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另一個從石頭村來的家長,也連忙附和道:“是啊是啊,張先生,周先生,求求你們了,就收下俺們家這娃兒吧!他可聰明了,學東西快得很!”
周文軒看著這些個一臉期盼的鄰村鄉親,心裡頭也是有些個不落忍。
他也是讀書人出身,自然曉得這求學之路的艱難。
便對張大山說道:“嶽父大人,依小婿看,這些鄰村的鄉親們,既然有這份心,咱們也不好把人拒之門外。”
“學堂裡頭,雖然擠了些,可娃兒們湊合湊合,倒也還能坐得下。”
“隻是……這教書先生的人手,怕是……有些不夠用了。”
張大山點了點頭,他也正琢磨這事兒呢。
這青石村的學堂,如今名聲在外,前來求學的娃兒是越來越多。
光靠著周文軒和周先生兩人,怕是早晚要累垮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文軒說的是。”張大山沉吟道,“這學堂啊,怕是還得再擴建擴建才成。”
“不僅這屋舍要加蓋幾間,這教書的先生,怕是也得再找一兩位才行。”
“不然,光靠著你一個人,哪裡照應得過來這麼多張嘴,這麼多雙求知的眼睛啊。”
他轉頭對那些個鄰村的家長說道:“各位老哥的心情,俺能理解。”
“娃兒們想念書,那是好事,俺們青石村自然是歡迎的。”
“隻是,這學堂的容納也有限,先生的人手也緊張。”
“這樣吧,你們先把娃兒們留下,跟著周先生先念著。”
“束修的事兒,也彆太破費了,就照著咱們村裡娃兒的例,每人每月交上那麼幾十文錢,或者等價的糧食布匹就成。”
“等過些日子,俺們把這學堂再擴建擴建,再請上幾位好先生。到時候,就能讓更多的娃兒,都有書念,有本事學了。”
那些個鄰村的家長們一聽這話,頓時就喜出望外,一個個都對著張大山和周文軒千恩萬謝的。
“多謝張先生!多謝周先生!”
“您二位可真是活菩薩啊!”
於是,這青石村的蒙學堂裡頭,便又多出了那麼十幾個來自鄰村的“外來學童”。
這些個娃兒,因為曉得這念書的機會來之不易,一個個都學得是格外用心,也格外刻苦。
每日裡,天不亮就從自家村子往青石村趕,天黑了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那股子好學勁兒,甚至比青石村本村的娃兒還要足上幾分。
周文軒看著這些個求知若渴的眼睛,心裡頭也是充滿了乾勁兒。
他把自己那一肚子的學問,都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
不僅教他們識文斷字,學那算術九章。
還時常會給他們講些個曆史典故,聖賢嘉言,以及那為人處世的道理。
他甚至還照著張大山的意思,在學堂的院子裡頭,開辟了一小塊“試驗田”。
讓那些個對農事感興趣的娃兒們,也跟著學學那《青石農錄》上記載的、關於各種莊稼的種植法子。
這青石村的學堂,如今是越辦越紅火,名聲也越傳越遠。
甚至連那臨水鎮上,都有不少人家,聽說了青石村有個與眾不同的“實用學堂”。
開始琢磨著,是不是也該把自家那些個不成器的子弟,送到這裡來,好好地“回爐改造”一番。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