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政便示意身旁的執事官,開始宣讀考場紀律和注意事項。
隨後,在數十名衙役的監督和分發下。
一份份印著朱紅格子的、散發著油墨清香的院試試卷,開始傳遞到每一個考生的手中。
小山的心,也隨著那越來越近的腳步聲和紙張的摩擦聲,再次提到了嗓子眼。
他接過那份沉甸甸的試卷,深吸一口氣,目光迅速地在上麵掃過。
院試的題目,果然比府試時更加刁鑽,也更加考驗真才實學。
第一道,依舊是四書義。
題目出自《孟子·儘心上》:“儘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這一題,看似平和,實則暗藏玄機。
不僅要求考生對孟子的心性之學有深刻的理解,更要能闡發出“儘心、知性、知天”這三者之間的層層遞進關係,以及其在個人修養和為政之道上的實踐意義。
第二道,則是五經義。
題目出自《禮記·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與府試時的題目有所重合,但顯然,院試的要求會更高。
不僅僅是解釋字麵含義,更要能結合曆代大儒的注疏,以及自己的理解,闡發“三綱領”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現實指導意義。
第三道,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道,則是策論。
題目是:“論我朝北境邊防之策,及屯田戍邊之利弊。”
這道題目,直接觸及了當今大寧朝最敏感、也最棘手的軍事和民生問題。
要求考生不僅要有紮實的史學功底,了解曆代邊防政策的得失。
更要有敏銳的現實洞察力,能夠針對當前北境的實際情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具體的應對策略。
並且,還要對“屯田戍邊”這一曆代常用的邊防措施,進行利弊分析和權衡。
其難度之大,對考生綜合能力要求之高,遠非之前的縣試府試可比。
小山看著這三道題目,隻覺得額頭上瞬間就滲出了一層細密的冷汗。
每一道題,都像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橫亙在他的麵前。
但他沒有慌亂。
他想起了恩師周先生的教誨:“審題務求精準,立意務求高遠,下筆務求沉穩。”
他閉上眼睛,強迫自己那顆因為緊張而狂跳的心,漸漸平複下來。
他開始在腦海中,仔細地回憶著相關的經文和史料。
回憶著恩師平日裡的講解和點撥。
回憶著自己這三年多來,日夜苦讀所積累的每一個知識點。
漸漸地,他的思路,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他決定,先從那道他相對更有把握的《孟子》經義題入手。
他提起周先生所贈的那支狼毫筆,飽蘸濃墨。
在那張足以決定他命運的試卷上,鄭重地,寫下了第一個字。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