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夥什的事兒解決了,接下來,便是這招募幫工的人選了。
這事兒,張大山就全權交給了花兒和周文軒,還有王氏和巧巧她們幾個去操持。
畢竟,這布坊染坊的活計,大多還是得靠婦道人家。
她們的眼光,自然比他這個大老爺們要準一些。
花兒和王氏、巧巧她們,也是不敢怠慢。
當即便在村裡頭,仔仔細細地,尋摸起來。
這招工的標準,花兒心裡頭也有數。
頭一條,自然是那手上的針線活計,得過得去。
那些平日裡連個鞋底都納不平整,或者紡出來的麻線粗得跟草繩似的,那肯定是不能要的。
第二條呢,就是這人品,得端正,也得信得過。
那些個平日裡就喜歡搬弄是非、或者手腳不乾淨、愛占小便宜的,那也是萬萬不能招進來的。
免得到時候,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這第三條嘛,也是頂要緊的,那就是得肯學,肯乾,也得聽招呼,守規矩。
這布坊染坊的活計,雖然看著體麵,可也都是些個熬人的細致活。
要是沒那份耐心和韌勁兒,怕是也乾不長久。
而且,這作坊裡頭,人一多,就得有章法。
誰要是光想著偷懶耍滑,或者不聽管事兒的招呼,那也是不成的。
按照這幾條標準,花兒她們在村裡頭,挨家挨戶地,瞅了又瞅,問了又問。
還真就給她們尋摸出了那麼十五六個合適的。
大多是些個平日裡就以針線活見長、手腳也麻利、性子也還算溫和踏實的中年婦人和年輕姑娘。
比如,那張河家的婆娘,還有那錢大爺的兒媳婦。
她們平日裡跟王氏和巧巧走得也近,人品自然是信得過的。
還有幾個,是村裡那些個家境比較貧寒,或者男人常年在外幫工、家裡頭也缺個進項的。
她們聽說“花兒布坊”要招工,而且還是張先生家辦的,不僅能學手藝,還能按月領工錢。
那簡直就跟那久旱逢甘霖似的,一個個都歡喜得不得了。
當下就拍著胸脯保證,一定跟著花兒姑娘好好乾,絕不偷懶耍滑。
當然,也有那麼一兩戶人家,有些個顧慮。
擔心自家那未出閣的閨女,整日裡拋頭露麵地去作坊乾活,會不會讓人說閒話。
或者擔心那染坊裡的活計,會不會太臟太累,傷了身子。
對此,王氏和花兒她們,也都耐心地,一一給她們做了解釋。
說是這張家布坊,跟那外頭的野作坊不一樣。
裡頭都是些個本村的婦人姑娘,大家夥兒互相照應著,清清白白的,絕不會有啥閒話傳出來。
而且,這染坊裡的活計,雖然也需要些力氣,可大多也都是些個精細活,並不會傷了身子。
再說了,這能學門手藝,將來也能給自個兒多條出路不是?
如此一來,那些原本還有些猶豫的人家,也都漸漸地放下了心。
很快,這“花兒布坊”的第一批十五名“巧婦織女”,就算是正式招募齊整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