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治理督辦公署之內,熱火朝天。
在王老師傅等一眾工部技術權威的全力協作下。
張小山那套“束水攻沙”和“水力挖泥”的詳細施工圖紙與預算方案,很快便被製定了出來。
當這份凝聚了青石村頂尖智慧和工部數十年經驗的革新方案,作為正式公文,上呈至內閣,並通傳六部會審時。
整個京城的官場,如同被投入了一塊巨石的平靜湖麵,瞬間便掀起了滔天巨浪。
所有人都被這份方案的“離經叛道”和“驚人手筆”,給徹底震驚了。
方案中,不僅有那些聞所未聞的“水泥堤壩”、“鏈鬥挖泥船”等奇巧設計。
其高達數百萬兩白銀的工程總預算,更是讓戶部的官員們,看得是心驚肉跳。
一時間,質疑、非議、乃至攻訐之聲,四起。
在王通判的暗中授意下,一個針對張小山的巨大包圍網,正在悄然形成。
終於,在第二日的早朝之上。
這場醞釀已久的政治風暴,被徹底引爆。
一位隸屬於都察院、素來與王通判交好的劉禦史,手持象牙笏板,第一個出列。
“臣,有本要奏。”
他的聲音,洪亮而又充滿了“正義凜然”的氣勢。
“臣聞工部治河,其法聞所未聞,其策匪夷所思。”
“其督辦者,竟是翰林院一黃口小兒,張小山。”
“以一無知豎子,總攬國之大計,耗費國帑數百萬,此乃兒戲,非國之重器。”
“況其‘束水攻沙’之說,更是荒謬絕倫。”
“黃河乃天賜神龍,其流向,其脾性,皆合天道。”
“爾等凡人,不僅不知敬畏,竟妄圖以人造之堤壩,強行束縛神龍,與水爭道。”
“此等逆天而行之舉,必將激怒河神,一旦降下滔天大禍,淹沒兩岸千裡之地,其罪,該由誰來承擔?”
“懇請陛下,三思而後行,立刻收回成命,將那狂妄豎子張小山,革職查辦,以安天心,以慰民意。”
他這番話,上綱上線,將一個工程技術問題,直接拔高到了“天人感應”和“祖宗成法”的高度。
立刻,便有好幾位思想保守、或是王通判一係的官員,紛紛出列附和。
“劉禦史所言極是,治河乃國之大事,豈可如此兒戲。”
“是啊,那張小山年紀輕輕,毫無經驗,如何能擔此重任?”
“我大寧自有開國以來的治河法度,豈容一個黃口小兒,隨意更改?”
一時間,整個太和殿,都充滿了對小山和他那套新方案的口誅筆伐。
然而,就在此時,工部尚書,這位之前也曾對小山心存疑慮的老臣,卻出人意料地,站了出來。
他躬身說道:“陛下,各位同僚,下官有話要說。”
“張修撰其人,雖年輕,卻非空談之輩。”
“其所提之方案,雖新奇,卻非憑空臆想。”
“我工部上下,已與張修撰,一同建造了黃河水道之沙盤,並進行了反複推演。”
“事實證明,其‘束水攻沙’之法,確有奇效。”
“其所設計之‘水力挖泥船’,一旦造成,其功效,可抵萬名民夫。”
“此乃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科學良策,而非劉禦史口中的‘狂妄之舉’。”
他的話,立刻讓朝堂上的風向,有了一絲微妙的變化。
南陽知府孫敬明,也立刻出列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