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周先生,在最近的交談中,也似乎有意無意地鼓勵他:“大山,你如今根基已穩,聲望日隆,或可慮及鄉梓福祉,行些力所能及之善舉,亦不失為大丈夫所為。”
似乎,一切條件都在指向一個方向——是時候,該由他張大山站出來,為這個村莊的未來,做點什麼了。
然而,每當這個念頭變得熾熱,幾乎要付諸行動的時候。
張大山那顆冷靜理智的頭腦,卻又會立刻給他潑上一盆冷水。
發展村莊?
談何容易。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得令人心寒。
他仔細地分析著,目前想要在青石村大規模推行變革、帶動發展的可行性。
結論依舊是——時機未熟。
理由一:反對勢力猶存,暗流洶湧。
張有德雖然威信掃地,但他族長的身份還在,幾十年盤根錯節的關係網還在。他或許不敢再明著與自己作對,但暗地裡使絆子、煽風點火的能量,絕對不容小覷。他必然不甘心看到自己徹底取代他的位置。
劉員外更是如此。上次水源事件和旱災雖然讓他吃了大虧,暫時蟄伏。但這條貪婪的毒蛇絕不會就此罷休。任何由張大山主導的、可能讓村民們富裕起來,從而不再受他盤剝的計劃,都必然會遭到他最瘋狂的阻撓和破壞。
還有老宅那邊雖然現在蹦躂不起來了,但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像茅坑裡的石頭一樣,在關鍵時刻跳出來惡心你一下?
在這些反對勢力沒有被徹底清除或者徹底壓製之前,任何大規模的集體行動,都可能因為他們的破壞而中途夭折,甚至引火燒身。
理由二:村民心智未開,組織困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經曆了大旱和饑荒,村民們現在最關心的是如何填飽肚子,如何恢複自家的元氣。對於那些需要投入大量勞力、短期內又未必能看到明顯回報的集體項目,他們的積極性能有多高?張大山深表懷疑。
更何況,小農思想中的自私、狹隘、猜忌、以及對變化的恐懼,都是根深蒂固的。想要將他們有效地組織起來,克服人性中的弱點,建立起公平有效的協作和分配機製,其難度之大,不亞於移山填海。張大山自問,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和威望去做到這一點。
理由三:自身實力尚需鞏固,精力有限。
張家目前看似興旺,但各項產業都還處於發展的關鍵期。無論是擴大藥材種植收購規模,還是提升酒、醬、布匹的產量和品質,亦或是嘗試榨油、造紙等新產業,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精力和時間。孩子們的技藝和學業也都需要持續的投入和培養。他自己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實在無法在兼顧自家高速發展的同時,再去承擔起領導整個村莊變革的重任。貪多嚼不爛,分不清主次,最終可能導致自家和村莊兩頭都落空。
理由四:核心技術保密,風險難控。
他所掌握的那些源自《天工開物》的核心技術,是確保自家領先優勢和經濟命脈的關鍵。若是為了帶動全村發展而輕易推廣,技術泄露的風險太大。一旦被有心人學去,或者引來更高層勢力的覬覦,後果不堪設想。在沒有找到絕對安全的、既能惠及他人又能保護自身的“技術輸出”模式之前,他絕不敢冒這個風險。
理由五:官府態度曖昧,不宜張揚。
上次王主簿的到訪和那份呈報,雖然暫時沒有帶來麻煩,但也意味著他張大山已經進入了官府的視線。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再大張旗鼓地在村裡搞什麼“新政”,組織村民,發展勢力,很容易被扣上“聚攏人心,圖謀不軌”的帽子,引來殺身之禍。低調發展,韜光養晦,仍是當前最穩妥的生存之道。
一條條,一款款。
現實的困難和潛在的風險,如同冰冷的鎖鏈,將張大山那顆一度有些火熱的心,重新拉回了冷靜的軌道。
他不得不再次承認。
發展村莊,這個目標雖然偉大,也符合他的長遠利益。
但,時機,確實還未成熟。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他再次默默地念叨著這句話。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