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全家商議,張大山最終還是暫時壓下了那份想要立刻“發展村莊、兼濟鄉鄰”的衝動。
他清醒地認識到,以張家目前雖然看似興旺、實則根基尚淺的狀況,以及青石村內部那複雜微妙、暗流洶湧的人際關係和權力格局。
現在還遠不是他站出來“振臂一呼”、帶領全村搞“大建設”的時候。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與其好高騖遠,去追求那些短期內難以實現、且充滿巨大風險的目標。
不如沉下心來,繼續苦練內功,將自家這“一畝三分地”經營得更加穩固,更加強大。
“自身壯大,方為根本。”
張大山將周先生這句充滿智慧的箴言,以及自己“時機未熟”的判斷,再次向已經能參與家庭決策的王氏和幾個大孩子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咱們家現在看著是比以前強了,不愁吃穿,手裡也有了點積蓄。”
“但這點家底,跟真正的殷實人家比起來,還差得遠呢。”
“咱們的技術,無論是農具、水利,還是藥材、紡織、酒醬,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孩子們的手藝和學問,也都才剛剛入門,還需要大量的學習和實踐去鞏固。”
“更彆說,外麵還有劉員外和張有德這兩條毒蛇盯著,老宅那邊也未必就真的死心了。”
“在這種情況下,咱們的首要任務,不是去管彆人家的閒事,不是去出那個風頭。”
“而是要集中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資源,把咱們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咱們自己的家底打得更厚實,把咱們自己的本事練得更紮實。”
“隻有咱們自己真正強大到無懼任何風雨了,將來才有能力去幫助彆人,也才有資格去談什麼‘回報鄉鄰’。”
他這番話,說得語重心長,也極其懇切。
王氏和孩子們都深以為然。
經曆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他們早已不再是當初那些天真懵懂的農家婦孺了。
他們深刻地理解,在這個艱難的世道裡,唯有自身的強大,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
張大山一家,便如同一個上緊了發條的精密機器,圍繞著“自身壯大”這個核心目標,開始了新一輪更加高效、也更加專注的奮鬥。
農業方麵,鐵牛這位新晉的“農業總管”,展現出了與他年齡不符的穩重和擔當。
他不僅將那三畝新買的水澆地伺候得如同繡花一般,為來年大規模種植水稻或經濟作物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
更沒有放鬆對那五畝改良劣田的管理。
他嚴格按照父親的指導,根據不同地塊的土質和肥力情況,製定了詳細的輪作和間作計劃。
他會帶著栓子和柱子,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進行中耕除草,保證每一棵禾苗都能獲得充足的陽光和養分。
他還利用自己學到的打鐵手藝,對家裡的曲轅犁和水車進行了更細致的保養和加固,確保它們能以最佳狀態投入到生產中去。
藥材生意,依舊是家裡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石頭這個“商務總管”也越來越有模有樣。
他不僅能獨立帶領弟弟們進山采藥,而且目標更明確,效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