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青石村要用那“三合土”徹底改造村路的決議,算是正式定了下來。
張大山是個雷厲風行的性子,既然大夥兒都點了頭,那這事兒就不能再拖遝。
他當即便讓周文軒,把這修路的章程,還有那錢糧人手的攤派法子。
都仔仔細細地寫成了告示,張貼到村口那大槐樹底下,讓全村人都知曉。
告示上寫得明明白白。
這回修路,非比尋常,要用的,是張先生從古書上看來的“三合土”秘法。
修出來的路,堅固耐用,不怕雨水浸泡,能讓牛車馬車跑得飛快。
隻是,這“三合土”修路,比起以前那簡單鋪石子,要費的錢糧和工夫,自然也要多上不少。
所以,這錢糧的籌集,還是照著老規矩。
村裡那“公倉”和“公積金”裡頭,先拿出那麼一大頭來,作為“修路專項款”。
剩下的缺口呢,就由各家各戶,按照人丁和田畝多少,再分攤那麼一部分。
當然,這攤派的數目,張大山也仔細算計過了,絕不會讓哪家因此而傷筋動骨。
至於這出人出力嘛,更是歡迎大家夥兒踴躍參與。
凡是參與到修路工程裡頭來的,無論是挖土方、運沙石、燒石灰、還是那最累人的夯實路基。
每日裡乾了多少活,出了多大力,都由各甲的甲長和“公社會”的理事們,給他們仔仔細細地記在“工分簿子”上。
年底“公中”分紅利的時候,這些個工分,都能折算成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告示一張貼出去,整個青石村,就跟那燒開了的水似的,一下子就沸騰了起來。
村民們圍在那大槐樹底下,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
“哎喲,這張先生可真是大手筆啊!這回是要把咱們村的路,都修成那官道一樣的好路不成?”
“可不是咋地,還說啥‘三合土’,聽著就結實。往後咱們出門,可就再也不用受那泥濘之苦了。”
“隻是……這攤派的錢糧,也不知道要多少。俺家這光景,怕是……有些個吃緊啊。”也有那麼一兩個平日裡手頭緊巴的,忍不住小聲嘀咕。
旁邊立刻就有人接話了:“你個老小子,目光就是短淺!”
“這張先生啥時候虧待過咱們?這修路是為誰修的?還不是為咱們自個兒!”
“路修好了,咱們運糧食、運山貨出去賣,那得多方便?光是省下來的那些個腳力錢和貨物損耗,怕是都夠你家這攤派的錢糧了。”
“再說了,這出力也能記工分,年底還能分紅利,這等好事,打著燈籠都難找啊!”
這話,倒是說到了不少人的心坎裡。
是啊,這張先生領著他們,辦了多少件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
從興修水利,到改良農具,再到建磨坊、開油坊,哪一件不是讓他們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如今這修路,雖然也要大家夥兒再出點血,可那將來的好處,也是明擺著的。
於是乎,那些原本還有些猶豫和觀望的村民們,也都漸漸地打消了顧慮。
一個個都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場“道路大改造”的工程裡,也好好地出一份力,掙一份功勞。
接下來的幾日裡,青石村便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熱火朝天的忙碌之中。
張大山親自坐鎮指揮,將這修路的工程,劃分成了好幾個標段。
從村口到張家大院這段最是要緊的主道,由他親自帶著鐵牛、柱子這兩個技術骨乾負責。
通往水磨坊和榨油工坊的那幾條岔道,則分派給了張河和幾個平日裡最是得力的甲長領著人乾。
材料的準備,更是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村裡那座新開的石灰窯,如今是日夜不停地燒著,那燒出來的雪白石灰,一車一車地往各個工地上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