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雷霆一怒,為張小山的治河大計,掃清了朝堂之上所有的“明槍”。
有了這道最強的護身符。
工部、戶部等一應衙門,再也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一時間,政令暢通無阻。
在張小山和工部官員的聯合指揮下。
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工程機器,開始圍繞著黃河下遊,高速地運轉起來。
從各地采買的石料、木材,如同河流般,向著幾個關鍵的工段彙集。
戶部撥下的第一批數百萬兩工程款,也順利地到位。
數十萬從沿岸各州府招募來的、參與“以工代賑”的民夫,也陸續抵達了指定的工區。
整個黃河兩岸,都變成了一個熱火朝天、旌旗招展的巨大工地。
看著眼前這萬眾一心、熱火朝天氣的景象,小山的心中,也充滿了萬丈豪情。
然而,他終究還是低估了,那些來自暗處的“冷箭”,是何等的陰險與歹毒。
京城,一座不起眼的宅院裡。
那位在朝堂上被皇帝當眾訓斥的劉禦史,正與幾位神情陰鬱的官員,進行著一場秘密的會談。
而坐在主位上的,赫然是王通判的一位心腹幕僚。
“如今那張小山,有聖上撐腰,風頭正勁。”
劉禦史恨恨地說道。
“我等在朝堂之上,已是奈何他不得。”
那位幕僚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眼中閃過一絲毒蛇般的冷光。
“朝堂上動不了他,就不能在彆的地方動他嗎?”
“他要治河,靠的是什麼?”
“無非是人、財、物。”
“咱們就從這三樣東西上下手,給他來個‘釜底抽薪’。”
“讓他那看似宏偉的空中樓閣,轟然倒塌。”
一張針對治河工程的、充滿了陰謀與算計的巨大黑網,就此張開。
最先出問題的,是“物”。
按照小山的設計,那新式的“束水壩”,需要用到一種特殊的、混合了火山灰和石灰石燒製而成的“水泥”。
而這種火山灰,隻在京畿附近的一座采石場,才有出產。
原本,工部已經和那家采石場談好了供貨。
可就在工程全麵展開的第三天。
那采石場的場主,卻突然派人來報,說是采石場內部,發生了“大麵積的意外塌方”,所有礦洞都被堵死,無法再供應任何石料。
小山派劉書吏前去查探。
劉書吏回報說,那塌方,確實是真的,但……也太“巧”了些。
據當地人說,就在塌方的前一天,曾有一輛掛著府衙牌照的華貴馬車,來過礦場。
沒有了這最核心的原料,“水泥”的燒製,立刻就陷入了停滯。
緊接著,出問題的,是“財”。
第一批工程款,雖然已經下撥。
可那數十萬民夫,每日的人吃馬嚼,工錢發放,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按照計劃,戶部的第二批款項,本應在半個月後到位。
可小山左等右等,等來的,卻不是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