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一個個巨大的貨箱,被從船艙中平穩地吊起,再輕巧地,安放到碼頭上等候的“青石快運”馬車之上。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安靜而又高效。
沒有了以往碼頭上那種混亂的叫罵和擁擠。
不到兩個時辰,一整船的貨物,便被卸載、轉運、並分門彆類地送入了後方的巨大倉庫之中。
豆子親自設計的、用複式記賬法記錄的“出入庫憑單”,也第一時間,送到了貨主的手中。
這驚人的“青石效率”,讓所有前來觀禮的商人們,都看得是目瞪口呆,心中震撼不已。
而就在“青石三號”卸貨的同時。
碼頭的另一側,早已等候多時的“青石一號”,也正在進行著裝貨作業。
一箱箱來自江南的、最頂級的絲綢。
一壇壇來自青石村的、醇香四溢的“青石春”美酒。
一袋袋來自張家糖坊的、潔白如雪的“青石糖霜”。
同樣被高效地,裝入了船艙。
一艘船卸貨入庫,一艘船裝貨待發。
南來北往,貨通天下。
這幅繁忙而又有序的景象,便是對“青石港”落成,最好的慶典。
當晚,在“青石商會”的內部慶功宴上。
一位做藥材生意的理事,激動地站起身,對著張大山和趙四海,深深地作了一個揖。
“張會長,趙會長。”
他聲音都有些顫抖。
“我王某人,做了一輩子南北藥材生意。”
“以前,我從北方運一批上好的人參鹿茸到南方來,光是走那運河,路上就得耽擱三四個月。”
“這中間,不僅要被沿途的官吏層層盤剝,還得日夜提防著水匪的襲擾。”
“一批貨走下來,光是那‘孝敬錢’和‘買路錢’,就得占去我三成的本錢。”
“可上個月,我試著走了咱們商會的‘青石海運’。”
“你猜怎麼著?”他激動地一拍大腿。
“從天津衛到泉州,隻用了十二天。”
“十二天啊。”
“而且,全程都有鏢師護送,我的人,連根頭發絲都沒少。”
“最要緊的是,這總的花銷,連以前的一半都不到。”
“我……我這輩子,就沒做過這麼舒心、這麼敞亮的生意。”
他這番發自肺腑的話,立刻引來了在場所有商人的共鳴。
“是啊,多虧了張會長和趙會長。”
“如今有了咱們自己的船隊,自己的碼頭,咱們再也不用看那些大商幫和漕運官吏的臉色了。”
“這‘青石商會’,就是咱們所有中小商戶的家啊。”
聽著眾人的感言,張大山和趙四海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