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了,那布就鬆鬆垮垮,不耐穿。重了呢,又容易把經線給打斷了,還費料。”
“還有這腳下的踏板,也得跟手上配合好了。什麼時候該踩哪個,什麼時候該鬆哪個,都得記清楚了,不能亂了章法。”
她還特意把自己琢磨出來的幾種簡單的提花紋樣,比如那“十字紋”、“回字紋”、“水波紋”之類的。
也仔仔細細地,畫在了幾塊小木板上,掛在織機旁邊。
讓那些學得快的姐妹們,可以照著樣子,自個兒先慢慢地琢磨,慢慢地試。
周文軒呢,也沒閒著。
他瞅著花兒每日裡教得口乾舌燥,嗓子都有些啞了。
心裡頭也是心疼。
便主動提出,要幫著花兒,把這些紡織染色的關鍵技術要點和操作流程。
都用文字和簡單的圖示,仔仔細細地記錄下來。
他找來幾張“青石竹麻紙”,又借了小山那方好硯台和幾支上好的狼毫筆。
每日裡,等花兒教完了課,便會拉著她,把今日所講的內容,都一五一十地,讓他給記錄下來。
遇到那些光用文字說不明白的,比如那紡車上某個部件的巧妙構造,或者那織機上綜片穿引的複雜順序。
周文軒還會學著張大山的樣子,用木炭條,在紙上勾勒出簡易的圖樣來。
雖然畫得不如張大山那般“神乎其技”,倒也還算是清晰明了,能讓人看明白個大概意思。
花兒瞅著周文軒那般認真專注地,把自己說的那些個土話白話,都變成了一行行清秀工整的字跡,和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圖畫。
心裡頭,也是又感激,又佩服。
她知道,有了這些個“圖文並茂”的“教材”。
不僅能讓那些新來的姐妹們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也能為將來這“花兒布坊”招募更多的幫工,或者把這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打下個好基礎。
於是,一本由花兒口述、周文軒執筆的、凝聚了張家紡織技藝精華的、雖然還很粗淺、卻也堪稱是青石村第一部“技術標準操作手冊”的《青石布藝初解》,便在這小小的布坊之中,悄然誕生了。
有了這本“教材”做參考,再加上花兒和巧巧她們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導。
那些新來的婦人姑娘們,上手也確實快了不少。
雖然,也還是會時常出些個小岔子。
比如,紡出來的麻線,還是會偶爾粗細不均。
織出來的布匹,也還是會偶爾出現那麼一兩處跳線或者漏梭。
可比起最初那副手忙腳亂、錯誤百出的樣子,已經是強太多了。
花兒也開始學著她爹張大山的樣子,在這布坊裡,也立下了幾條明明白白的“規矩”。
比如,每日裡紡出多少合格的麻線,織出多少合格的布匹,都得有個定數。
完成了定數的,月底結算工錢的時候,就能多拿幾個賞錢。
要是完不成,或者織出來的布匹質量不過關,那就得扣工錢,甚至還得自個兒把那廢了的料子給賠上。
這些規矩,雖然聽著有些嚴厲。
可也確實是激發了那些婦人姑娘們的好勝心和責任心。
她們都卯足了勁兒,生怕自個兒比旁人差了一截,丟了人,也少掙了錢。
漸漸地,這“花兒布坊”裡的學藝氛圍,也變得越來越濃厚,越來越積極向上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