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原創獨發
自從那頭一批磚瓦房和煤火炕、煤火爐子在村裡頭試用成功之後。
整個青石村,就徹底掀起了一股子“改天換地”的熱潮。
先前那些還對這新玩意兒抱著幾分疑慮的村民們。
在親眼瞅見、親身體驗了那青磚大瓦房的結實敞亮,那煤火炕的溫暖如春,那煤火爐子的省柴好用之後。
那點子疑慮,早就飛到九霄雲外去了。
如今啊,家家戶戶都憋著一股勁兒,就盼著能早日輪到自家,也用上這些“神仙造物”。
張大山瞅著村民們那熱切的勁頭,心裡頭也是高興。
他當即便又跟柱子和鐵牛他們商議,把那磚瓦窯又擴建了兩座。
窯口一多,人手自然也得跟上。
他又從村裡頭挑了十幾個肯學肯乾、腦子也活泛的年輕人。
跟著那些從鎮上請來的、或者村裡頭自己摸索出來的老師傅們,學那燒窯製坯的手藝。
這些年輕人,以前大多是在地裡頭刨食,或者跟著打些零工,沒啥正經手藝。
如今能有機會學這燒磚製瓦的本事,將來也能憑著手藝吃飯,一個個都學得是格外用心。
那石灰窯和煤炭開采那邊,也加派了人手,日夜不停地往磚瓦窯這邊運送石料和煤餅。
整個青石村西邊那片新買的荒山,如今是人聲鼎沸,熱鬨非凡。
如此一來,這磚瓦的產量,可就比以前翻了好幾番。
每日裡,都有那麼幾百塊青磚、上千片青瓦,源源不斷地從窯裡頭運出來。
雖然還是有些個供不應求,畢竟全村一百多戶人家都眼巴巴地瞅著呢。
可至少,也讓村裡人瞅見了實實在在的指望,曉得這好日子不是空頭支票。
那些先前在豆子那裡登了記、預交了定錢的村民們。
便都按照先來後到的次序,一家家地,開始領磚領瓦,拆舊房,蓋新屋。
一時間,整個青石村,到處都是叮叮當當的砌牆聲,呼哧呼哧的拉鋸聲。
還有那村民們因為興奮而發出的吆喝聲和暢快的說笑聲。
“哎,我說李老四,你家這牆砌得可真夠快的啊!這才幾天工夫,都快到頂了!”
“那可不!俺們家那幾個小子,如今都有使不完的勁兒!一想到往後能住上這不漏雨不透風的磚瓦房,那乾活的勁頭,比那拉磨的驢都足!”
“還是張先生有本事啊!要不是他,咱們哪能想到,這泥巴和石頭,還能變成這麼金貴的磚瓦!”
張大山也沒閒著,他每日裡都得在村裡頭來來回回地轉悠好幾圈。
一會兒去磚瓦窯那邊瞅瞅燒製的情況,看看那火候夠不夠,那磚瓦的成色咋樣。
一會兒又去那些正在蓋房的人家,指點指點那牆體咋砌更結實,那屋頂咋搭更不漏雨,那煙囪咋留才能不倒煙。
柱子和鐵牛,也帶著他們那些新收的學徒,幫著各家各戶盤炕、砌爐子。
這盤炕砌爐子,也是個技術活,那煙道咋走,那火膛咋留,都有講究。
他們如今也算是村裡頭這方麵的“大拿”了,走到哪兒都受人尊敬。
忙得是腳不沾地,可臉上卻都帶著笑,心裡頭也透著一股子說不出的舒坦。
日子,就在這般熱火朝天的忙碌和期盼中,一天天地過去。
轉眼間,又是一個多月的光景。
青石村的村容村貌,也在這一個多月裡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放眼望去,那些原本低矮破舊、歪歪扭扭的土坯茅草屋,已經漸漸地被一棟棟嶄新的、雖然樣式簡單卻也方方正正、齊齊整整的青磚大瓦房所取代。
村東頭,村西邊,河坎上,山腳下,到處都能瞅見那青灰色的屋頂和嶄新的磚牆。
少說也有那麼四五十戶人家,都歡天喜地地住進了這寬敞明亮、冬暖夏涼的新屋子。
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冒出了那帶著點弧度的、樸拙卻也實用的磚砌煙囪。
每日裡做飯燒水的時候,那煙囪裡冒出來的,不再是以前那種濃黑嗆人的柴火煙。
而是因為燒了煤餅,煙氣變得淡了不少,也乾淨了不少,老遠瞅著,村子上空都清爽了許多。
村裡頭那幾條用“三合土”新修的大道,如今更是顯得寬闊平坦。
下雨天走在上麵,再也不用擔心一腳踩進泥坑裡了。
路兩旁,那些亂七八糟的柴草堆和垃圾堆,也早就被清理得乾乾淨淨。
家家戶戶門前,也都拾掇得乾乾淨淨,利利索索。
有些個勤快些的婦人,還在自家院牆底下,用那碎磚爛瓦壘了幾個小花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