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距離那場讓整個青石村幾乎元氣喪儘的百年大旱,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
去歲那令人絕望的焦土、乾涸的河床、以及彌漫在村莊上空的饑餓與死亡陰影,似乎已經漸漸遠去。
在雨水的滋潤下,土地重新變得濕潤,山林也恢複了往日的蔥鬱。
再加上村民們自己勒緊褲腰帶,上山挖野菜的苦苦支撐。
青石村,總算是從那場巨大的災難中,勉強緩過了一口氣,沒有徹底崩潰。
然而,緩過氣來,不代表恢複了元氣。
大旱帶來的創傷是深重的。
絕收的田地意味著家家戶戶都耗儘了存糧和種子。
渴死的牲畜更是讓許多家庭失去了重要的勞動力和財產。
雖然新的一年裡,村民們都在拚命地墾荒、播種,試圖挽回損失。
但缺乏種子、肥料和得力農具的現實,使得恢複過程異常緩慢和艱難。
放眼望去,村裡大部分人家的日子,依舊過得緊緊巴巴,捉襟見肘,隻是從之前的“瀕臨餓死”變成了“勉強糊口”而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西頭張大山家那日益興旺、蒸蒸日上的景象。
經過又一年多的發展和積累。
八畝良田在曲轅犁、水車、堆肥和精耕細作之下,獲得了遠超旁人的豐厚收成,糧倉裡堆滿了各種糧食,早已實現了自給有餘。
藥材生意因為品質優良、供貨穩定,與趙四海的合作日益緊密,利潤也水漲船高。
花兒的紡織作坊,出產的提花精麻布已經成了趙氏商行的搶手貨,訂單絡繹不絕。
栓子釀造的“青石春”米酒和製作的各色醬料,也憑借其獨特的風味和優良的品質,開始在臨水鎮乃至縣城打開了銷路,供不應求。
鐵牛的打鐵手藝日益精湛,不僅能修造家中所有工具,甚至開始嘗試打造更複雜的部件。
柱子的木工活也越來越像樣,新家裡的家具日益完善,各種作坊的器具也由他包攬。
小山的學業更是沒有落下,據說已經準備參加明年的童生試了。
就連丫丫和豆子,也都在各自的領域裡發光發熱。
整個張家精神麵貌更是煥然一新,充滿了自信和活力。
這種強烈的對比,自然讓張大山在村裡的威望,達到了一個新的、幾乎無人能及的高度。
村民們看他的眼神,早已從最初的同情、後來的羨慕嫉妒,變成了如今的深深的敬佩和依賴。
而隨著自家實力的日益壯大,張大山心中那個“兼濟鄉鄰,發展村莊”的念頭,也再次不可抑製地浮現了出來,並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他看著那些依舊在貧困線上掙紮的鄉鄰,看著這個死氣沉沉、缺乏活力的村莊。
他知道,若是能將自己掌握的一部分技術和資源分享出來,帶領大家一起找出路。
或許真的能改變這個村莊的命運。
而且,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個整體富裕、穩定、和諧的村莊環境,對於他自家未來的發展和安全,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這個想法,也得到了身邊一些人的印證和推動。
張河、錢大爺等人,不止一次地在他麵前提及,希望他能出來“領個頭”,帶著大家夥兒乾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