫你,如何將咱們家的好東西賣出最好的價錢,也要保證咱們家能用最少的錢買到最需要的物資。”
“你就是咱們家的‘大掌櫃’了,責任不輕啊。”
石頭聽得眼睛發亮,小臉上滿是躍躍欲試的興奮:“爹,您就瞧好吧。俺保證把這買賣做得紅紅火火,給家裡掙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