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冬來,寒暑交替。
在無數工匠和民夫長達大半年的日夜奮戰之後。
一個足以震動整個大寧朝商業格局的奇跡,終於誕生了。
在南方的泉州港和北方的天津衛。
兩座完全由“青石遠洋商號”獨資興建的、嶄新的、規模宏大的私家港口基地,宣告全麵落成。
這兩座港口,被統一命名為“青石港”。
其設計,完全顛覆了當時所有碼頭的形製。
那用鋼筋水泥澆築的巨大棧橋,如同一隻隻鋼鐵巨臂,穩穩地伸入深水區域,可以同時停泊數艘千料巨舶。
碼頭上,矗立著數座由張家工坊特製的、以齒輪和杠杆驅動的巨型木製起重吊機。
其後方,則是一排排如同巨大堡壘般的、同樣是用鋼筋水泥建造的巨型倉庫。
為了慶祝這南北兩大基地的落成,“青石遠洋商號”決定,在泉州和天津衛,兩地同時,舉行一場盛大的“開港儀式”。
這一日,泉州“青石港”內,彩旗飄揚,人聲鼎沸。
趙四海與親自南下主持大局的張大山,一同站在那嶄新的碼頭之上,接待著前來觀禮的八方賓客。
來者,不僅有泉州本地的知府、市舶使等一眾官員。
更有數百名從南陽、蘇州、杭州等地,聞訊趕來的“青石商會”核心成員。
而在數千裡之外的天津衛“青石港”。
石頭和負責人林安,也同樣招待著來自北方各地的商賈巨頭和港務官員。
南北兩地,遙隔千裡,卻因這同一份事業,而聲勢相連,盛況空前。
吉時已到。
張大山走上泉州港臨時搭建的禮台,聲音洪亮。
“各位大人,各位掌櫃,各位朋友。”
“我張大山,一個農人出身,能有今日,靠的是各位的扶持,靠的是時代的機遇。”
“今日,我張家建此港口,不為壟斷,不為爭霸,隻為通商。”
“我願這‘青石港’,能成為一座橋梁。”
“一座能讓天下商人,都安安穩穩、公平公道地,做生意的橋梁。”
“願它,能為天下百姓,載去中原之瑰寶,載回四海之財富,辟一條太平之路。”
隨著他話音落下,早已準備好的鞭炮齊鳴,鑼鼓喧天。
與此同時,一艘滿載著北方特產的“青石三號”,在萬眾矚目之下,緩緩地、精準地,靠上了泉州港嶄新的水泥碼頭。
早已等候在此的、穿著統一藍色號服的“青石裝卸隊”,立刻便行動了起來。
他們熟練地操作著那些巨大的起重吊機。
一位市舶司的官員,看著那吊機,好奇地問一旁的柱子。
“張師傅,此物名為何?隻需四人,竟能吊起千斤重物,真是……不可思議。”
柱子恭敬地回答:“大人,此物名為‘平衡配重吊機’。”
“其後方這巨大的石箱,便是配重。”
“利用杠杆之理,讓力氣放大了數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