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主修“營造科”的學子,回家後,發現鎮上正為修建一座跨河的石橋而發愁。
老石匠們用老法子,建了兩次,橋墩都因為河床下的暗流衝擊,而發生了沉降,成了危橋。
這位學子,在仔細勘察了地形,並用他在學院裡學到的力學和結構學知識,進行了一番演算之後。
他竟大膽地,向鎮上的鄉紳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采用“三角形穩定結構”和“水泥沉箱基礎”的建橋方案。
起初,所有人都對這個毛頭小子的“紙上談兵”嗤之以鼻。
可當他用木頭和石頭,搭建出一個精準的、可以承受巨大重量的橋梁模型時。
所有人都被這聞所未聞的營造之法,給徹底折服了。
最終,在李三的指導下,鎮上的新石橋,隻用了過去一半的材料,卻建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固、穩當。
還有一個主修“紡織科”的女孩,回家後,改進了自家染坊的工藝。
讓原本隻能染出三五種顏色的布料,如今能染出十幾種之前聞所未聞的“新色”來。
新花色的布,一經推出,便被搶購一空,讓她家的生意,在短短半年內,翻了好幾番。
……
一個個鮮活的、充滿了說服力的成功故事,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在整個“青石商會”的成員之間,流傳開來。
所有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青石學院”那點石成金的神奇魔力。
他們知道,張大山所傳授的,不僅僅是技術。
更是一種全新的、科學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一時間,“青石學院”的入學名額,變得比任何珍寶都更加金貴,真正地,成了一位難求。
那些商賈們,在商會集會時,談論最多的,不再是誰家的生意又賺了多少錢。
而是,誰家的孩子,有幸能被青石學院選中,去學那“真正的大學問”。
青石村,張家大院的書房裡。
張大山聽著周文軒,彙報著這些從各地傳回來的、關於畢業學子們的喜訊。
他的臉上,露出了比自己掙了錢,還要更加欣慰的笑容。
他走到那副巨大的南陽府地圖前。
地圖上,早已插上了許多代表著“青石商會”成員的青色小旗。
如今,周文軒又拿出了一把不同顏色的、紅色的小旗。
他將一麵麵紅旗,插在了那些青旗的旁邊。
“嶽父大人,您看。”
“如今,咱們的這些‘桃李’,已經開始在南陽各地,生根發芽了。”
張大山看著那地圖上,那一片星火燎原般的紅色。
他知道,他所建立的,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商業聯盟。
更是一個以“青石之學”為紐帶的、思想和利益高度統一的、堅不可摧的同盟。