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張先生快說來聽聽!”眾人頓時都來了興致,一個個都伸長了脖子。
張大山也不賣關子,他拿起一根燒火棍,就在那堂屋的泥地上,比比劃劃起來。
“俺從一本講營造的古書上看來的,有一種叫做‘三合土’的玩意兒。”
“就是用那石灰、沙子、還有一些個大小適中的碎石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給它摻和勻了,再加水拌和。”
“然後呢,一層一層地,鋪在早已挖好、也夯實了的路基之上,再用那大石碾子,或者沉重的木夯,給它一層一層地砸結實了。”
“書上說啊,這‘三合土’一旦乾透了,那硬度,簡直比那青石板還要強上幾分,還不怕水浸,最是耐久不過了。”
“咱們村如今不是也開了石灰窯,燒出了不少好石灰嗎?”張大山特意提了一句。
“那石灰,正好就能派上大用場。”
“再加上河道裡清出來的那些沙石,還有開山采的那些碎石料,也都能用上。”
“隻要咱們把這配比給它拿捏準了,把這路基給它處理好了,把這夯實的力道給它使足了。”
“俺就不信,修不出那能讓牛車馬車跑得飛快的‘鐵板路’來!”
他這番話,說得是有理有據。
也讓那些原本還對修路心存畏難的村民們,都聽得是眼睛發亮,心裡頭也活泛了起來。
“三合土?這玩意兒……真有那麼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聽張先生這麼一說,倒像是個好法子。要是真能修出那不怕水泡的硬路麵來,那咱們可就省老鼻子事兒了。”
錢大爺撚著胡子,沉吟道:“老漢我年輕的時候,也曾聽過一些個走南闖北的老匠人,說起過這‘三合土’的妙用。據說那些個京城府裡的大官道,還有那堅固的城牆地基,有不少都是用這法子修的。隻是……這配比和夯實的火候,怕是不好掌握啊。”
“錢大爺說的是。”張大山點點頭,“這‘三合土’的配比,確實是關鍵。”
“石灰多了,容易開裂。沙子多了,又不結實。碎石的大小和用量,也都得有講究。”
“不過,大家夥兒也彆擔心。俺先前也曾偷偷地,在自家後院那幾條小道上,試著弄過幾回。”
“雖然也失敗了不少次,可也算是……摸索出了一些個粗淺的門道來了。”
他這話,半真半假。
確實是試驗過,可那真正的“秘方”,還是得靠《天工開物》的指點。
“所以,俺提議,咱們這次修路,就用這‘三合土’的法子。”
“先從村口到咱們這張家大院,再到那水磨坊和榨油工坊的這幾條主道下手。”
“等有了經驗,再慢慢地,把村裡其他那些個道道兒,也都給它拾掇利索了。”
“至於這錢糧和人手嘛,”他話鋒一轉,又回到了最實際的問題上。
“還是照著老規矩,‘公中’出一部分,各家各戶也按照人丁和田畝,分攤一部分。”
“出的力氣,也都記在‘工分簿子’上,年底分紅利的時候,也能算是一份功勞。”
“大家夥兒,瞅著這個章程,中不中?”
他這個提議,可以說是既有技術保障,又有利益驅動。
那些原本還有些猶豫的村民代表們,互相看了看,也都漸漸地打消了顧慮。
“中!張先生這法子,俺們都信得過!”張河第一個就拍著胸脯表態。
“隻要能把這路修好了,讓咱們往後出門不再受那泥濘之苦,多出點力氣,那算啥?”
“是啊,路通財通。這路修好了,咱們村的好東西,才能更好地運出去,換回更多的錢糧來。這可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好事啊!”其他幾個理事和甲長,也都紛紛點頭附和。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