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大院裡,各項產業如同上了發條的機器,在孩子們的各司其職下,高效而有序地運轉著。
農業上,鐵牛帶著弟弟們精耕細作,期待著又一個豐收年。
作坊裡,石頭對接外部商貿,花兒專注紡織提花,栓子潛心釀酒製醬,柱子叮當打磨木器
小山的書聲琅琅,丫丫的藥草飄香,豆子的算珠劈啪作響。
一切都顯得那麼欣欣向榮,充滿了活力和希望。
看著眼前這幅景象,張大山的心中,充滿了為人父、為人夫的巨大滿足感和自豪感。
他們不僅活下來了,而且活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尊嚴。
然而,越是日子好過了,張大山心中那根名為“危機意識”的弦,反而繃得越緊。
他來自一個信息爆炸、見慣了各種天災人禍、也深諳曆史周期律的時代。
他太清楚,眼前的這點安穩和富足,是多麼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無論是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旱、澇、蝗、瘟),還是變幻莫測的市場行情糧價、藥價的波動)。
亦或是來自外部的惡意。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讓他們這個剛剛才爬出泥潭的小家庭,再次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根基已穩”,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
恰恰相反,正因為有了值得守護的東西,才更需要加倍的小心和周全的準備。
必須未雨綢繆,在現有的基礎上,為這個家,再添上幾重堅實的保障。
這個念頭,如同警鐘一般,在他的腦海中長鳴。
他開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結合《天工開物》中的智慧和自身的經驗,為這個家構建一個更強大的“風險防禦體係”。
首先,是糧食安全保障的再升級。
雖然去年的豐收讓家裡的糧倉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堆滿了糧食。
但這還遠遠不夠。
張大山的目標,是要建立起足夠支撐全家在遭遇連續幾年災害的情況下,也能安然無恙的戰略儲備。
他讓鐵牛和柱子,利用農閒時間,在院子後方地勢較高、也最乾燥的地方,按照《天工開物·乃粒》篇中關於“囷囤”古代糧倉)的記載,建造了兩個獨立的、用改良土坯砌築、內部還用草木灰和石灰進行了防潮防蟲處理的小型糧倉。
這種糧倉,不僅容量更大,而且密封性、防潮性、防鼠防蟲的效果,都遠非之前那種簡單的麻袋堆放可比。
他還製定了更嚴格的糧食輪換和儲備製度。
每年收獲的新糧,除了留下足夠的口糧和種子,其餘的都要優先填滿這兩個戰略糧倉。
同時,他還會利用與趙四海的關係,在豐年糧價較低時,少量購入一些不同種類、更耐儲存的雜糧如高粱、蕎麥),或者營養價值更高的豆類,進一步豐富儲備糧的結構。
他還讓小山和豆子,對家裡所有的糧食和種子,都進行了詳細的登記造冊,定期檢查,確保數量準確,也防止出現黴變和蟲蛀。
他要確保,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家裡這“吃飯”的根本,絕對不能出任何問題。
其次,是財務風險的防範。
隨著家裡各項產業收入的增加,手頭的活錢也漸漸多了起來。
但張大山深知“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
大量的銀錢都以現金形式存放在家裡,本身就很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