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軒的回歸,如同給正在高速運轉的張家,又增添了一台強大而又精密的“發動機”。
他被張大山正式任命為“青石學院副山長”,與周先生一同,全權負責學院的所有事務。
這位曾經隻知埋首故紙堆的讀書人,在經曆了一年官場風雨的洗禮,和對“青石模式”的深刻理解後。
他所展現出的組織能力和改革魄力,讓所有人都為之側目。
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擴建。
“嶽父大人,學生多了,現在的校舍,怕是不夠用了。”
“特彆是要招收外地的學子,必須得有能讓他們安心食宿的地方。”
在他的規劃下,柱子的營造隊,再次全力開動。
在學堂的旁邊,一排排嶄新的、帶有獨立院落的青磚瓦房,拔地而起。
有可供上百名學子居住的“學舍”。
有藏書萬卷的“書樓”。
甚至,還有一個專供學生們鍛煉身體的“演武場”。
第二件事,便是招攬師資。
周文軒知道,光靠他和周先生、林先生幾人,是撐不起一座真正“學院”的。
他修書數封,寄往江南各地。
用重金和“共創一番前所未有之教育事業”的理想,邀請了幾位他當年一同求學、才高八鬥卻科舉不順的同窗好友。
那些朋友,本就對世俗的儒學感到失望,又聽聞了青石村的種種神奇。
竟有三四人,願意拋下一切,不遠千裡,前來投奔,共襄盛舉。
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正式對外招生。
周文軒親自執筆,撰寫了一份詳儘的《青石學院招生簡章》。
簡章用“青石紙”和活字印刷術,印製了數百份。
通過“青石商會”的渠道,送到了每一個商會成員的手中。
簡章上,詳細介紹了青石學院與眾不同的“專科”設置。
並明確提出,學院的宗旨,是“德才並舉,學以致用”。
旨在培養“既識文墨、又懂實務”的有用之才。
這個消息,在整個南陽府的商圈裡,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那些商賈們,大多自身便是苦出身,深知一技傍身的重要性。
他們也早就對自己那些不愛讀經史子集、隻愛擺弄算盤器具的“敗家子”們頭疼不已。
如今,竟有這麼一所不以科舉為唯一目的、專門教人“實用之學”的學院。
這簡直,就是為他們的孩子,量身定做的。
更何況,這學院的背後,還站著那如同神明般、能點石成金的“青石張家”。
一時間,所有人都動了心。
商會的大理事,趙四海趙大掌櫃,第一個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